数学设疑,拨动学生思维之弦

2019-10-07 12:26何小琴
新教师 2019年8期
关键词:织网蜘蛛整理

何小琴

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学生的本性是好奇心强,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特点,用“设疑”的方法去“钓”他们的学习“胃口”,让学生的思维始终活跃于疑问的交叉点上。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中要适时地“设疑”,使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困惑,促进认知冲动,进而拨动思维之弦。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巧妙地设置疑问。

一、在“兴趣点”设疑——诱导主动思维

兴趣是求知的起点,动机的内驱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拿捏住学生的兴趣点和兴奋点,抓住教学契机,设置问题悬念,点燃学生的求知欲,从而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开启学生的思维闸门。

例如,在执教“多边形面积的整理和复习”一课时,笔者设计了一个猜谜游戏:“一物生来强,每天织网忙;织完静静坐,专等蚊虫撞。(打一动物)”学生兴致勃勃地猜出谜底是蜘蛛。笔者问:“蜘蛛是靠什么捉害虫的?”学生齐声回答:“织网。”笔者继续问:“蜘蛛又是怎样织网的?”随着学生的回答,笔者用课件展示蜘蛛织网的动画视频:先是从一个关键点出发,开始一点一点地连线,最后由一条条线串在一起形成了一个面,也就是蜘蛛网。随着学生对织网的认知被激活,笔者适时导入新课:“蜘蛛织网时先是点,接着连点成线,最后由线成面。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整理和复习,整理知识好比蜘蛛织网,这节课就是要对学过的图形的面积公式进行整理。”笔者随之在黑板上画出各种已学过的图形,紧接着问:“能不能学着蜘蛛织网那样,根据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把这些图形整理成一张网?”此时,学生已迫不及待要动手整理,并自觉地开启学习思维。

有“疑”才有“思”,有“思”才启“新”。在上面的教学中,课一开始的游戏设计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牢牢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笔者针对学生情感和认知的“兴趣点”,巧妙地设疑,诱发学生进行思维活动,为整理平面图形的面积的方法做好了铺垫。有了这样的教学前提,学生就能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后续学习环节。

二、在“切入点”设疑——启迪灵活思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下,学习欲望就越强烈,思维也就越活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借助学生探索和创新的“切入点”,巧设悬念,制造冲突,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和情感,启迪思维。

例如,在执教“小数的性质”时,笔者先在黑板上写上“1”“10”“100”三个数,向学生提问:“这三个数相等吗?”学生回答:“不相等。”笔者:“你们能想办法使它们相等吗?”学生面面相觑,无从下手。笔者适时地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一会儿就有学生举手发言:“可以给它们添加计量单位,1米=10分米=100厘米”“还可以是1元=10角=100分”“1=1.0=1.00”……隨着学生的思维被激活,笔者适时设疑:“那谁能把1米=10分米=100厘米改成以‘米为单位的等式呢?”学生开始议论纷纷,各抒己见。“看到‘0.1米=0.10米=0.100米这个等式中的三个数,你有什么发现呢?”笔者把学生思考的重心引到小数末尾的“0”上来,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经历观察、交流、归纳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开启学生积极的思维。

在上面的教学中,笔者利用学生认知与思维的“切入点”,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巧妙地设疑:你能想办法使三个数相等吗?以此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开启学生活跃的思维,从而实现“生疑—解疑—无疑”的认知过程。

三、在“突破点”设疑——发展创新思维

学生如果对学习的知识有疑问,就会引起心理困惑,产生认知冲突。为了使学生学得更深、更全面,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抓住学生认知上的矛盾——“疑”,并以此为突破口,制造悬念,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进而拨动其思维之弦,创新正是从这里起步。

例如,在执教“认识负数”的深入环节时,笔者出示一组练习“张爷爷在5楼,他从5楼往下1层记作( )层。张爷爷在2楼,他从2楼往上2层记作( )层。”学生轻松快速地回答:“-1层,+2层。”笔者出示楼层示意图,同时提问:“同样一栋楼,为什么一会儿被记作‘-1层,一会儿被记作‘+2层?”学生陷入冥思苦想中,好一会儿,部分学生回答:“从5楼出发,5楼看作数字0,往下1层到4层,所以记作‘-1层;从2楼出发,2楼看作数字0,往上2层到4层,所以记作‘+2层。”随着学生回答,笔者相机在图上做数学标记。

在上面的教学中,笔者适切的设疑,引导学生在数形结合中展开数学思考:把出发的楼层确定为数字“0”,根据行走的方向以及楼层数,记作相应的正负数。当学生自主将出发楼层确定为数字“0”时,可以看出作为分界点的0从显性、固定的认知走向隐性、变化,学生加深了对“0”作为分界点的理解,体验到数学思考的内在张力,促进了创新思维的发展。

四、在“结尾点”设疑——拓展思维空间

在一堂课结束之际,教师根据知识的结构系统,承上启下地提出下一节课的新问题,能激起学生新的求知欲望,同时使学生产生解疑的需求,这样就把课上的思维活动延续到课后,让学生在课堂外有充分的时间和足够的空间去思考、去寻觅、去探索,促进学生思维的延续发展。

例如,在“认识整万数”一课的课尾环节,笔者提问:“让我们再次回到课前的拨数游戏上来。我们利用3颗珠子,从3拨到30,再分别拨到300、3000、30000,还能继续往下拨吗?”学生逐一拨出数并自信满满地回答:“能。”笔者抓住学生的兴奋点:“猜猜看,下一个数会是多少?”“三十万”“三百万”“三千万”,随着学生探究欲望被调起,笔者继续提问:“如果还是这个计数器(八位),能拨出第九个数吗?”“不能。”“如果要拨出第九个数,那得用两个小计数器合起来。”“那得用到亿级。”学生各抒己见……“新增加的亿级又会有哪些数位,含有亿级的数又该如何读,如何写呢?请同学们在课后继续展开研究,下节课我们一起交流。”笔者在课堂结束时充分利用知识的前后衔接,再次设置疑问,让学生把课上的思维活动延伸到课后。这一问题的提出,对学生而言是一次新的挑战,给学生日后的识数、读数留下自我调控的空间,引导学生的思维不断走向深入,实现思维的有效拓展。

总之,数学教学是引发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设疑的时机,创设诱人深思的问题情境,拨动其思维之弦,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能力。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清元洪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王振辉)

猜你喜欢
织网蜘蛛整理
织网捕猎不容易
小蜘蛛冻僵了,它在哪儿呢?
高一零碎知识整理
整理归纳中渐次坚实
大蜘蛛
整理房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