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用”之灯点亮阅读教学课堂

2019-10-07 12:26丁巧英
新教师 2019年8期

丁巧英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积累——“语用”的支撑点

积累是“语用”的源泉。有些积累是带有系统化的,如各种句式,修辞手法,构段成篇的句式、重点词句,等等。比如,《搭石》这篇课文文质兼美,脉络清楚,作者以“话搭石”“摆搭石”“走搭石”“让搭石”“赞搭石”来谋篇布局,文章的脉络就如一块块美丽的搭石,构成了一幅幅美景。与其说是搭石的美丽,不如说是作者的语言表达充满了魅力。这样的语言,无疑需要学生咀嚼品味,然后吸收、内化、存入自己的语言库中,与自己的语言融合,构成自己生命化的语言。

二、揣摩——“语用”的落脚点

(一)词语教学丰富语言

词作为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对语言的积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积累词语。笔者在教学《伯牙绝弦》的时候 ,就在开篇创设情境,让学生积累ABCC式的词语,如高山峨峨、杨柳依依等。而后,设计了三分钟的ABCC式词语仿说句子。词语的积累,为下面的教学做了很好的知识储备,积淀了学生语言练说的资本。

2. 品味词语。文本中常常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词语,这就是所谓的“文眼”,我们可以着重引导学生品味。如在教学《永生的眼睛》一课时,当教学至最后一段时,师:同学们,让我们静静地将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读一读。如果说,捐献眼角膜是本文中的一个关键词,那么,在这段中,在这个故事中,从这些人物所说的和所做的当中,你还可以提取出一个关键词,那就是——骄傲!(出示:温迪为——而骄傲,琳达为——而骄傲,我们为——而骄傲)抓住了关键词“骄傲”,驻足品味,文本的情感就得以升华。

3. 延伸词语。延伸、强化词语,触摸词语的温度,融课文内容、体验、情境于一体。如《搭石》中对“脱鞋挽裤”词语的教学,执教者就是把它融入课文内容中,不断刺激、体验,让学生认识到搭石的重要性。

(二)句子教学内化语言

句子是词语、段落和篇章的桥梁,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句子处于字词和段篇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1. 重视句子的理解。理解句子常用的方法:一是抓句子中关键性的词语;二是联系上下文;三是联系生活实际或时代背景来理解。如在教学《钓鱼的启示》一文时,教师让学生联系上文,从父亲钓到鱼时的“得意”,再到“迟疑”,最后让孩子“把鱼放回湖里去”的变化,来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你有过这样类似的‘道德是与非的经历吗?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体会和获得的启示。”

2. 加强经典句式的运用。小学语文选用的文本语言都很规范,有的句式特别经典。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理解、运用这些经典的语言。教师还要给学生提供仿写的路径,这样学生就有“路”可依,就可以写出理想的句子来了。

3. 把握句子结构的规律。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常见句型的构句规律,对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如《美丽的小路》中有这么一句:多么美丽的小路啊!这是很完整的感叹句式。教师可把握句子的结构规律,引导学生模仿感叹句式。

(三)语段教学言意兼得

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为了表达。阅读教学既要把握语段内容,又要掌握语段的语言特色和结构特点。

1. 比较教学,感受语言的魅力。教师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品味文章的语言上,放在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表达方式上。如教学《临死前的严监生》时,聚焦严监生“三次摇头”的部分。教师通过出示课件,对比摇头的不同写法,让学生发现作者语言表达的功力。

2. 把“问题”加工成“话题”,寻找语言运用的拓展点。教师在课堂上要发挥教学机智,把握教学中的疑点、盲点和学生的兴奋点,把“问题”加工成“话题”,甚至是“课题”,使课堂活起来,从而生成新的教学资源。如教学《渔歌子》中的“桃花流水鱖鱼肥”一句时,教师故意质疑:西塞山前也许还有梨花、杏花,为什么作者只写桃花?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猜测。然后教师可以出示李白的《山中答问》,让学生领悟到,桃花可以让人联想到世外桃源。这样,诗词的境界一下子就明朗了。

3. 结合时代背景,让语言表达富有张力。有时,对重要时代背景的探究,往往让语言表达富有情趣和张力。如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一句时,教师提出问题:“你想想,当时唐朝正值盛世繁华,长江是主要的交通枢纽,船只应该是过尽千帆。为什么诗人眼中却只有一艘船呢?”学生通过讨论、探究,逐渐明白了:过尽千帆皆不是,一心只有孟浩然。学生在回答此问题时,语言表达就有很大的张力。

三、练说——“语用”的生长点

语文教学的归宿是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我们的练习,不仅是进行语言表达的训练,而且是进行语言思维的训练和情感的渗透。关于练说,我们可以试着用以下的三个策略。

(一)补空白

课文上下文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联系,我们可以结合这些有联系的语句,发掘课堂书面练习中言和意的共生点,从而达到“语用”训练的目的。如《伯牙绝弦》在研读文本,感悟“知音相遇之喜”的环节中,通过想象画面,对文本进行拓展补白。仿说句子,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角色互换,与古人倾情对话。入情入文,把听、说、读、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做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二)想画面

许多文本充满了画面感,教师要引导学生想象画面,练说画面,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感官,进行听、说、读、写、思的训练。如教学《普罗米修斯》时,课件出示小练笔:在高高的悬崖上,普罗米修斯坚定地望着远方,静静地望着大地,他仿佛看到(想到)(听到)_________________。这样,课文的静态语言通过想象画面,融入学生的语言仓库,变成了学生自己能运用的活的语言,有效促进了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

(三)试改写

改写是基于课文语言的创作,这一书面联系形式有效地达成了言意兼得、内化语言的目标。如可以改变语言形式写、改变人称写等。

总之,阅读教学不仅要关注内容,让学生得意,还要关注形式,让学生得言、得法,并把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语文实践活动中,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福建省平潭城关小学   责任编辑:庄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