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智 刘永宁
【摘 要】随着影视行业的发展与进步,越来越多和影视行业相关的新兴词汇映入大众的眼帘,“拟音”这一行业便是近几年逐渐为大家所熟知的一个行业,无论是电影还是纪录片都离不开视听语言,试听语言利用其图像和声音不断冲击着观众的每一个感官细胞,让观众体会到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在视听语言中,画面和聲音缺一不可,二者相辅相成,其中音效在视听语言里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而如今大部分的音效都是靠着“拟音”后期制作完成,我国“拟音”行业的同国外相比,发展仍然比较滞后,还未实现系统化规范化的拟音行业,本篇文章将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来探索我国“拟音”行业未来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拟音;知行合一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5-0099-02
一、拟音在影视剧中的重要性
一部好的电影,除了视觉的传达效果之外,音乐和音效的听觉传达也是十分重要。在电影中,许多的场景的音效表达,并不是采取同期声的收录,一方面是源于收录声音的效果;另一方面是因为同期声并不能最大程度的刺激到观众的听觉,这个时候拟音的作用就开始展现了。以奥斯卡经典电影《拯救大兵瑞恩》为例,这部电影由斯皮尔伯格打造,并斩获了1998年奥斯卡的多项大奖,其中获奖的最佳音响和最佳音效剪辑,代表着拟音届的最高荣誉。这部电影的拟音效果堪称是教科书级别的存在,在片中诺曼底登陆这一场景中,斯皮尔伯格将音效发挥到了极致,光是子弹声音的拟音收录就做了上百种,斯皮尔伯格根据当时的天气和湿度,模拟了当时的场景,并且对当时参战的所有枪支炮弹声进行音效收录,其中德国机枪MG-42的声音从电影的细节中就能听到十几种区别,机枪打在水中的声音,机枪打在人身上的声音,机枪跳弹的声音,仔细听每一秒的声音,你会发现是几十种拟音的枪弹炮弹声杂糅在一起的;影片中不同的景别的音效也是不同的,前景中战士持枪时,弹壳飞出去的声音是清晰可见的,子弹出膛的摩擦声也能感受到,而中近景中,这些子弹的声音变成了“嗖嗖”的高频波段,而在远景中,子弹的声音变成了类似“啾啾”的这种更高频的声音效果,这些不同景别中采用了不同的拟音效果,虽然都是后期拟音合成,但是导演的这种对于拟音细节加工近乎到极致的“工匠精神”成功的将这部电影的音效效果打造成为电影届中教科书级别的存在。假如没有这些1∶1真实还原现场的拟音效果,观众是无法直观的去感受战争场景的残酷。除了战争片以外,纪录片中的拟音也十分重要,上世纪风靡中国的纪录片《话说长江》中开头的那一声水滴声,成为许多人心中经典的存在。拟音在影视剧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拟音可以说是决定了一部电影的上限,优秀的拟音可以让一部电影更加的真实,更加的富有冲击力。
二、国内拟音行业现状
电影对普通群众而言并不陌生,然而“拟音”一词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陌生的。湖南卫视《天天向上》的一期节目中请到了中国拟音界当之无愧的大师魏俊华老师。魏俊华老师在1978年第一次接触到了拟音,那时候的中国拟音还是处于空白阶段,前辈们不断地摸索与尝试再到魏俊华老师的发扬,才使得我国的拟音行业得以初具规模。
拟音行业是从19世纪20年代开始,因为在拍摄过程中通常受到设备和现场因素的限制,无法很好还原现场的声音,比如拍摄一场赛马比赛,在整个过程放置麦克风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就需要“制造”出马匹奔跑的声音。在近百年的拟音历史中,从简单的音效模拟到如今复杂、系统、科学化的拟音创作,拟音伴随着电影一步步的发展和进步。我国的拟音历史久远,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初期,在《口技》这篇散文中,对拟音有着一定的描述,这篇清朝初期的文章,详细介绍了酒馆的口技表演者技惊四座的模仿技能,对动物声音惟妙惟肖地表达再现,可以说口技的表演者正是最早的拟音师,而口技的技法构思也能在现代的拟音中找到它的影子。
我国的拟音历史久远,但是国内拟音行业的发展速度同国外的拟音行业相比仍然相对落后,其中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拟音工作室较少。我国人口基数庞大,电影年产量在800部左右,但是国内正规的拟音工作室寥寥无几,比较有规模的就是魏俊华老师所创办的拟音工作室,也是目前国内最大道具最多的工作室,但是仅仅靠着这一家工作室是无法满足国内拟音的需求,除了电影之外,电视剧和纪录片中也会大量运用拟音。二是拟音从业人员较少。拟音人才目前的培养还停留在师傅带徒弟的那种老式传授技艺的方法中,这种方式,培养周期长受众面窄,并不利于拟音行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开设拟音专业的学校只有北京市黄庄职业高中,这也是我国唯一一个开设拟音专业的专科学校,同拟音行业所需人才相比,仅仅依靠一所学校开设拟音专业是远远不够的。三是拟音行业发展单一化。国内拟音业的发展比较被动,缺乏自主化的创新,有时候一味的学习和模仿国外的拟音行业,从而丢失了自主创作的精神。
三、从知行合一探索国内拟音的发展之路
对于中国拟音发展之路来说,实践和理论都很重要。明朝著名思想家王阳明曾提出“知行合一”这一理论,他认为知中有行,行中有知;而近代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更是提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一观点,我国的拟音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实践和理论的统一与结合就显得尤为重要。拟音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技能,尤其是拟音师的宝贵经验是最难得的,放眼国内,目前能被称为拟音大师级别的人物,只有魏俊华老师一人,魏老师倾注心血创作的《影视拟音技巧》这本书,为广大拟音爱好者提供了理论参考,但是回归到现实,拟音只有兴趣和爱好是远远不够的,拟音对道具的要求,对创作环境的要求以及对拟音创作手法的要求都是十分严苛的,自己摸索创作的道路势必是艰难的。在之前魏俊华老师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她希望越来越多的拟音爱好者能够投入到拟音行业中,从而填补中国拟音行业的空白。
中国有大量优质的拟音师潜力股可以去挖掘,冯小刚在创作《1942》时,最初找到的是国内音效制作团队,但是因为效果并未达到要求,最后重新增加资金聘请韩国团队来制作,这从侧面反映出,我国拟音行业的现状,对于高要求高标准的音效拟音制作,我国目前的技术还有所欠缺,尤其是战争片中音效的制作,还仍有很长的道路需要去走,那么怎么走这条路就成了我国拟音行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我国的拟音发展的道路,目前缺乏的是系统性的人才培养,打开各大招聘APP搜索“音效”这一关键词,会发现有很多录音工作室在招收拟音学徒,从招收学徒我们可以发现,大部分的拟音工作者还处于起步阶段,靠着老师傅教授新徒弟的方式在进行技法的传承,我国的高校目前对于拟音专业的创办仍然处于空白阶段,即便是录音专业中对于拟音的学习也不足够,因此我认为对于高校拟音专业的开办是当下的重中之重。目前能够买到的拟音专业技能的书籍只有魏俊华老师编著的《影视拟音技巧》,但是我国拥有一线拟音经验的远不止魏老师一个人,出于各种原因,这些拟音工作者并未能及时将自己的经验以及技法分享给广大群众,无论是论文的相关文献还是书籍,对于“拟音”这个行业均很少有涉猎,理论方面的匮乏会间接影响到拟音的发展,没有理论的支撑,是无法为实践提供有力的保障,因此高校开展拟音专业,以及拟音工作者对于书籍资料的编著是当下刻不容缓的任务。
四、结语
从古代的口技表演到如今的拟音创作,我国的拟音历史悠久,但是我国拟音行业发展速度还未能跟上中国电影的发展速度,拟音的应用广泛,对于影视剧的作用也是十分显著,中国的拟音之路道阻且长,还需要更多有实践经验的拟音师来引领更多的爱好者去接触拟音,学习拟音,我相信总有一天,中国的拟音行业一定能在世界上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