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市发展的社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若干建议

2019-09-30 03:15叶林峰
中国市场 2019年26期
关键词:基层文化城市管理公共文化服务

叶林峰

[摘 要]城市社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正在稳步发展,从北京市东城区S街道的案例研究可以管窥某些共性特点:文化基础设施先行、文体娱乐活动活跃、居民参与意愿增强等,同时也存在管理滞后、娱乐至上、人才不足等问题。结合其他城市的经验,建议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把握以下几点:完善基础设施投入和管理、满足群众日常文化需求、发掘社区及周边文化资源、拓宽服务供给社会化路径等,相关学术研究则应重点加强服务供给社会化和价值观引导力两方面的探索。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社区工作;城市管理;基层文化

[DOI]10.13939/j.cnki.zgsc.2019.26.117

公益性文化事业既是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基础环节,也是城乡居民日常生活的切实需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则是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根本保障,是实现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一目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建立协调机制,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成为社会公共服务的必要组成和基层部门职能转变的重点领域。

城市社区具有人口和社会资源集中、经济条件好等优势,应该在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中先行一步。近几年来,各地城市积极探索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十分有必要选取有代表性的社区开展案例研究,了解城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现状,总结利弊得失,探讨关键问题和前进趋势。北京市东城区具有丰厚的人文历史资源,在文化产业发展和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建设领域重点突破,建树良多;作为2013—2015年创建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单位,加快发展社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许多方面具有示范意义。区辖S街道充分发挥自身特点,体现出一定的代表性。

1 S街道及其文化发展基本情况

S街道辖区常住人口约5万人,下辖10个社区居委会。有国家部委、知名社会组织和企业等单位。周边有世界文化遗产、公园等重要文化旅游资源。健在的文化名人有民间艺术家、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书法家等。

文体科是S街道办事处的文化管理部门,负责辖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群众文化、艺术、体育等活动管理,民间文体社团管理等,现有正式在编人员2人。社区服务(文体)中心是街道办直属的社区综合服务机构,于2014年在原文化中心的基础上组建而成,社会文化服务仍是其主要职能,主要负责文化设施日常管理,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等。现有工作人员9人,其中3人属事业编制、3名社区工作者、3名聘用人员。由于人力有限等因素,实际上在基础设施建设、重要文化活动、特殊人群文化权益保障等方面通常需要街道办其他部门的合作,创建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更是街道办许多部门的共同行动。按照东城区创建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要求,S街道办制定了创建方案,由文体科、社区服务(文体)中心负责配合上级部门完成创建任务。

2 S街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状特点

2.1 利用创建“示范区”机遇完善文化基础设施

街道办目前共建成2个文化活动中心,1个“五站合一”式社区文化活动室,3个数字文化社区。一是确保社区文化活动室建成达标。二是健全新增文化活动场所的管理制度,不断提高设施的利用率和使用效果;加强社区文化工作者的培训,提升服务水平。三是推进社区文化活动机构的建设和管理。比如成立街道老年大学,2014年全年共开设电脑、古筝、二胡、摄影四类培训班,学员将近40名。街道图书馆2014年共办理借阅证60份,总持证人数近500人;全年借阅达1556人次,共借出图书1500余册;举办各类讲座10场。

2.2 “少儿书屋”落户助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社会化

街道办积极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社会化模式,具体有两个方向:一是争取优秀文化企业、机构或项目落地辖区。“少儿书屋”是这一探索的有益尝试。“少儿书屋”由S街道和一家民营公益图书馆合作开设,馆内面积13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上百名青少儿,拥有中、英文图书近万册,以“亲子阅读”为主要服务内容。是东城区政府搭台、民营机构投资管理的社区图书馆,是区域内社会文化实体驻地提供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成果。二是从社会和市场引进购买公共文化产品。2014年引进和购买了多场公益讲座、课程和文艺演出节目。比如,京城知名小剧场两次走进社区表演舞台剧,让居民们在家门口就能欣赏时代特色文艺。

2.3 成立“群眾艺术团”提升居民文化生活自生能力

S街道“群众艺术团”作为主力军,在2014年街道文化展演季活动中共参与33场次,活动地点遍布10个社区以及部队、学校、敬老院等,活动内容包括综合文艺演出、器乐专场演奏、摄影培训讲座、书画展、非遗展览等。这个汇聚区域文化界名人、能人、优秀文艺团队的艺术团,大大丰富活跃了区域文化生活,提升了街道文艺演出水平。经过几年的支持引导,作为“群众艺术团”主体组成部分的各社区文体团队已经有能力在社区活动中承担重要角色。社区居民成为文化活动的“主人”,不但活动的组织能力、质量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而且群众的文化需求得以充分满足和释放,更加壮大了居民社区文化生活的自给能力。

2.4 形成“一对一”模式促进社区文化服务功能细分

功能细分是社区文化服务贴近实际、增强针对性和效益的必然选择。街道办有目的有规划地面向不同目标人群提供不同主题内容的文化服务,逐渐形成了一个群体一个主题的“一对一”模式,力求各取所需的方式有助于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精细化个性化程度。主要内容有:以家庭夫妻和谐为主题,通过煮汤圆、猜灯谜等形式凝聚家庭文化;面向单身中老年群体的相亲会、为社区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举办专门讲座、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开展艺术培训、针对青少年的安全知识讲座和文艺活动、面向戏曲爱好者的豫剧演出等。

2.5 以“节日文化”为主线塑造社区公共文体娱乐新常态

依托体育资源集中的优势,从2009年开始打造了区域文化活动品牌“年度社区体育文化节”。同时,利用全年节日、纪念日、主题日契机,紧贴群众生活,深挖节日内涵,“节日文化”成为贯穿常态文娱活动的主线。2014年主要活动包括以下几方面:春节系列的舞蹈隊汇报展演、贺卡手工、故事会、古筝音乐会等10余场;清明节的缅怀革命先烈文艺演出;劳动节的庆五一文艺演出;爱牙日的阅读活动;国庆节系列的火花收藏展、青年文艺演出、颂红色经典文艺演出;重阳节的综艺活动等。结合节日活动,全年为社区、工地、校园、军营等免费放映电影上百部。

3 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国家构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一项巨大的基础工程,可以说目前还在初级阶段,即便率先发展的城市社区也暴露出一些需要加快改进的问题,主要体现为:一是硬件设施基本完备,后续管理亟待提高;二是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社会化多元化仍需开拓;三是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群众覆盖面有待扩大;四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重娱乐轻化育,价值观引导力需要改善;五是与学校、文化事业机构、文物旅游资源部门等相关单位的协作尚待推动;六是社区文化队伍建设还要加强,服务与管理职能还要进一步明确和提升。

基于北京市东城区S街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经验,参考包头市、无锡市等城市的有益做法,为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3.1 抓好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及日常管理

文化基础设施是公共文化服务的软硬件条件,是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便利化的前提保障。要提供基础性设施,如图书馆、文化站、文体活动中心、文化广场等活动场所,报刊图书、文体娱乐设备、健身器材、电脑网络等设备配置。按国家有关要求,文化基础设施投入主要由国家财政给予资金保障。因此,地方政府应在当前文化基础设施落后阶段逐年加大资金投入比例,尽快完善基础建设。相关制度性建设也是其中重要一环。要在改善物质条件的同时,建立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形成日常运转机制,保证人、财、物的同步运转。制度机制建设要在高标准、高起点上规划实施,特别在操作层面上注意服务流程和内容的标准化、均衡化。

3.2 满足现阶段群众基本公共文化需求

一般意义上,现阶段广大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主要体现为以下六方面:一是知识信息需求。表现为了解时事、关注社会事件和现象、获得生活常识、阅读享受、解决现实问题、积累学识等。二是娱乐休闲需求。表现为观看或参与文化艺术娱乐活动,获得身心的放松。三是强健身心需求。表现为锻炼身体、参与游戏和体育竞争等。四是兴趣爱好需求。表现为发挥文艺天赋、学习才艺、满足兴趣、寻求心灵慰藉、陶冶情操等。五是人文交际需求。表现为基于人文理念层面的表达和交流思想、寻求情感认同或价值认同、获得归属感等。六是自我展示需求。根据一些心理学研究及现实考察,相当多的人有展示自我的意识,而通常以文艺、游戏等群体活动为主要方式。满足上述基本公共文化需求的主要途径有:完善社区报刊图书借阅服务,开办各类讲座、辅导班等,提供电子信息服务,举办多样文化、艺术、娱乐、体育活动,提供就近健身活动场所和设施,开展社区联谊、交流活动,成立社区文艺社团等。

3.3 发挥居民主动性就地取材贴近生活

居民是文化生活的主人,理应成为公共文化活动的主角。S街道举办的大量文艺娱乐活动中,辖区许多文艺专业人士、文艺爱好者、退休职工、热心群众自编自演节目,得到了居民们的高度关注。还有以外来务工人员为主组成的豫剧表演队,经常受邀参加社区活动,颇受欢迎。可以看出,城市社区中蕴藏着大量的文化资源和能量,需要充分发掘居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居民自己组织、创作、展现的文艺节目和艺术品,不仅可以真正“接地气”,让广大居民乐在其中,而且能够有效弥补公共文化产品严重短缺的不足,还将释放群众文化生产力,培育壮大文化产业发展的根基。

3.4 拓展基本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社会化途径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最终有赖于社会化供给,应该利用新形势下构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契机,加快政府有关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职能的转变,大力引进社会力量开办文化服务。S街道于2014年引进民办非营利性图书机构,由S街道办提供场所、初期运转资金补助等;该图书机构提供图书、音像制品、讲座等内容资源,负责日常运营管理。该图书馆目前运转良好,社会效益明显,成为北京市东城区引进民营机构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的一个亮点。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社会化的关键是政府职能转变,要破除观念樊篱,创造制度环境,打通投融资渠道,塑造可持续模式,主动搭建起平台,形成公共文化产品来源的多样化格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改革发展,预计今后一段时间城市社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将突出如下趋势:首先,进一步强化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目标。强调资源重点向基层转移;重视服务的普惠性、公共性;凸显残障、疾病、农民工、退休等特定人群的文化权益保障。其次,大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理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管理体制机制,形成政府管理引导、行业协会发挥作用、公共机构法人治理的制度。再次,鼓励吸引社会力量全面参与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民营文艺团体、民间文艺社团、社会演出行业等将获得发展良机,社会民间资本可直接或间接投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最后,强调对各类文化资源的综合利用。文化资源上包括区域内外的地缘优势资源,政府、社会组织、民间等不同类型资源,传媒、网络、文化景点等线上线下资源;利用手段上采取专业与非专业、精英与草根并用,虚拟产业与实体产业融合,传统文艺宣传与现代娱乐消费同步等。

4 结 论

在全面建设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趋势下,应重视两个问题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其一,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社会化发展。社会化是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不二之选,是推动整个服务体系可持续发展的活水源头。需要探索社会力量的进入机制,不同性质资本的参与手段,市场竞争的效用和限度,文化非营利组织的培育,社会服务主体的管理,与其他服务和产业领域的融合等问题。着重探讨社会化供给的实现路径,而实践上社会化的方式和手段应该存在多种可能性。其二,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价值观引导。经济社会的发展开放引起大众价值取向的多元发展,各种观念标准的碰撞时常让人们无所适从,加上受到社会上娱乐泛化现象的影响,基层公共文化生活不时出现娱乐至上的倾向,忽视价值观的引导,失去以文化人的功能。培育主流价值观与建设开放多元包容性社会非但并行不悖,实则相辅相成。应从价值观影响力、引导方式、社区舆论场形成机制和文化队伍建设等方面加强探索。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2013-11-15)[2017-12-27].http://news.xinhuanet.com/2013-11/15/c_118164235.htm.

[2]包头市文广局.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全力促进包头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N].中国文化报,2014-09-15(5).

[3]苏雁,许学建.江苏无锡:公共文化服务走进百姓心中[N].光明日报,2014-10-20(10).

猜你喜欢
基层文化城市管理公共文化服务
论“清单式管理”:现代治理改革重要标志之一
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法理分析与法律构建
搞好公共文化服务,推动艺术普及
数字城管
网络时代的基层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