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帅
摘 要:素质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互统一,相辅相成才能形成完美的素质教育。当今社会家庭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缺失现象极为普遍,本文从家庭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缺失的原因、家庭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现状、家庭教育对素质教育的影响以及家庭教育缺失问题的解决途径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家庭教育 素质教育 人文理念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庭教育是人基本素质的摇篮,是孩子成长的基石。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优秀的家庭教育可以引导子女形成完美的人格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父母作为孩子的启蒙导师,对孩子的成人成才具有重要意义,有必要重视家庭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影响力。
(一)家庭物质条件
家庭物质条件是家庭成员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家庭经济条件优越,保护得太好,容易将子女培养成温室的花朵,经不起挫折。反之,如果经济条件太差,生活的压力超过了子女的承受能力,也会使得子女的教育受到影响。因此,父母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时,需把握好经济尺度,既要创造良好的消费条件,也要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
(二)家长过分溺爱
家长过分溺爱让孩子过分依赖家长,自主能力差,缺乏自信和拼搏精神,让孩子缺乏社会责任感。凡事只想着自己,在学校依赖老师,缺乏乐于助人的精神,导致一部分孩子的行为偏差,乃至影响着整个社会,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三)父母婚姻状况
以父母婚姻状况为核心的家庭人际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家给人永恒的归属感,也是生命的摇篮。和睦的家庭会营造温馨、安全的氛围,有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如果婚姻破裂、家庭解体,孩子在这一特殊的环境中成长,可能会出现孤独、情绪化、自我保护意识强等特征,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四)父母家庭作风
家庭作风主要是指父母的办事风格、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父母的言谈举止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重要内容。每个人一生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在父母身上学到了思想品德和为人处世的准则。事实证明,生活在批评中的孩子,容易学会谴责;生活在敌视中的孩子,容易好斗;而生活在鼓励之中的孩子,内心充满自信。
(一)家庭教育的社会影响力不够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庭教育是人的基本素质的摇篮,是孩子成长的基石,但家庭教育的体系不够完善,家长素质不够高。纵观当今社会,家庭教育培训行业的发展严重滞后,对家庭教育的引导非常有限,当今社会也缺乏对家庭教育的重视。
(二)家庭教育重物质轻精神
人格缺陷是傳统家庭教育的弊端,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显得格外重要。现代社会家庭的教育目标与传统的教育目标严重偏离,集中表现为功利化倾向滋生。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使得家庭成员最明显的变化是看重物质层面的东西,从重“精神追求”到重“物质利益”,甚至会重“利”轻“义”。
(三)家庭教育疏于陪伴,重智轻德
家长将更多的希望寄托在老师和培训机构身上,家长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的心理及道德养成,诸多家长将素质教育的责任完全丢给学校。家长普遍关心的是孩子的衣食住行,看重考试分数,忽略了孩子的内心情感。这种教育观念造成孩子心理不健康,会导致孩子出现心理偏差和亲情疏远。
(一)家庭教育拓展了素质教育的范围
家庭环境对人的影响具有连续性和长期性。学校教育尽管比较系统,但由于教育过程存在阶段性的特点,而教育工作者也会发生变化,所以对学生的影响也是阶段性的,不能持续的发挥作用。家庭教育不仅是启蒙教育,更是终身教育,父母也是孩子的终生教师。
(二)家庭教育影响了素质教育的作用
班杜拉认为,在社会情境中,人们往往是通过直接观察别人的行为而进行学习的。在家庭的圈子里,父母展示出来的人生态度和处事原则,会被孩子视为行为规范而加以模仿,继而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三)家庭教育增强了素质的说服力
情感的亲近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前苏联社会学家哈尔切夫曾经指出:“就性质来说,家庭教育比其他任何一种教育具有更多的易感性。”这种易感性是其他思想政治工作者无法达到的感情优势。所以家庭教育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方面是无可替代的。
(一)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1.不要过分保护
过分保护就是父母什么都代劳了,其实质是溺爱。过分保护培养出的孩子是懦弱的、具有依赖性的。在每个家庭里,孩子都是长辈的掌上明珠,想要什么就买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坏习惯。遇到什么挫折,父母都会义不容辞地帮一把。假如当孩子求助于自己时,不要急于帮助孩子解决,给孩子一次独立思考的机会,鼓励他积极动脑筋,想办法,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解决。这样,当他用自己的智慧成功地解决问题时,便会从中享受到一种成功的快乐。如果我们总是不给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在孩子一次一次的求助面前越俎代庖,久而久之,也就培养了孩子严重的依赖性,会显得孩子懦弱、无能。当我们抱怨孩子的独立性太差,依赖性太强时,请扪心自问,这是谁之过呢?
2.不要过分干涉
家长总是限制孩子的言行,孩子要按父母的意愿去活动,使孩子缺乏思维的批判性,做事没主意,人云亦云。限制孩子的言行,孩子很少有发散性思维,影响创造力的塑造。然而不少家长并未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对于孩子的主观意识或横眉冷对,或粗暴干涉斥之为“不听话”,强迫孩子改正其路线和行为,结果只会令孩子感到厌烦、恼火,觉得父母不理解他们,遂容易产生出逆反心理,使多少有创造性和主观的火花掐灭在苗头之中。
保护好孩子的想象力并予以鼓励,是发挥孩子创造力的基础。“创造力”是人类宝贵的基本素质之一。而其基础往往就在儿童时代的有主见上。因此,对待有主见的孩子,要尽量减少指使、限制的做法,应更多的采用平等、劝导方法,特别是对那些心理好奇,有冒险精神,有坚持,不怕困难,自信、自立,不喜欢受人约束的儿童,更要善于因势利导,将这一具有创造性人格的倾向导入健康发展的轨道。但这并不是主张对孩子事事顺从,如果按他的方法干下去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如果后果不严重,就不妨让他试一试,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孩子都有益。因此,爱护和善待有主见的孩子,支持他们的探索活动,赞赏他们创造成绩,在正确引导中保护儿童的创造萌芽。
3.不用严厉惩罚
家长教育孩子态度生硬,缺乏感情,言语粗鲁,方法简单,强迫子女接受自己的看法与认识,常挖苦责备,甚至打骂孩子,损伤孩子的自尊心。这种教育方式使孩子的性格压抑,心理自卑,同时也可能使孩子像父母一样粗鲁、冷酷,没有教养。
孩子由于年龄小,思想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难免会犯下这样那样的错误,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家长应认真了解孩子犯错误的原因,对症下药,因势利导,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唤起孩子个体内部的自我强化和惩罚机制,使孩子认清所犯错误的危害,切忌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孩子采取严厉惩罚。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时宽容所引起的道德震动要比惩罚更强烈。”即使万不得已对顽固不化的孩子进行惩罚,也要尊重其人格,重视其意愿需要,情感和价值观。
4.不让孩子成为“温室的花儿”
家长教育孩子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⑴家长对孩子在学习上要求不怎么多,但在做人上要求孩子做一个正直的人;⑵不要求孩子考多少分,不施加压力,只要尽力即可;⑶为孩子创造好的学习环境,为此有的家长不看电视甚少说话;⑷从小到大,都没有挨过父母打骂。这一类型的孩子就像温室里的花儿,经受不了风吹雨打,一遇到挫折,就丧失斗志,心灰意懒,孰能想到,這都是家庭“温暖理解”的结果。人的一生历经千重万难,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而此时就必须靠个人意志消除困难。意志坚强的人,其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强。所以时不时要给孩子接受“挫折”教育,这才能让他变得坚强、自信、自立。我们应该教育鼓励孩子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发展,才能为将来报效祖国打好基础。
(二)引导家庭教育价值观
1.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是时代精神的价值引领,是思想和行为的灵魂,只有加强社会成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才能在多元化的社会找准价值追求的方向,为家庭教育的开展保驾护航。
2.传承优秀传统家庭价值观
家庭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优秀的传统价值观必然是维系家庭和谐的重要纽带。父母应择其从小对子女进行引导,培养孩子为人处世的准则、家庭价值观等,使其形成与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一致的价值取向,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构建有效的家校联动机制
搭建家校互动平台,形成亲子互动桥梁。建立院系、班级家长QQ群、微信群,方便教师与家长、家长之间互通信息,及时发布学校信息,保证家长准确了解学校的新闻动态,以便与孩子之间进行无障碍沟通。班级群的内容则更为细致,学生的学习、生活、课外活动、主题班会都是和家长交流的素材,家长可以直观感受孩子的在校情况,就个别问题可以与老师进行交流,这些都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有时宽容所引起的道德震动要比惩罚更强烈,即使万不得已对顽固不化的孩子进行惩罚,也要尊重其人格,重视其意愿需要,情感和价值观。
(责任编辑:蓝天)
参考文献:
[1]张淑华. 浅议文化素质教育的创新[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 2015(08)
[2]周利群.]中学教育家校合作的现状调查与推进策略研究 [D]陕西师范大学,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