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治疗中风偏瘫足内翻60例探析

2019-09-28 01:29何杰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9年17期
关键词:肌张力步态电针

何杰

(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医院骨伤科,江苏连云港 215000)

中风是我国目前造成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最主要原因之一。中风后,超过70%的患者会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其中偏瘫者约占70%[1]。偏瘫后下肢肢体痉挛是常见症状,约90%的患者中风后3周内将会发生不同程度的痉挛[2]。下肢肢体痉挛会影响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足内翻是由于中风急性期后,下肢肌张力增高,进入痉挛期,内外侧肌张力不平衡或痉挛不同步导致,是中风后最常见的后遗症。表现为足内翻并下垂,足背屈、跖屈、不能外翻、随意运动能力差[3-4]等,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其治疗是中风后肢体运动功能恢复中的难题。随着中医技术在中风后肢体康复中的应用,其效果也越来越显著。该院对中风偏瘫足内翻患者采用电针治疗,该文对其效果进行分析。该研究选取从2015年11月—2018年12月为研究时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60例中风偏瘫足内翻患者,均经CT或MRI证实为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中医诊断均符合《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1995年)中的相关诊断标准。患侧肢体肌力>2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或家属均知情同意。均排除由于其他原因导致的肌张力障碍、合并严重糖尿病、冠心病、脑内有缺血病变者。根据入院时间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分别30例。观察组30例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44~78岁, 平均 (64.72±3.68) 岁, 病程28d~6年, 平均(2.29±0.78)年;对照组 30 例中,男性 18 例,女性 12例,年龄 43~77 岁,平均(65.02±3.61)岁,病程 1 个月~6年,平均(2.32±0.77)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取穴:丘墟、解溪、悬钟、阴陵泉透阳陵泉,采用无菌针灸针对患侧肢体穴位进行针刺治疗,丘墟、照海、申脉均直刺进针10~15mm,丘墟、解溪行捻转泻法,悬钟行捻转补法,以局部酸麻胀感,患足背伸、外翻为宜;阴陵泉透阳陵泉直刺35 mm,行提插捻转泻法,以局部酸麻胀感并向下肢体放射为宜;留针20 min,行针1次,1次/d,7 d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

观察组采用电针治疗,取穴同对照组,针刺方法同对照组。针刺后在上述诸穴加电针(KWD-808I型脉冲电针仪),采用疏密波,根据患者调整电流、针刺深度和方向。电针20 min,行针1次,1次/d,7d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1)踝关节内翻角度:测量偏瘫侧踝关节内翻角度最大时的。(2)采用Ashworth痉挛量表评价患者踝节周围肌肉的痉挛程度。(3)采用Brunnstrom下肢分期量表评价患者下肢 Brunnstrom分期。(4)采用Fuglmeyer下肢功能评定法评价患者患侧下肢功能。(5)采用Tinetti步态分析量表评价患者步态。

1.4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输入SPSS 17.0统计学软件包,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 χ2检验,分别用(±s)、[n(%)]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足内翻角度、Fugl-Meyer下肢评分、Tinetti步态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足内翻角度、Fugl-Meyer下肢评分、Tinetti步态均无明显差异,治疗后观察组Fugl-Meyer评分、Tinetti步态评分高于对照组,两组均高于治疗前;观察组前足内翻角度低于对照组,两组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Ashworth量表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Ashworth量表评级无明显差异,治疗观察组1-2级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Ashworth量表评分比较[n(%)]

表1 两组足内翻角度、Fugl-Meyer下肢评分、Tinetti步态评分比较(±s)

表1 两组足内翻角度、Fugl-Meyer下肢评分、Tinetti步态评分比较(±s)

?

表3 两组Brunnstrom 下肢分期比较[n(%)]

2.3 两组Brunnstrom下肢分期比较

两组治疗前Brunnstrom下肢分期无明显差异,治疗后观察组1~2级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5~6级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踝内翻多发生于脑中风恢复期,由于肌肉牵张反射控制紊乱引起患肢外侧肌张力下降而内侧肌张力升高,使外侧肌肉弛缓而内侧肌肉痉挛,导致小腿内侧肌群痉挛而踝内翻[5]。中医认为,足内翻属“经筋”病,多由于气血运行不畅,致经脉瘀阻,经络不通,筋失霸养,阴阳跷脉脉气失调,内外力量不均所致。治当养肝、柔筋、缓急。针刺是治疗足内翻的常用方法,通过针刺相应穴位,可兴奋弛缓侧肌群,抑制拘挛侧肌群,从而调节患肢内外侧肌张力,使其恢复平衡状态,从而达到治疗目的[6]。

阳陵泉为八会穴之筋会,针刺主治经筋病;悬钟穴属足少阳胆经,髓之会穴,主治筋骨不利,脑髓不充。两穴位于小腿外侧肌群,针刺之可兴奋拮抗肌,增强腓骨长、短肌肌力[7],从而纠正踝内翻。丘墟穴为胆经原气汇集之穴,具有疏经通络、舒筋活血的作用,在电针微量脉冲电流的作用下,可内外通达、平衡阴阳,改善经络系统功能,提高治疗效果。解溪穴为阳明胃经经穴,具有舒筋活络、调节气血之效,可有效治疗踝关节疾病。两者均为足下肢外侧穴位,在针刺和微量脉冲电流的作用下,具有扶正祛邪,柔筋缓急,调和阴阳,疏通经脉之功效,可兴奋腓浅神经,增加患侧腓骨长、短肌肌力,从而纠正踝内翻。阴陵泉属足太阴脾经,通肝经、脾经、肾经,可调节气血、疏通经络。在针刺和电流的作用下,可减弱腓肠肌肌力,增强胫前肌肌力,从而治疗踝内翻。

该组资料中,治疗后两组足内翻角度较治疗前明显降低,Fugl-Meyer评分、Tinetti步态评分明显升高,但以观察组改善更为明显。治疗后观察组Ashworth量表评级、Brunnstrom下肢分期评级均优于对照组。提示针刺和电针均可明显平衡患肢内外侧肌张力,纠正踝内翻,平稳其步态,但以电针疗法效果更为明显。电针疗法通过连续脉冲电流、毫针作用于经络俞穴,可疏通经脉,调节气血,调和阴阳平衡。在电流和针刺的刺激下,使踝关节外侧肌肉的伸肌张力增加,平衡内外两侧肌肉力量,最终可纠正踝内翻。

总之,电针治疗中风后足内翻优势明显,可有效改善患者足内翻角度,减轻其踝部周围肌肉痉挛程度,稳定其步态,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肌张力步态电针
基于步态参数分析的老年跌倒人群步态特征研究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外循环术后肌张力增高的相关因素与护理对策
基于面部和步态识别的儿童走失寻回系统
基于Kinect的学步期幼儿自然步态提取
肌张力障碍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步态研究及其在踝关节不稳中的应用进展
科学家开发出用于筛选肌张力障碍新药的工具
电针改善脑卒中患者膝过伸的效果
低频电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30例
电针及高频热疗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8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