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章阐述了团体心理辅导的特点及作用,分析了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特点。探讨在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中采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优势,省时高效,更容易倾诉和获得共鸣,更好的效果。提出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在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中的具体应用范围与方法:从人际交往能力、职业生涯规划、自信心提升等三个方面采用专业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法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进行重点指导。
【关键词】 团体心理辅导;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应用
一、团体心理辅导的特点及作用
1、团体心理辅导的概念和特点
团体心理辅导是由英文的Group Guidance翻译而来,也被译作“团体辅导”、“团体咨询”等。樊富珉认为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以团体为对象,运用恰当的辅导策略与方法,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互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激发个体潜能,增强适应能力的助人过程。[1]
与个体咨询相比,团体心理辅导有其独特的优势:一是团体心理辅导效率高,把相同特点或议题的人组成一个团体,开展辅导活动,省时省力。二是能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在许多人的心目中,他们的某些体验是自己所独有的。但是,如果让他们进入到团体中,开诚布公地彼此交流时,就会发现其他人也有着相似的忧虑。而一旦有了这种体验,自身的苦恼也会得到缓解;三是在团体中更易得到宣泄的机会。对于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而言,他们更愿意和同龄人交流却不大愿与老师或辅导员交谈。在团体中,同龄大学生所创造出的坦诚、关怀和安全的气氛可以使身处其中的学生倾吐内心的苦闷和困惑,从而获得一种如释重负的轻松感;四是满足分享的需要。Shulman(1984)应用“分享资料”一词来描述呈现于团体中的多种资源的相互作用。他指出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从他人的发言、举动中,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观点,从他人处理困扰时的认知状况和行为模式,得到某种启示、模仿的效果,从而修正自我的语言、行为,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这是一对一心理咨询所不具备的特点。五是得到人际互助的体验。如果说满足被助需要是人们对团体辅导所预期的结果,那么满足助人的需要则是团体训练中的一个更有意义的收获。当一个寻求帮助的人突然发现他不仅可以得到他所需要的帮助,而且有力量、有能力去帮助他人时,他的力量和智慧会得到增强;六是团体心理辅导的后续效果好,它创造了一个类似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境,为成员提供了社交机会,使其可以在团体中通过示范、“模仿”、训练等方法修正自己的问题,且更容易将改变延伸到现实生活中。[2]
2、团体心理辅导的作用
(1)团体心理辅导能有效提升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郑凯关于团体心理辅导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实验研究发现团体辅导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成员的人际交往能力,成员的社交焦虑也得到了一定的缓解,成员更多的自我接纳了。[3]周永红等人关于团体咨询消解大学生交流恐惧的研究探讨了团体咨询在消解大学生交流恐惧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团体辅导活动之后,实验组成员的交流恐惧状况明显好转,演讲焦虑和社交焦虑程度明显降低,社交回避倾向明显下降,心理健康状况也明显好转。[4]相关研究也支持相关观点。
(2)团体心理辅导能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更加生动有趣,提升学生的接受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属于实践性较强的一种心理辅导方式,在团体中,不仅可以进行理论的讲解和阐述,更主要是通过一些活动,比如:讨论、案例分析、分享互助、情景剧等,让学生广泛参与活动,并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获得启发,深化领悟,这样的方式更能促进学生的自我思考,寓教于乐,广受欢迎。
(3)团体心理辅导更易上手,能提高心理辅导工作的受众面。相比个别咨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形式,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更容易上手操作,目前许多高校都已经在辅导员中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培训,当越来越多的辅导员也会使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受众面就会大大提升。
二、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特点
在我国在校大学生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比例平均达到了20%以上,是一个颇为庞大的群体。这个群体既有普通大学生的共性,也有其特点:
1、更大的生活壓力
经济上的困难,生活上的磨难,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过早承受了比同龄人更多的压力,和家庭经济条件优越的同学相比,他们可能更早熟,更懂得生活的艰辛,更想在经济上取得独立。有许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一入学,就寻找校外兼职,打工赚钱。但是由于大学阶段的课业本身就比较繁重,如果因为兼职打工而牵涉过多精力,势必会影响学业。学业不好就可能毕不了业,就业也会受影响。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其家庭的打击是非常大的,因此,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业引导和监控非常必要。
2、较重的心理负担
多数困难学生存在自卑心理,内心比较封闭。有研究者在调查中发现,与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相比,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在人际适应性、角色适应性上更差,回归分析显示,大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越差,其整体适应性越差。[5]贾涛等人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tory,简称UPI)对安徽省千余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普通家庭学生的心理状况差异显著,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UPI 得分显著高于普通家庭学生。相较于普通大学生群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更内向,有更多的内心冲突,也更为道德自律,更容易表现为焦虑、抑郁、敏感和敌对情绪。[6]
3、就业资本的不足
就业资本是一个在“社会资本”概念基础上提出的新概念,广义上讲,大学生的就业资本包括就业主体资本(如毕业生的就业观念、综合素质、就业心理等)、就业客体(如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念、用人标准和管理体制等)、就业环境(如就业法规、就业政策、供求状况、就业市场建设、就业服务等)和就业结果(即毕业生的岗位落实情况)等要素。[7]就业资本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关键因素。有研究显示: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大学生在个人知识阅历、就业观念等方面都比不上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不管是个人资本,还是社会资本都相对不足。
综上,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帮扶不能仅限于经济上的扶助,更要留意对他们进行心理上的教育和引导,而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职业生涯规划、自信心提升等方面应该是教育的重点。
三、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在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中应用的优势
1、省时高效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一些共性问题主要是发展性问题,并不适宜采用个别咨询,也没有那么多精力去开展个别咨询。采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省时高效、受众面广。
2、更容易倾诉和获得共鸣
团体可以为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提供更多与他人相处交流的机会,学生也更容易倾诉和获得共鸣。在实际工作中,单靠辅导员、班干部、心理委员等一人或几人的力量,帮扶效果还是很有限的。毕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较大,辅导员的工作不可能面面俱到,另一方面,学生也不会轻易地把心里话告诉辅导员或班干部,这就使帮扶不能及时地到达他们身边。而在团体心理辅导中,有相同感悟和烦恼的人能互相安慰,获得理解,这能极大的扩展心理帮扶的范围和效果。不过,近来有一种观点认为:并不应当在工作中公开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身份”,这既不利于保护他们的个人隐私,也会给他们“贴上标签”,造成更大的心理压力。这种担心不无道理,所以,如何使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接受到心理健康教育了,但又没有公开他们的身份隐私,这值得进一步的思考和探讨。
3、更好的效果
显而易见,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更普遍、更复杂,需要予以细化,分类指导。目前来看,大面积的心理讲座笼统、生硬,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个别咨询又太耗时耗力,把他们组织起来参加课程更不合适,所以以自愿参加为基础,兼具生动活泼性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可能效果更好、也更便于操作。这是可以推广使用的一种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四、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在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中的具体应用
1、提升人际交往能力的辅导
(1)理论和现实依据。根据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大学本科生处于两性期和青年期之间,既有同一性发展的需要,又有青年期建立亲密关系的需要。他们需要在与他人亲密交往的过程中获得对自己更多的认识和了解,渴望与他人交流思想、分享感情、彼此帮助。如果人际关系不佳,就会造成寂寞孤独、发展迟滞。
我国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意识强,但人际交往的知识、技巧、实践都有欠缺。而贫困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还要低于普通学生。陈菊珍对高职贫困大学生的调查显示: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在自信心、交往能力与人际关系方面的差异显著。有21.9%的贫困学生感觉不自信,贫困大学生对自己的交往能力不满意的达到52.5%,超过一半,极显著地高于非贫困学生的36.2%。与非贫困学生相比,贫困大学生更自卑,更不满意自己的交往能力和人际关系。[8]这种怯懦、自卑的心态亟待调整。通过彼此协助,互相支持,体会信任感和成就感。
(2)辅导方法。在团体中,设计一些团队合作活动:比如“滚雪球”、“两人三足”、“你演我猜”、“瞎子背瘸子”等,使学生通过活动,增加与他人的接触,增加亲密感;情绪ABC理论,使学生充分理解不同的认知带来不同的情绪体验,学会通过调整认知来改变情绪的方法,换位思考,培养积极情绪;乔哈里视窗,这是自我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把人的自我分为四个部分:开放的我、盲目的我、隐藏的我和未知的我。对盲目的我、隐藏的我、未知的我的探索和开放,可以丰富人的自我意识,增进人际交往。在团体活动中,不仅可以讲解乔哈里视窗的概念,还可以设计一些活动,比如:“我是谁”、“朋友眼中的我”、“优点大轰炸”、“背后留言”等来丰富学生对自己的认识,提升自信。
2、职业生涯规划辅导
(1)理论基础: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舒伯生涯发展理论。霍兰德的职业兴趣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特征和兴趣类型,而每种兴趣人格类型又有其相适合的工作岗位,个人在对自己兴趣、能力、性格等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寻找到匹配的工作,将能充分调动其工作热情,展现工作潜力,获得职业满意度。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将人的一生分为成长、试探、决定、保持和衰退五个阶段。大学生属于探索阶段,该阶段发展的任务:通过幻想、讨论、专业训练、实习就业等使职业偏好逐渐具体化、特定化,初步确定职业方向并在现实中不断检验。通过启发学生的生涯认知,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学会生涯决策的方法和调整学业的技巧,最大化的实现自我价值。
(2)团体心理辅导干预方法。团体辅导中可将生涯理论介绍、案例分析、成功故事分享、职业探索、面试技巧、企业实习等多种方式相融合。职业探索的活动形式很多,如自画像、墓志铭、兴趣岛、家庭职业树、价值观大拍卖、生涯环游、生涯人物访谈等,与此同时,还可以融合一些心理调适的方法。比如放松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放松技巧,有助于缓解考试焦虑,排解压力;时间管理的方法,帮助学生提升多任务处理能力;头脑风暴的技术,引导学生善于利用和学习他人的经验和方法,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升自信心的辅导
(1)理论依据:叙事疗法。叙事也被称为“说故事”,人们以第一人称叙说生命故事,并通过过去的记忆、目前的生活、不同社会情境下的角色和关系作为构建自我认同的基础。叙说的过程、叙说的内容都将通过与治疗师的对话逐渐得到修正,这样的过程称之为“改写生命故事”。[9]叙事疗法认为问题与人是分开的,要“外化问题”,鼓励人们完整的讲述故事,通过讲述故事寻找生命的支线故事,扩展看待问题的视野,唤起自我改变的动力,重构自我故事。实证研究表明:叙事取向团体心理辅导,使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弹性有显著提高、应对挫折,在逆境中处理问题的能力得以增强。[10]
(2)团体心理辅导干预方法。以叙事疗法为理论基础的团体心理辅导首先要充分尊重成员的意愿,营造真诚、安全、温暖的团体氛围,鼓励成员在团体中分享自己的故事,通过讲述 “成就故事”,“例外故事”,协助他们看到过去所忽略的部分,发现潜在的积极资源,从而更好地接纳自己,摆脱自卑、怀疑等负面情绪的控制,提升自信。叙事疗法的创始人怀特认为:“若非经过重新叙说的过程,生命中的许多闪光点将一闪而逝,但在重新叙说过程中,这些闪光点会停留在人们的故事中。此外,经过局外见证人团队的再续说,原始的故事将被覆盖、超越,并同时丰厚了故事内容和当中展现出来的知识和技能。(White,1997b)”。
【参考文献】
[1] 罗 平.团体心理辅导对中职生自尊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16.6.7.
[2] 王 军,宇业珍.团体心理辅导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形式[j].理工高教研究,2003.12.58.
[3] 郑 凯,何元庆.团体心理辅导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实验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2009.8.986.
[4] 周永红,李 辉,张 智,李文权.团体咨询消解大学生交流恐惧的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2004.2.157.
[5] 王士永.大學生适应性发展问题调查研究[j].北京教育(德育),2018.6.19.
[6] 贾 涛,孟 莉,翟天赐.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心理帮扶体系研究[j].黄山学院学报,2018.2.102-103.
[7] 蒋 维,王迎春.大学生就业资本研究——基于调查样本的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1.9.119.
[8] 陈菊珍.株洲高职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以湖南工业大学冶金校区为对象[j].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4.148.
[9] Martin Payne(英)著.叙事疗法[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4.18-19.
[10] 邓 宇,刘 钰,刘云美,周 玲.叙事取向团体心理辅导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干预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9.50.
【作者简介】
张雪琴(1980—)女,汉族,甘肃平凉人,任职于东华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讲师,教育学硕士学位,研究方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