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小成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把“综合性学习”与“口语交际”“阅读”“写作”“识字与写字”一起列为语文课程的基本学习内容,这不仅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大突破,也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新趋向。相比于人教版语文教材在每单元均安排“综合性学习”,新的部编版教材适当减少了“综合性学习”的数量,由原先的每单元安排1次“综合性学习”到每两单元安排1次,使教师和学生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来完成“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要求和课程要求。针对部编版教材的这种设计意图,如何保质保量地完成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使其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从而更好地为落实语文核心素养助力,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做到心中有课标,手中有方法。
一、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学段目标与内容(7—9年级)有如下表述:
1.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2.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能从书刊和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
3.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
4.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
以上表述是《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综合性学习”在形式、方法、过程、能力等方面提出的具体要求,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牢牢把握并力求达到的课程目标。教师的教学要紧紧围绕课标要求开展,将目标不断地落实到具体的活动中去。在目标落实过程中,教师要在突出“综合性学习”自主性、活动性、主体性特点的同时,将目标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如开展以“春节社火”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学生完全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而分成不同的小组,按照社火表演形式、社火服饰、社火民俗等活动单元进行研究。学生还可以自主选择方法,如实地考察法、资料搜集法、访谈法等。
二、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综合性学习”提出了以下教学建议:
1.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
2.综合性学习应贴近现实生活。
3.综合性学习的设计应开放、多元,提倡与其他课程结合,开展跨领域学习。
根据《课程标准》中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具体要求和教学建议,再结合日常教学实际,关于有效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策略,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
首先,准确定位,重塑“综合性学习”教学观。
对于教师来说,首先要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对“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教学建议,做到摸准、吃透、用活。“教无定法,心中有标。”不熟悉课程标准的要求,不能将其视为指导“综合性学习”教学的指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就不能深入课堂和学生,也就无法深层次地完成教学目标。此外,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克服怕的心理,应勇于尝试,把“综合性学习”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发挥积极性,精心组织“综合性学习”活动,要敢于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最后,教师还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许多语文教师在组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敢放手让学生去做,觉得那样既费时又费力,结果也没能达到预期效果。长此以往,教师会觉得完成“综合性学习”活动很费神,学生会因为过程老套而失去兴趣,于是语文“综合性学习”就成了被“遗弃”的部分,只是出现在考试复习时,这是不可取的。
其次,注重引导,立足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
语文学习“取法于课内,成于课外”,但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语文知识主要来源于课本和课堂,很少有来自于课外的,更不能奢求来自于生活实际了。面对这种情况,就要求教师善于引导,打通课内与课外的瓶颈,打破课堂与生活的隔膜,让学生走出课堂学习语文知识。首先,要引导学生持续阅读。课外阅读是对课内学习的有益补充,丰富的阅读量对于学生读写等方面都有较大助力。教师在《课程标准》推荐的课外阅读书目的基础上,还要分学期、分月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并采用师生共读等形式提高阅读的质量和效率。其次,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进自然、走进社会,发现身边的语文。如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到民间采风去”这一主题,在策划过程中,教师立足于学生的实际,以“花儿”这种表演样式为主线,让学生走进村落、社区去体验“花儿”表演,搜集“花儿”唱词,并按照演唱风格、内容等进行分类。在集中展示环节,学生展示的不仅有唱词、技法,更有“花儿”这种表演样式,最终取得了良好的活动效果。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形式多样,但必须围绕“语文”这一学科的属性来进行,不能将语文“综合性学习”上成艺术欣赏课、历史课、思想品德课,也不能只注重学生的实际体验与情感价值观的变化,而忽视语文的基础。所以说,语文“综合性学习”要立足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养成,注重学生合作意识、探究能力的培养,把语文核心素养贯穿于教学设计和活动全程。
最后,立足实际,利用本地的丰富资源。
语文“综合性学习”就是要以学生的语文生活经验和成长需要为指向,把“教科书”与现实生活融为一体,密切学生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这种体验如果仅靠教材是很难达到理想效果的,教师需要依靠教材内容,但又不能一味地以教材为纲,教材中设置的“综合性学习”内容需要教师创造性地加以利用和发挥,以便更好地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相联系,让学生能够多感官地去体验。如在组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文学部落”这一综合性学习时,我们有针对性地设置了这样几个活动环节:1.作家大联播。让学生自主选择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作家进行“作家初认知”,教師推荐巴金、老舍、朱自清、鲁迅等作家。2.走进乡土作家。邀请本地作家协会成员进班与学生面对面交流。3.作品大阅读。对学生选择和教师推荐的作家作品进行集体阅读,写感受、谈体悟。在上述第二个活动中,学生第一次与作家见面,既紧张,又自豪;而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又使学生打消了对文学作品的陌生感和畏惧感。
又如在组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身边的文化遗产”这一综合性学习时,我们始终抓住“身边”和“文化遗产”这两个关键词,设计了这样几个活动:活动一,文化遗产我来谈。主要是让学生对文化遗产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能判断什么样的东西属于文化遗产。活动二,文化遗产你说我说。由学生选取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如泰山、北京故宫、秦始皇兵马俑等。再次明确文化遗产的概念。活动三,文化遗产在身边。学生根据前面活动的认知,对身边的文化遗产进行筛选,并说出自己的答案。教师帮助学生进行判断,可以列举出身边的文化遗产如:炳灵石窟、恐龙足印等。活动四,走进文化遗产。展示上述文化遗产的相关文字材料、图片、视频,使学生对这些文化遗产有更深入的认识。活动五:为文化遗产写解说词。学生结合文化遗产的特点写一份解说词,并向外界推荐身边的文化遗产。以上活动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圈,提高了他们的兴趣,因此能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总之,语文“综合性学习”目标的落实不仅仅是《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这需要教师发挥主动性与创造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做到有计划、有步骤。
(本文系2018年甘肃省“十三五”教育规划课题《农村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现状及策略研究》阶段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18]GHB3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