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和妲己都是狐狸精吗——《封神演义》开头的奥秘

2019-09-27 02:57辽宁梁归智
名作欣赏 2019年28期
关键词:狐狸精纣王女娲

辽宁 梁归智

好君主怎样变成坏皇帝

《封神演义》第一回,殷纣王继位为天子,“文有太师闻仲,武有镇国武成王黄飞虎;文足以安邦,武足以定国。中宫元配皇后姜氏,西宫妃黄氏,馨庆宫妃杨氏;三宫后妃,皆德性贞静,柔和贤淑。纣王坐享太平,万民乐业,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四夷拱手,八方宾服,八百诸侯尽朝于商……”

这一派熙熙乐乐、垂拱而治的太平景象怎么向动乱颠覆演变的呢?三纲五常井然有序的大一统社会怎样向分崩离析、改朝换代的形势转化的呢?

演变转化的契机颇为荒诞,充满怪异色彩。上古神女女娲娘娘诞辰,纣王去女娲宫进香,看见女娲圣像:“国色天姿,宛然如生。真是蕊宫仙子临凡,月殿嫦娥下世。”“纣王一见,神魂飘荡,陡起淫心,自思:朕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纵有六院三宫,并无有此艳色。”于是在女娲行宫粉壁上题诗一首,赞美女娲的天姿国色,最后两句说:“但得妖娆能举动,取回常乐侍君王。”

问题出来了。纣王对女娲娘娘表达爱慕倾倒之意,女娲非但不领情,反而大发雷霆之怒,祭起“招妖幡”,召来轩辕坟中三妖——千年狐狸精、九头雉鸡精和玉石琵琶精,命令她们“隐其妖形,托身宫院,惑乱君心”,断送成汤天下。

仔细一想,这一造成商灭周兴、天翻地覆大乱子、大变动的转捩点只是由于纣王抑制不住自己“利比多”的冲动,“超我”没有严格管束“本我”。明代竟陵派领袖钟惺的评点说得一针见血:“好色者人人皆有是心,独怪商纣好色而思及土木偶人,可为真好,可为痴好。看来今人还当不起一好字,可笑。”

纣王好色而失天下——这一支撑起百回大书的最基础的PLOT 的背后是对生命本能、对爱欲的深深畏惧。

女娲娘娘的不凡来历

但女娲来历如何?她为什么这样小器量?

纣王曾经问首相商容:“女娲有何功德,朕轻万乘而往降香?”商容回答说:“女娲娘娘乃上古神女,生有圣德,那时共工氏头触不周山,天倾西北,地陷东南,女娲乃采五色石,炼之以补青天,故有功于百姓。黎庶立禋祀以报之。”

这说得远远不够完全。女娲岂止一件采石补天的功绩?她首先是一位化育万物、创造人类的原始大神,更重要的,她还是发明爱情婚姻和生育的大神。

女娲的大名最早出现于《山海经·大荒西经》:“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楚辞·天问》:“女娲有体,孰制匠之?”大约是说:女娲做成别人的身体,她的身体,又是谁做成的呢?这个没头脑的问题让人难以回答,由此却可见女娲的神性。

注《楚辞》的王逸引汉代的民间传说把女娲的形躯和神通描写一番:“传言女娲人头蛇神,一日七十化。”化是化生、孕育的意思。“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说文解字》十二)“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女娲所以七十化也。”(《淮南子·说林篇》)原来女娲和诸神合作创造人类、一天孕育多次的过程中,有的助其生阴阳器官,有的助其生耳目手臂。这就是“七十化”的意思。(袁珂:《古神话选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年版)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女娲祷祠神,祈而为女媒,因置昏(婚的通假字——引者)姻。”(《路史·后纪二》注引《风俗通》)“以其载媒,是以后世有国,是祀为皋禖之神。”(《路史·后纪二》)女娲是人类的母亲,又是皋禖(高禖)之神,即婚姻之神。(袁珂:《古神话选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年版)

“女娲作笙簧。”(《世本》张澍萃集补注本)女娲又是音乐之神,它的深层含义却是爱情。吹芦笙在古民族中是欢乐的盛会。春二三月,青年男女们穿了鲜丽的衣服,选择平坝为月场,相率跳月。男青年吹着芦笙在前导引,女青年摇着响铃在后面追随。双方如果跳得情投意合,他们就离开月场,找幽僻之处欢会。高禖之神即婚姻之神的女娲为她的孩子们制作了笙,实在意味深长啊。

闻一多有一篇杰出的论文《高唐神女传说之分析》,证明那位向楚怀王主动投怀送抱,“闻王来游,愿荐枕席”,“朝为行云,暮为行雨”的高唐神女,与那位和大禹“通之于台桑”的涂山氏关系密切,而她们都是高禖的化身。

闻一多先生说:“齐国祀高禖有‘尸女’的仪式,《月令》所载高禖的祀典也有‘天子亲往,后妃率九嫔御’一节,而在民间,则《周礼·媒氏》‘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与夫《桑中》《溱洧》等诗所昭示的风俗,也都是祀高禖的故事。这些事实可以证明高禖这祀典,确乎是十足地代表着那以生殖机能为宗教的原始时代的一种礼俗。文明的进步把羞耻心培养出来了,虔诚一变而为淫欲,敬畏一变而为玩狎,于是那先妣而兼高禖的高唐在宋玉的赋中,便不能不堕落成一个奔女了。高禖之祀,颇涉邪淫,亦可想见矣。”

高禖(皋禖)之神,就是女娲。她原是生殖和性爱的象征。有的学者认为,女娲补天其实际内涵是大洪水后女娲重新造人,炼五色石与“抟黄土作人”相类。

汉代的石刻画像与砖画中,常有人首蛇身的女娲和伏羲画像,腰身以上是人的形状,腰身以下则是蛇躯,两条尾巴紧紧地亲密地交缠在一起。伏羲女娲兄妹结婚繁衍滋生人类的神话传说,在文献记载和民间故事里都得到广泛的印证。女娲人首蛇身,蛇,特别是蛇尾,是性的象征。

这位化育万物、宽厚博大的性爱母神女娲,为什么到了《封神演义》里,却变得如此器量狭窄,对仅仅吟诗挑逗了一下的纣王怒不可遏,直要断送了他的江山社稷和性命才罢休呢?

女娲的另一个化身——玉女

元代的《武王伐纣平话》里却不是这样。这儿不是女娲,而是玉女。但很显然,玉女只是女娲的另一个化身:“此玉女是古贞洁净办炼行之人,今为神女,它受香烟净水之供。”不过,这位玉女却要比后来《封神演义》里的女娲有人情味得多:

纣王如此三日,在殿上观玉女,乃问玉女:“卿容貌世间绝少!”纣王不去归朝,只在玉女殿上。是灯烛无数,置酒与玉女对坐。此人是泥身,焉能言之?

夜至三更以来,纣王似睡之间,左右别无臣侍。王见众多侍从,一簇佳人捧定玉女来殿上。纣王见之大悦,亲迎玉女,礼毕,玉女奏曰:“大王有何事意,在此经夜不去,谓何?”

王曰:“朕因姜皇后行香到此,寡人见卿容貌妖娆,出世无比,展转思念。今无去志,愿求相见,只此真诚。”……

玉女不得已,言曰:“更后百日,终必与我王相见。启大王,且归内去。”

王问玉女曰:“有何信物?”

玉女遂解授带一条与纣王,玉女言曰:“此为信约,王收之。”

这简直就是楚怀王梦遇高唐神女故事的翻版。纣王如此多情,玉女又如此缱绻。

从神话的女娲到仙话的女娲

从古代神话中的女娲、高禖、巫山神女到《武王伐纣平话》里的玉女,再到《封神演义》里的女娲娘娘,我们看到远古的性崇拜逐渐衍化为近古的性禁忌。

神话的女娲演变为仙话的女娲,下身的蛇尾幻化为环佩叮当的凤袍。蛇——性——生命原欲不再是崇拜的对象,而成了令人畏忌的邪恶。这是文化与生命的分裂和冲突,是人与生俱来的悲剧。

女娲由性爱母神变成中性的圣母,她对纣王胆敢唤起她对原始蛇尾的记忆不再温情脉脉,而是愤怒无比,反应强烈。可是她采取的报复措施却让人有几分迷惑不解。她派遣了三个女妖去满足纣王的欲望。这是否有一点“替身”和“利比多转移”的意味?

是报复还是找替身

女娲让纣王获得了彻底的满足——长达二十八年的性爱享乐(第一回:娘娘正行时,被此气挡住云路;因望下一看,知纣王尚有二十八年气运),代价是身死国灭。这到底是对原欲的赞美还是诅咒?女娲派出的最主要的一位“替身”是狐狸精妲己,在《武王伐纣平话》里,妲己却是玉女的情敌:

王甚宠爱妲己。置酒宴乐之次,妲己见王系绶带一条甚好。

妲己问王曰:“我王何处得此带?好温润可爱!”

王含笑而言曰:“玉女所与寡人。”又具语:“前共玉女同寤,得此带与朕为信约。”

妲己闻言,心生妒害凶(原文如此,“害凶”可能是“忌”之误——引者):“启陛下,今教毁了玉女之神,火烧了庙宇。恐大王久思玉女之貌着邪,误大王之命。此庙无用。”

王曰:“依卿所奏,今教烧了庙,打了泥神。”

妲己从玉女的情敌演变为女娲的“替身”,显示了文化中性禁忌的强化,这也是《武王伐纣平话》与《封神演义》不同时代背景的产物。

前者反映了元代思想文化氛围的开放,后者更多地表现了明代的正统色彩。但二者的同异流变也说明《封神演义》里的女娲和妲己确实和上古的女娲、高禖、高唐神女具有一脉相通的文化意味。

女娲——妲己——狐狸精

妲己被写成是托体成形的千年狐狸精,第九十六回又说她是九尾狐狸精。也许由于狐这种动物动作灵活、敏捷,性格活泼、聪明的缘故,它很早就被看作是有灵性的动物。

战国人的著作里,已经出现了以狐为原形的神兽。《山海经·南山经第一》:“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穆天子传》中则说:“天子猎于渗泽,得白狐玄貉,祭于河宗。”《瑞应图》:“九尾狐者,神兽也。其状赤色,四足九尾,出青丘之国,音如婴儿,食者令人不逢妖邪之气及蛊毒之类。”为何突出狐狸有“九尾”呢?因为尾巴是性的象征,今日所谓“下半身”,有九条尾巴,就是性能力极旺盛,当然相应地生殖能力也强大无比。

到了魏晋南北朝以后,狐变人,尤其是变女人的说法流行起来。《抱朴子》引《玉策记》:“狐及狸狼皆八百岁,满三百岁暂变为人形。”《名山记》云:“狐者,先古之淫妇也。”《玄中记》更说得活灵活现:“狐五十岁能变为妇人,百岁为美女,为神巫,或为丈夫与女人交接,能知千里外事。善蛊魅,使人迷惑失智,千岁即与天通,为天狐。”《太平广记》里收录了唐以前的狐怪故事十二条,其中的狐多是以作祟害人的恶兽出现,如卷四四七《陈羡》条讲一只牝狐变成美女,自称“阿紫”,专门诱骗男人。

到了唐朝,“狐狸精”这个名称出现了。《太平广记》卷四四七《狐神》条(出《朝野佥载》)云:“唐初以来,百姓皆事狐神……当时有谚曰:‘无狐魅,不成村。’”又卷四四九《韦明府》条(出《广异记》)载:“母极骂云:‘死野狐魅!’”按“魅”字《说文解字》释曰:“老物精也。”所以“狐魅”意即“狐狸精”。唐人小说中“狐魅”一词的出现,反映出“狐狸精”已作为一个独立形象存在于人们的意识和民间信仰里,而且“性”的邪恶负面象征意味越来越强。

明初的《平妖传》,老狐精圣姑姑让自己的女儿胡永儿变成美女嫁给王则,策动造反,当了“王后”,和《封神演义》里妲己迷纣王的故事已经有几分相像。

妲己——女娲的替身

妲己奉女娲之命托身宫院,蛊惑纣王,的确有几分女娲替身的味道。前面说过,女娲原是高禖之神,在不同的传说里演变为涂山氏和高唐神女。

随着人们环保理念的不断增强,噪音污染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点,工程机械噪声作为主要的噪音污染种类之一,如何有效降低工程机械噪声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对工程机械噪声产生的原理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在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可取能够显著降低工程机械噪声的控制策略。使得在工程机械施工过程中驾驶室与施工场所的噪声得到了控制,保护了施工人员的健康也延长了施工场所中设备的使用寿命。工程机械噪声是一个工程施工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在我国工程数量与规模如此巨大的背景下,进行工程机械噪声的控制研究是非常有实际意义的。有效的工程机械噪声控制也能提高我国工程项目在国内国外市场上的竞争了,是我国走向工程机械强国的必备条件之一。

有意思的是,涂山氏原来又是九尾狐。先秦诗有《涂山歌》:“绥绥白狐,九尾尨尨,成于家室。”其源出于《吕氏春秋》:“禹年三十未娶,行涂山,恐时暮失嗣,辞曰:‘吾之娶必有应也。’乃有白狐九尾而造于禹。禹曰:‘白者,吾服也。九尾者,其证也。’于是涂山人歌曰云云。于是娶涂山女。”

《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载涂山之歌又多数句:“绥绥白狐,九尾尨尨,我家嘉夷。来宾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际,于兹则行。”这证明前面说过的九尾象征性欲和生殖能力的意思无误。

涂山氏原是九尾狐,涂山女又是女娲的一个化身,女娲派遣妲己这个九尾狐狸精去蛊惑纣王,这难道不是女娲“潜意识”中对“蛇身”爱憎交集的“回忆”促成的吗?我们在这里发现了中华民族的集体潜意识。

性的集体潜意识

瑞士心理学家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说:“个人潜意识是紧靠意识门槛之下的相对稀薄的一层,和它们对照,集体潜意识在正常情况下没有显现出成为意识的倾向,并且用任何分析的技术也不能恢复它的记忆,因为从来没有被压抑或遗忘过。”(《荣格著作精要》,企鹅丛书,1982 年英文版,第319 页。)

然而,集体潜意识却可以在文学作品中通过原型的方式表现出来。原型常常出现在神话、寓言、传说中,可以不断地在历史进程中反复出现。卡尔·荣格指出:“在每一个这些意象之中有着人类心理和命运的一些东西,一些在我们祖先历史中重复了无数次的欢乐和忧伤的残留。”(《荣格著作精要》,企鹅丛书,1982年英文版,第320 页)

从女娲神话和狐精传说的演变中,我们看到中华民族对性既迷恋又畏惧的复杂的集体潜意识,形成了一种情结,也就是说民族心理长久地、执意地沉溺于对性既畏又恋的矛盾情绪之中不能自拔,成了一种“瘾”。

这可以说是一种“性畏恋”原型,因为“事实上原型乃情结的核心。原型作为核子和中心,发挥着类似磁石的作用,它把与它相关的经验吸引到一起形成一个情结”(霍尔、诺德贝:《荣格心理学入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年版,第46 页)。

母神崇拜和生殖崇拜

性的欲望和满足使当事者产生欲仙欲死的强烈快感,它的结果又使女子变成母亲,生殖后代,这种奇妙无比的体验和现象使原始时代产生了母神崇拜、生殖崇拜。母神崇拜是最早的原始宗教体系,这在世界许多地区母权制时期的文化遗址中,都有可观的发现。

比如距今约两三万年前的旧石器时期,欧洲奥瑞纳文化期法国格里马底洞的女体圆雕、劳塞尔洞的浮雕持角女体、奥地利温林多夫的圆雕裸女,都十分突出地夸张了乳房、腹部、阴部和臀部,其面部却混沌不清,具有强烈的神秘意味。

新石器时期,土耳其卡托尔——胡由克(Catalhǜyǜk)发现了八千年前的文化遗迹,其中母神偶像显示了同奥瑞纳文化大体相同的特征,也是丰腹鼓乳而面目不清。

伊拉克巴格达的梭万(El-sawwan)有七千年前的祭祀建筑,也供着生殖特征突出的母神像。

在中国,新开流发现了七千年前赫哲人的爱米女神像;沈阳出土了六千年前的母神像;喀左东山嘴发现了五千多年前的石质祭坛,其中供着两尊有真人一半大的陶塑母神坐像,此外还有两件陶质母神小像,皆丰乳隆腹肥臀,其阴部刻有“△”型符号。这种“△”型符号,也出现在我国的许多彩陶器具上。

考古学家认为,这个“△”型符号,即女性阴阜的简化,而各地发现的母神像,大都突出地显露阴阜三角区,这“△”型符号也就是母神的象征。

有人考证“黄帝”实即“黄地”,也就是“后土”,大地母神。而郭璞说:“女娲,古之神女而帝者。”原来古人尊奉的“帝”,起先就是氏族母神,后来才为男性天神取代。由此可见,对性、女性的崇拜、执恋是极其久远的。

性崇拜转化为性畏恋

可是,性活动的频繁、过度使人憔悴疲惫,性交在快感之后紧接着是乏力倦怠,而新生婴儿的诞生也意味着父母开始衰老,开始走向死亡。因而,在性崇拜的同时也产生了对性的畏惧。在原始社会父权制以后数千年男性占主导地位的文明文化中,女人成了性的象征,使男性既爱恋追求,又害怕恐惧,这种对性、女性又畏又恋的复杂心理遂成了一种代代因袭的“原型”。

不过,这种人类共有的“原型”在不同的文明中却有不同的侧重和表现。在中华汉文化中,“性畏恋”原型更多地发展了“畏”的层面,之所以如此的原因当然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需要专门的研究,但这确是一个明显的事实。

《抱朴子·内篇·畅玄》有句:“冶容媚姿,铅华素质,伐命者也。”中国古代通俗小说中说到女色时有一首绝句:“二八佳人体似酥,腰间仗剑斩凡夫。虽然不见人头落,暗里教君骨髓枯。”《全唐诗》中这首诗列在吕岩(吕洞宾)名下。

三言二拍等小说中还有意思相近的“警世”诗句:“蛾眉本是婵娟刀,杀尽风流世上人。”“女色从来是祸胎,奸淫谁不惹非灾?”

女色亡国也成了中国传统文学中一再重复出现的主题。正如《封神演义》第二回苏护谏诤纣王所言:“况人君爱色,必颠覆社稷;卿大夫爱色,必灭绝宗庙;士庶人爱色,必戕贼其身。”

《封神演义》里的恶妲己

《封神演义》中的思想正是如此,小说里一切令人发指的罪恶都是妲己这个“狐狸精”干的,纣王的错误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他太爱妲己,对她太言听计从。第六回《纣王无道造炮烙》其实却是妲己造炮烙:

“妾启主公:人臣立殿,张眉竖目,詈语侮君,大逆不道,乱伦反常,非一死可赎者也。且将梅伯权禁囹圄,妾治一刑,杜狡臣之渎奏,除邪言之乱正。”

纣王问曰:“此刑何样?”

妲己曰:“此刑约高二丈,圆八尺,上、中、下用三火门,将铜造成,如铜柱一般;里边用炭火烧红。却将妖言惑众、利口侮君、不遵法度、无事妄上谏章,与诸般违法者,跣剥官服,将铁索缠身,裹围铜柱之上,只炮烙四肢筋骨,不须臾,烟尽骨销,尽成灰烬。此刑名曰‘炮烙’。若无此酷刑,奸猾之臣,沽名之辈,尽玩弄法纪,皆不知儆惧。”

纣王曰:“美人之法,可谓尽善尽美。”

此后第七回《费仲计废姜皇后》,第十七回《苏妲己置造虿盆》,第十八回陷害姜子牙,建造鹿台,第十九回勾引不成而逼死伯邑考,第二十五回请妖赴宴,第二十六回害死比干,第三十回陷害贾氏而逼反武成王黄飞虎,第八十九回敲骨剖孕妇等,每一件罪行的罪魁祸首都是妲己,而纣王则只是为妲己美色所惑而是非不明,一味听信妲己之言而促成罪恶,仅是帮凶。

妲己——性畏恋情结的化身

这一系列故事情节所显露的无非是性畏恋情结,这在钟惺对《封神演义》的评点中表示得非常清楚:

妲己天下之美色也,能祸人家国,不知先死于狐狸之手。是祸人者,实所以自祸。信然!信然!(第四回评)

妇人,阴物也。美妇,阴之极者也。惟淫最毒,惟阴之极者为极毒。妲己美妇也,故所钟之毒已极,而设施惨恶,亦极其毒。或曰:然则丑妇乃得淫之轻者乎!人又极喜美色者,何多也。予曰:“自古至今,你几曾见做出好事来!”(第十七回评)

妲己之毒恶,极古今妇人之最,然而恶名归于纣王。今人只知骂纣王为独夫,何尝骂妲己为独妇。(第八十九回评)

仔细一琢磨,妲己这个形象的意义被文学研究忽略了。她这么透彻地反映了中华汉文化中的性畏恋情结,武则天、杨玉环、潘金莲,哪一个能比这个“狐狸精”更有代表性?第九十七回姜子牙斩妲己,有一个耐人寻味的情节:

只见三妖推至法场,雉鸡精垂头丧气,琵琶精默默无言,惟有这狐狸精乃是妲己,他就有许多娇痴,又连累了几个军士。

话说那妲己绑捆在辕门外,跪在尘埃,恍然似一块美玉无瑕,娇花欲语,脸衬朝霞,唇含碎玉,绿蓬松云鬓,娇滴滴朱颜,转秋波无限风情,顿歌喉百般妩媚,乃对那持刀军士曰:“妾身系无辜受屈,望将军少缓须臾,胜造浮屠七级!”

那军士见妲己美貌,已自有十分怜惜,再加他娇滴滴的叫了几声将军长,将军短,便把这些军士叫得骨软筋酥,口呆目瞪,软痴痴瘫作一堆,麻酥酥痒成一块,莫能动履。……妲己一段巧言迷惑,皆手软不能举刀。……

子牙喝退众士卒,命左右排香案,焚香炉内,取出陆压所赐葫芦,放于案上,揭去了盖,只见一道白光旋转。子牙打一躬:“请宝贝转身!”那宝贝连转二三转,只见妲己头落在尘埃,血溅满地。诸侯中尚有怜惜之者。

希腊神话里的海伦

把这一段描写和希腊神话传说中斯巴达人攻破特洛亚城后对海伦的态度比照一下颇有启发性。斯巴达人和特洛亚人为了争夺海伦进行了十年战争,真可谓血流成河,伤亡无数。海伦作为斯巴达的王后而私奔特洛亚王子帕里斯,按中国的说法,是个十足的“淫妇”。可是,海伦的命运却是这样的:

海伦因为恐惧她丈夫的愤怒,瑟缩着躲藏在最远的屋角里,使她的丈夫不易找到她。当他第一眼瞥见她时,一种妒忌的心情怂恿他将她杀死,但阿佛洛狄忒已经使她比过去更美丽,如今打落他手中的利剑,平息他胸中的怒气,并燃烧起潜伏在他心中的爱情。

他被海伦的美丽所蛊惑,手中的利剑一再举不起来。突然他忘记了她的一切过错。……阿迦门农抚拍着他的肩膀对他说:“等一等,墨涅拉俄斯,你不能杀死你的合法的妻子,为了她,我们遭受了这么多苦难。比起破坏宾主之间的法度的帕里斯,她的罪就轻多了。现在帕里斯和他的家族和人民都已受到惩罚。他们已经用他们的生命偿付了一切。”

阿迦门农这么说,墨涅拉俄斯听从他的话,表面好像极不愿意,心里却很喜欢。……当她达到船舰后,阿开亚人为她的面庞的无比美丽和她的体态的娉婷动人感到眩惑,他们心想:为了这样一个锦标,追随墨涅拉俄斯航海远征,并经过十年战争的危险和痛苦,也是值得的。没有一个人想到要伤害海伦。他们仍将她留给墨涅拉俄斯,墨涅拉俄斯也被阿佛洛狄忒感动,早已饶恕了她。(斯威布:《希腊的神话和传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 年版)

崇拜美还是畏惧色

同样是性畏恋情结,西洋文明更崇拜美,中华文明则更畏惧色。妲己被写成是一个狐狸精,而且干了那么多十恶不赦的坏事,正如前引钟惺评点:“妇人,阴物也。美妇,阴之极者也。惟阴最毒,惟阴之极者为极毒。”表现出对美色——性欲极大的恐惧。让一个绝世美人像妲己那样狠恶残戾,灭绝人性,以体现美色的破坏性力量,这在西洋人恐怕是难以理解的。

盎格鲁撒克逊民间传说中有亚瑟王的故事,其中有一个情节说一位雀鹰骑士百战百胜,因为在战斗时他美丽的妻子总站在他身后。亚瑟王的一个骑士杰恩雷特打败了他,因为杰恩雷特带来了一个更美丽的女人。(《亚瑟国王》,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第119 页)

这很形象地反映了西洋文化传统中尊崇人性、肯定性爱和美色的思想倾向。《封神演义》中借助超人性(也就是非人性)的力量——宝葫芦斩仙飞刀来克服美色的魅力,表现出对人的本能欲望深深的警惕和畏惧。可是,谁又能想到这种对性的畏惧却又来源于对性的崇拜呢?

女娲娘娘强词夺理

原为性爱母神的女娲恼恨纣王的性挑逗,派遣三妖唆纣为虐(不是助纣为虐),可是到末了,三妖被杨戬等追赶捉拿,又是女娲阻住三妖,吩咐碧云童儿:“将缚妖索把这三个业障捆了,交与杨戬解往周营,与子牙发落。”

三妖抗辩说:“昔日是娘娘用招妖幡招小妖去朝歌,潜入宫禁,迷惑纣王,使他不行正道,断送他的天下。小畜奉命,百事逢迎,去其左右,令彼将天下断送。今已垂亡,正欲复娘娘钧旨,不期被杨戬等追袭,路遇娘娘圣驾,尚望娘娘救护,娘娘反将小畜缚去,见姜子牙发落。不是娘娘出乎反乎了?”

女娲的回答实在有点强词夺理:“吾使你断送纣王天下,原是合上天气数;岂意你无端造业,残贼生灵,屠毒忠烈,惨恶异常,大拂上天好生之德。今日你罪恶贯盈,理宜正法。”

如果我们继续追问:既是让妖怪惑乱纣王之心,怎么又不让干坏事?不“残贼生灵,屠毒忠烈”,又怎么可能让纣王失去民心、断送天下呢?再进一步说,既然你女娲不赞成妲己“无端造业”,为什么不及早用招妖幡召回三妖,予以训诫,面授给她们既不残贼生灵,又能断送纣王的高明方略呢?身为高高在上的造化母神,为什么放任三妖涂炭生灵而装聋作哑,直到纣王身危国灭,达到了自己的复仇目的之后,才跑出来装好人呢?

对一部神怪小说,我们不能这么认真,但故事背后隐藏的民族潜意识文化心理却值得追索。

民族潜意识凝聚为文化心理

女娲原是民族母神,既有生殖崇拜的意味,也有性爱恋慕的意味。但在秦汉以后日趋严密的宗法伦理本位的文化意识形态中,生殖崇拜已变为传宗接代、“多子是福”的信仰。而性爱恋慕则已经被深深地压抑在民族心理的无意识之中了。

女娲已成了高度伦理化、道德化的神圣女神,与生殖和性爱都没有关系。但无意识中的“原型”仍然是强有力的,一有机会就会冒出来表现自己。

女娲是母神,纣王居然对她产生了性的幻想,这实在有点“恋母情结”(Oedipus complex)作怪的意思,这对于在伦理本位文化中已戴上“人格面具”的大神女娲是绝对不可接受的。

但女娲其实又不能不受性畏恋“原型”的制约,因而她派出了实际是自己替身的妲己等三妖去“报复”纣王,这种“报复”(潜意识中的“满足”)完成之后,她又不太讲理地擒捉妲己等三妖,交给姜子牙去处死,以维持“人格面具”的前后一致。

玉石琵琶精是蝎子精

说一下玉石琵琶精。九尾狐狸和九头雉鸡是性的隐喻,很容易理解。一个没有生命的玉石琵琶为何变成蛊惑纣王的三妖之一呢?是不是有些怪怪的,莫名其妙呢?原来这个玉石琵琶,其实是蝎子精,琵琶和蝎子的形状相似,就用琵琶代替蝎子。

这是从《西游记》里边借鉴过来的,《西游记》女儿国故事后面紧接着蝎子精的情节,蝎子精其实是色欲极毒的隐喻,所以孙悟空打不过她,连如来佛和观音菩萨也降伏不了。后来是昴日星官来了,现了原形双冠子大公鸡,两声啼叫,蝎子精就死了,现原形“是个琵琶来大小的蝎子”。

公鸡和蝎子分别是男性和女性性器官的戏仿,双冠子大公鸡当然是超强的雄性隐喻,所以能降服蝎子。

女娲和妲己只是民族文化心理的捉刀人而已,她们的故事以曲折离奇的方式反映了中华汉文化对性爱既恋又畏的情结,而畏是占压倒地位的。

本讲提要:

商灭周兴的转捩点是由于纣王抑制不住自己“利比多”的冲动——女娲的蛇尾幻化成凤袍,性崇拜衍化为性禁忌——狐狸精妲己是女娲的“替身”——中华民族对性既迷恋又畏惧的集体潜意识——性畏恋情结在中西文化中的不同命运

纣王受狐狸精蛊惑而乱政的情节,怎样过渡到姜子牙封神的神怪故事的?请看下一讲。

猜你喜欢
狐狸精纣王女娲
女娲
商纣王的暴政
牧野之战
女娲造人
众叛亲离
女娲补天
狐狸精报仇
闲话狐狸精
闲话狐狸精
闲话狐狸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