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研究的核心问题究竟是什么——读梁归智先生五册红学著作有感

2019-09-27 02:57北京周伦玲
名作欣赏 2019年28期
关键词:红学曹雪芹红楼梦

北京 周伦玲

2017 年,三晋出版社印出我父亲周汝昌给梁归智先生的书信集,逾二百封,时间跨度32年。这是梁归智先生整理的,梁先生并对每一封信的写作背景、来龙去脉做了详细的笺释。2018 年,三晋出版社又出版了梁归智先生的五本书,分别是:《百年红学大PK:〈红楼梦〉研究简史》《〈红楼梦〉:芝麻开门》《〈红楼梦〉里的四大风波》《〈红楼梦〉里的小人物》和《缀珠集锦绣:〈红楼梦〉的思想和艺术》。这五册大著同时问世,涵盖红学史、探佚学、版本学、人物赞、艺术论等红学的方方面面,堪称大观。

梁归智先生给我父亲寄来的第一封信,是我亲自接收并转给父亲的。记得那是1980 年8 月,改革开放刚刚开始,我由宝鸡三线工厂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分配到红楼梦研究所,安排我协助父亲做研究工作。有一天,我从单位拿回一封从山西大学寄来的信交给父亲。寄这封信的人,就是正在山西大学中文系读研究生的梁归智先生,信中除了简单的寒暄,是一叠用印蓝纸复写的厚厚的文稿,题目为《史湘云嫁贾宝玉说》。

《红楼梦》的“高潮”是“钗黛争婚”和“黛死钗嫁”,“主题”是“抗议包办婚姻,讴歌自由恋爱”,这是从程高本一百二十回《红楼梦》行世以来一直占压倒地位的红学主流观点。而父亲则“反潮流”地提出了“湘云嫁宝玉说”,1949 年在燕京大学学报发表的《真本石头记及脂砚斋评》一文中,父亲即首次谈到脂砚斋是位女性,而且她与作书人曹雪芹的关系非同一般,并暗示此人可能是小说中史湘云的生活原型。1953 年出版的《红楼梦新证》第八章的标题是“脂砚斋”,其中第二节的小标题则是“脂砚斋是史湘云?”在1976 年增订版《红楼梦新证》中,更有“湘云的后来及其他”一节,其中有这样一段话:

由此,我们可以推测,湘云系因此而流落入于卫若兰家。当她忽然看见若兰的麒麟,大惊,认准即是宝玉之旧物后,伤心落泪,事为若兰所怪异,追询之下,这才知道她是宝玉的表妹,不禁骇然!于是遂极力访求宝玉的下落。最后,大约是因冯紫英之力,终于寻到,于是二人遂将湘云送到可以与宝玉相见之处,使其兄妹竟得于百状坎坷艰难之后重告会合。这时宝玉只身(因宝钗亦卒),并且经历了空门撒手的滋味,重会湘云,彼此无依,遂经卫、冯好意撮合,将他二人结为患难中的夫妻。——这应该就是“因麒麟伏白首双星”一则回目的意义和本事。

父亲的这个观点从问世以来,一直受到红学界其他研究者以及一般读者的诟病,赞成者可谓寥若晨星。父亲读了梁归智的文章,见其中观点与自己的看法不谋而合,而且提出了“林黛玉别号潇湘妃子,而史湘云的名字里有湘字,是用大舜王二妃娥皇女英的‘湘妃’典故”等颇为新颖独特而有说服力的论证,文字表述也颇见功力,自然不胜欣喜,立刻提笔给他回信,既提建议又谈看法,表达了热情的支持并寄予很大期望。在父亲的鼓励下,梁归智先生又连续寄来多篇“探佚”文稿,父亲均一一细读。父亲认为“探佚”是红学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工作,他在信中对梁先生说:“务望努力——全力以赴。”从此,梁先生和我父亲鱼雁传书,长达三十载而未尝停断。

1981 年年初,梁先生欲把“探佚”文章结集出版,取名为《石头记探佚》,向父亲索序。父亲闻其文稿将有出版之望,十分高兴,认为他是数十年来第一个专门集中而系统地做探佚工作的青年学人,而且成绩斐然,很愿结此墨缘,即冒着六月中伏酷暑,挥汗走笔,一气呵成,撰下一篇情深意切的序言,其中更有一些“石破天惊”的说法:

“红学”是什么?它并不是用一般小说学去研究一般小说的一般学问。它是以《红楼梦》这部特殊小说为具体对象而具体分析它的具体情况、解答具体问题的特殊学问。……在红学上,研究曹雪芹的身世,是为了表出真正的作者、时代、背景;研究《石头记》版本,是为了恢复作品的文字,或者说“文本”;而研究八十回以后的情节,则是为了显示原著整体精神面貌的基本轮廓和脉络。而研究脂砚斋,对三方面都有极大的必要性。在关键意义上讲,只此四大支,够得上真正的红学。……没有探佚,我们将永远被程高伪续所锢蔽而不自知;没有探佚,我们将永远看不到曹雪芹这个伟大的头脑和心灵毕竟是什么样的,是被歪曲到何等不堪的地步的!……红学(不是一般小说学)最大的精华部分将是探佚学。对此,我深信不疑。……

这段话表达的学术观点在红学界引起了长时期的争论,至今未息。反对意见的论点是认为《红楼梦》首先是文学作品,父亲的说法是将小说文本研究这最重要最核心的红学研究排斥于红学之外。

然而,父亲在这篇序言中所写“请循其本”“在关键意义上讲”等画龙点睛的话语却被这些人忽视了。《红楼梦》到底是怎样一部文学作品?它的文本原貌究竟如何?谈人物,就必涉及作者生平;看文本,就要涉及版本;讲伏线,就必须引及脂评;讲结构,就需要从事探佚。只有这些都弄清楚了,才能真正搞明白小说的思想意义和艺术奥妙。父亲着重指出:《红楼梦》原本不同于一般小说,用对一般小说的眼光与方法去对待,就无法看到像梁归智所看到的东西——这么重要的内涵和意义。

大家都知道,探佚是探索《红楼梦》原著八十回后已毁灭的那后半部书的内容概况,以便总揽曹雪芹思想、艺术的伟大整体——不把已佚失的后面极其重要的部分的情节内容弄得略为清楚,空谈什么《红楼梦》的思想艺术是如何高超伟大,就是一个欺人而自欺的笑谈。梁归智先生在著作中指出:曹雪芹原著与后四十回续书是两种美学体系的《红楼梦》,严格区分两种《红楼梦》对解读作品至关重要,而要做这种区分,探佚就是一把利刃。

《红楼梦》研究的历史,已历二百几十年了。“在风云起伏葛藤扭结”的《百年红学大PK:〈红楼梦〉研究简史》中,梁归智先生勾勒出一个学术发展演变的轮廓,简明扼要。他说:“我写的千言万语其实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百年红学史就是曹雪芹原著和程高本‘两种《红楼梦》’的纠缠史、蒙蔽史和解蔽史。所谓索隐派、考证派和文学批评派的现象名目也只有归结到这个‘本质’问题上才能获得意义。”

但是《红楼梦》八十回后的书既是不复存在的,那“探佚”的依据到底是什么呢?

父亲回答说:最主要的是前八十回中所包含的伏线。“伏线”即具体人物情节事迹。合而言之当然就是必须符合曹雪芹本来的书文中的各个人物的经历和结局,并且由此写出通部书的思想状态和精神境界。若没有具体的前者的表述,自然也就无从谈到什么抽象的后者的传写。由此可见,这“伏线”一事,关系是何等重大。由此也就可见,“伏线”的全面考察是了解雪芹原著的关键,是评价续补工作的基准,而全面考察雪芹所设下的伏线,也就构成了一门于红学极其重要的专学。由此更可见,探佚学不是张三李四“异想天开”的玄思幻觉,它是产生于原著机体内部的客观实在,所以探佚学是一门科学。梁归智先生进一步把“伏线”具体化为谐音法、谶语法、影射法、引文法、化用典故法,成了一个更完善的体系。

梁归智先生在《〈红楼梦〉:芝麻开门》“小引”中说:“探佚是我步入红楼的第一步,也是我论红的基础。”《〈红楼梦〉:芝麻开门》里的五十位人物赞,皆是作者感悟性的“赞”而不是逻辑性的分析。篇幅都不太长,但蓄隐哲理,溢宕诗情,言简意赅,引逗启发,耐人寻味。

总览梁先生的著作,无论是“探佚编”“艺术编”,还是“人物编”“思想篇”,处处表明的是他这样一个理念:“没有红楼探佚,就谈不到思想和艺术,探佚不是索隐,也不是猜谜,而就是思想,就是艺术。”

读《红楼梦》,当然是“看小说”,但实际更是赏诗,没有诗的眼光与“心光”,是读不了的。《红楼梦》处处是诗境美在感染打动人的灵魂,而不只是叙事手法巧妙令人赞叹。只有把握这一点,才突出了《红楼梦》与其他小说的主要不同之特色异彩。梁归智先生指出:“《红楼梦》更有其诗性、哲学性即超越性的层面,幽美深邃,天高地远。而且正是这个层面,是它能够成为最伟大文学艺术经典的重要元素。”由此可悟知,《红楼梦》从文学境界上讲,实属高层修养与精神感受能力的范围,没有足够修养与感悟力的人,面对高超的文学境界,也是不能知见、不能感受的。这也就是父亲所说的“‘红学’并不是用一般小说学去研究一般小说的一般学问”。

皇皇五本巨著,可以看出梁归智先生深厚的学术功力,具体表现为对探佚的恰当追求和对诗境的知音解味。他的领悟能力极强,文字造诣极好,笔调气质极高,诗词韵味十足,其中名言至理,缤纷络绎,亦难列举。

1986 年6 月28 日,父亲在给梁先生的信札中写下这样一段感慨:

为红学辛苦大半生,今乃得有吾兄佼佼出现于红坛,欣慨交胸,莫可为喻。吾辈目前,势似孤单,但分明已经打破牢笼,而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了。能解决这个中华民族文化史上最巨大、最深刻的问题,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精神世界,使全人类逐步认识曹雪芹,平生愿足,岂复更有他求哉!?

2008 年6 月14 日,父亲收到梁先生新书《红楼疑案——红楼梦探佚琐话》,即赋诗一首,题曰《戊子中元节归智新书送到喜而作诗兼迎其不久返国》,诗曰:

探佚谁能树义旗,频年早得会心知。

文章自古千秋业,学术仍须一味痴。

红藕香残怀竹榭,绿杨风爽问芳溪。

新书入手题新句,万里归来国庆期。

2010 年9 月10 日,父亲又赋诗一首,赠归智贤友:

姚公得意属梁生,三晋风流续六经。

清夜箫声违闹市,华年剑气入青冥。

马迁列传舒椽笔,麟佩姻缘谱夕星

喜得坚盟探佚主,会当石破九天惊。

2010 年10 月9 日,《光明日报》刊出梁归智先生所撰《〈红楼梦〉的“原生态”读本——评〈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书评,父亲喜而口述《风入松》一首,词云:

说周批点与人殊,根稳叶扶疏。高山流水天涯近,更何须琼岛蓬壶。名士风流意度,美人灵性巾裾。

凉风秋水满江湖,君子兴何如?老驹伏枥心犹壮,愿同行探佚长途。依旧半间陋室,交心四海鸿儒。

上面所引几例,聪明的读者定能看出父亲视梁归智先生既为知音,又多赏识。梁归智先生在与父亲交往的三十多年间,二人鱼雁传书,切磋论学、赋诗唱和……他们之间的种种情缘,既感动人,又令人折服。古人尝云:求师难,寻徒也不易。顾随先生1954 年4 月11 日给父亲的信里有这样一段话,读后感慨颇多,我引录在这里,期望共解其中味:

……唯是平居自念,戋戋所得,或堪自信,或在半途,堪自信者,亟欲以告之来者;在半途者,亦甚思借助于他山。还视四周,俱不得其人。此老糟之所以日夜盼望于吾兄之北还也。兹虽北还,乃居京而不来津,即曰近在咫尺,而朝夕周检切磋琢磨,仍复有间焉,能使老糟之心之平而气之和也耶?况复老糟新来学力日增,体力日减,望六之人前途就迮,是以衷心时杂悲喜。于此有两则公案为鱼兄告。其一,记得曾已拈举,一大师欲其高弟继法,而弟子不肯。师曰:然则老僧居此何为,愤欲辞院。其二,道家修行,每有丹将成而身已老,则或借尸还魂,或转世投胎,以竟前业。老糟近日每每念此二者不能去心。……然而不得鱼兄(按:父亲号射鱼邨人,故顾随先生晚年称其为鱼兄),吾又将谁与语此?

顾随先生与父亲,父亲与梁归智先生,时常萦绕在我心头。

令人欣喜的是,红学(不是一般小说学)最大的精华部分的探佚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成了一门专学,它的兴起,改变了红学的面貌。其中,梁归智先生无疑是这门专学的领路人、创建者。

“探佚学”将在红学发展史上竖立起一块里程碑,而梁归智先生当仁不让的是这一里程碑的立碑人。

猜你喜欢
红学曹雪芹红楼梦
以临床专业学生为中心的超声教学模式探索与思考
续红楼梦
曹雪芹送彩礼
曹雪芹捉鬼
音乐剧《曹雪芹》开排纪念曹雪芹逝世25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