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研
摘要:通过七环节校本教研,围绕“群文阅读”主题,思考如何关联文本,借助小说情节为突破口,展开教学实践,形成完整的思考、交流、实践、总结的过程,完成“群文阅读之文本关联”的实践探究。
关键词:七环节教研;群文阅读;文本关联;小说情节
1提出疑惑
单篇阅读教学是语文阅读教育中最为常见的教学形式,看起来这样的教学形式能深人地挖掘文本内涵,培养学生细嚼文字的功力。但实质上这样的教学形态,学生能够横向辐射的篇目较少,阅读视野相对局限,缺乏思维空间。如何突破传统教学,在推敲核心篇目,研读文本内涵,又能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形成多文本阅读的形式,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
2凝练问题
群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的组合尤为关键,教师需要在文章间找寻一种“逻辑关联”,获得一种“整体性认识”,做到真正的“整体性”阅读,方能达致“群”的内在意涵。
3设置方案
研讨主题:群文阅读“文本关联”的研究
(1)研讨“文本关联”的方法;(2)研讨“文本关联”课型示范
4交流讨论
研讨“文本关联”的方法。(2)研讨“文本关联”课型示范。
5形成措施
(1)构建“文本关联”的方法,学生通过寻找相同故事情节,读情节高潮和结局的安排,感悟人生。
(2)构建“文本关联”课型示范。教师:寻情节——建关联——定议题——配典示。学生:读情节——找关联——比异同——再写作。
6教学实践
通过三篇文章的阅读来探究情节反转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文章主题的作用。
6.1以“小说的情节”为例,同质关联
同质文本:情节结尾相似,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选文:《项链》;《小公务员之死》;《麦基的礼物》
教师关联文本:
“议题”1:三篇文章的情节设置有什么相似之处?
“议题”2:情节设置与小说思想情感的表达有什么关联?
(1)找到情节的陡转之处,以一篇带多篇进行分析。通过精讲《项链》结局,学生由一推三,发现三篇选文,虽然人物命运不同。一个是耗尽自己半身的青春时光,一个是经济拮据的浪漫心酸,一个是付出恫吓致死的代价,但是情节的陡转都编排在小说的结尾之处,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使主人公命运突然逆转,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这样的情节设置又在情理之中,符合生活实际,形成独特的艺术魅力,令人回味无穷。达成一篇带多篇的阅读效果。
(2)同质文本,主旨寓意的比对。《项链》是莫泊桑讽刺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写出小人物无法决定自身命运的悲剧现实。
契诃夫是对小人物幽默可笑的描写,反映当时社会极端恐怖所造成的人们的精神异化和性格扭曲和心理变态,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欧亨利的故事中,底层人物的悲喜,泪目中有可歌可泣的淳朴爱情。
6.2以“小说的情节”为例,异质文本
异质文本:情节结尾陡转,情节的矛盾性、偶然性,情节的留白之处
选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
教师关联文本:
“议题”1:二篇文章的情节设置有什么不同?
“议题”2:这样的情节设置对凸显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复杂性有什么好处?对小说主旨的表达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异质文本一:情节结尾处陡转,示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文章一直在铺叙,六次写到林冲的忍耐,委曲求全。小说吉尾,林冲走投无路,亲耳听到陆虞侯要杀掉自己的消息,纵然大火烧不死也有看管不严的罪状,没有一条路可以让他活,林冲最终杀敌山神庙,被逼上梁山。人物形象的复杂性:林冲是八十萬禁军教头,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有美满的家庭慢生活优越,所以他不可能抛开这一切。大丈夫空有一身本领,不遇明主,而屈沉小人之下的牢骚,但他还是想保住现有的一切,即使是发配到沧州,他也要委曲求全的挣扎着回去。由此突出“林冲不逼不上梁上”的主题。
异质文本二:情节的偶然性、矛盾性,示例:《装在套子里的人》
(1)情节的矛盾性:“这样封闲保守、处处疑心的别里科夫怎么会谈恋爱呢?活泼开朗的华连卡怎么可能喜欢上可怕的别里科夫呢?恋爱情节的设置看似不合情也不合理,是相当矛盾的。
(2)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只有把人物推向非常规的情境,才能淋漓尽致地展示他最深沉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设置“恋爱”这一矛盾点,才能把别里科夫这个谨慎、保守、胆小、奴性的人物形象更加突出地体现出来。
情节的偶然性:
故事的情节通过“恋爱”突转了,偶然性的事件成了诱发连锁反应的关键一环。别里科夫的性格驱使着他的恋爱必然走向幻灭。所以,别里科夫最终在他所痴迷的“套子”里埋葬了自己。
7总结提升
围绕同质或异质文本的关联阅读,不仅仅拘泥于小说人物形象的鉴赏、情节的分析,还可以拓展到其他题材文本的主题探究、作家风格、表现手法等的探究,学生将在多文本的阅读中完整地了解一个作家或一类作家的风格;或在相近手法表现中寻找细微差异,提升自己敏锐的语言捕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