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分层递进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2019-09-26 13:59吴美娟
数学教学通讯·初中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分式一题分母

吴美娟

[摘  要] 借助分层递进教学方式可以提升学生的总体水平,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进而提高课堂效率. 文章认为,可以通过深入学情,制定教学目标,培养学生优良的数学思维品质,创设异质小组合作,及时反馈分层作业,实施分层辅导来展开分层递进教学.

[关键词] 数学认知结构;对比教学

所谓的“分层教学”,就是依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态度,将学生定位为教学活动的对象,以提升学习能力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学生分为A,B,C,D四个层次,采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逐步递进,实施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进而实现所有学生在各自不同基础上的“共同进步”,从而提升教学质量[1]. 因此,更好地完善递进是“分层教学”的主旨. 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如何实施初中数学中的分层递进教学.

深入学情,制定教学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需深入了解学情,进而展开针对性的教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知己知彼”,从而创设出“百战不殆”的课堂. 分层递进教学更应当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因材施教. 教师在开展分层递进教学之前,需要做些什么準备工作,了解一些什么内容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数学认知结构

从建构主义来谈数学学习,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技能,绝不能采用“接受式学习”,而应形成“探究式学习”,让主动探索、获取知识代替被动接受知识. 换句话说,就是凭借学生已有的数学认知结构,积极主动地思考,进行思维活动,建构数学知识. 由此可见,已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在建构主义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并且一直处于发生、发展的状态.

2. 学生个体差异性

班级中的每一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具有差异性,这种差异存在于方方面面,尤其在个人能力上最为显著. 一些学生学习能力强、速度快,当然接受能力也更强一些;一些学生学习能力弱,相对反应速度要慢一点,理解能力也差一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所谓的“情感、态度”,就是指那些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包括学习兴趣、学习动机、自信心、意志力,以及团结合作的精神等. 教师深入探究,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帮助学生建构合理的学习体系,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分层教学目标的设定与教学内容相辅相成,相互制约. 想要达到“减压”“高效”的教学效果,需要合理的分层教学目标. 分层教学目标过高,学生畏难退缩,实现起来困难太大;分层教学目标过低,毫无挑战性,学生自然而然丧失兴趣. 因此,教师需深入了解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分层教学目标,方便教师创设课堂问题,在层层递进的教学策略中实现课堂教学高效化,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获取自信和成就感,进而提升学习效率.

比如,笔者在教学“异分母分式相加减”这一内容时,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了以下目标.

A层(学习能力好):可以采用类比和转化等思想方法,理解“异分母分式相加减”的法则,并可以灵活运用,进行复杂的运算.

B层(学习能力中等):可以采用类比和转化等思想方法,理解“异分母分式相加减”的法则,并可以进行较为复杂的运算;

C层(学习能力弱):理解“异分母分式相加减”的法则,并可以进行简单的运算;

D层(学习困难):理解“异分母分式相加减”的法则,在指导帮助下可以进行简单运算.

培养学生优良的数学思维品质

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思维品质方面. 只有不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进而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更快落实分层递进教学.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1. 基础知识教学

教学经验显示,一些C层和D层的学生无法正确理解数 学概念,尤其是一些较易混淆的数学概念,掌握起来较为吃力,容易产生“混沌”,无法正确区分. 比如 “负数和非负数”“中线和中垂线”……如何才能引导学生准确掌握数学概念?可以借助“对比教学”,引导学生从概念本身出发,对比概念之间的内在与外延,让学生脑海中形成两概念各自的特征和本质,进而深刻感悟,理解概念;在几何概念教学中,我们可以使用“正反例变式”教学,无论是正例还是反例,都借助变式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在学习一些定理、公式和法则时,此类学生掌握起来不够完善,通常会出现似懂非懂的情况,此时教师可以针对错误进行深刻的具体剖析.

例1   如图1所示,已知AC=DF,AE=DB,AC∥FD,证明:△ABC≌△DEF.

学生会出现以下错解:

因为AC∥FD,所以∠CAB=∠FDE. 在△ABC和△DEF中,AC=DF(已知),

∠CAB=∠FDE,

AE=BD(已知),所以△ABC≌△DEF.

学生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错误,症结在于他们忽略掉了AE与BD并非三角形的边,归根结底就是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掌握得比较粗浅.

正确的求证过程如下:因为BD=AE,所以BD+AD=AE+AD,即AB=DE. 然后将上述证明过程中的条件“AE=BD”改为“AB=DE”,即可得证.

学生要想真正意义上掌握数学公式、定理、法则,就需在解题中灵活运用并进行巩固. 诸多实践证明,学生要想理解和掌握公式、定理和法则,需借助正反例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探讨和分析典型的错误案例,进而透彻掌握.

2. 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

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的教学方法,充分展示了教材中例题的示范性,能引导学生扎实掌握数学知识技能,不断提升数学思维品质,并能在解题中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例2 如图2所示,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AE平分∠BAD,与边BC相交于点E,CF平分∠BCD,与边AD相交于点F.

求证:四边形AECF为平行四边形.

分析  ①从已知条件可得,AD∥BC,∠EAD=∠BCF,所以∠BCF=∠EAD=∠AEB. 由此可得AE∥FC,得证.

②从已知条件可得,AF∥CE,AD=BC,AB=CD,∠B=∠D,∠EAB=∠FCD,那么△ABE≌△CDF. 由此可得,BE=DF,所以CE=BC-BE=AD-DF=AF,得证.

变式1 如图3所示,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点E在边BC上,點F在边AD上,现有∠BAE=∠DCF,求证:四边形AECF为平行四边形.

变式2 如图4所示,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点E为边AD的中点,点F为边BC的中点,求证:四边形BFDE为平行四边形.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借助一题多解可以帮助C层和D层的学生掌握教材中的例题,掌握多种解法;借助一题多变可以帮助B层的学生对变式题进行一题多解,实现向A层的转化;对于A层的学生,则需基于B层的基础,学会总结,培养学生的简化水平、逻辑分析能力、归纳能力,提升思维品质.

创设异质小组合作

分层递进教学,可以将水平相当的学生编入同组,即为“同质小组合作”,这样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因材施教的实施;还可以将不同水平的学生编入同组,即为“异质小组合作”,这样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取长补短,在互相影响和帮助下,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感受到努力的价值所在,增强学习信心.

例如,笔者在教学“异分母分式相加减”这一内容时,安排了以下两组“异质小组合作”学习的题目.

通过这两组题目,引导各层次的学生共同学习. 对于A层次的学生,可以促进升读学习,并可以充当“小老师”,引导低层次的学生不断纠错,不断进步,从而实现小组取得整体提升.

反馈分层作业、分层辅导

作业布置的分层在分层教学中不容忽视,可以更好地实现高效教学. A层学生的作业,应注重提升能力和综合训练;B层学生的作业,应注重理解、应用以及分析;C层和D层学生的作业主要是训练基础和计算能力.

辅导的分层教学在于指导学习方法.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无法将每个学生的问题一一解决,可能导致“吃不饱”和“吃不了”两种现象. 因此,教师需要展开分层辅导,适时地进行查漏补缺、分层优化指导、心理疏导等. 这种辅导可以帮助C,D层的学生解决困难,梳理思路,养成审题习惯,巩固已学知识,引导A,B层学生向着更高目标迈进.

总之,课堂教学依靠单一的教学方法无法实现最佳教学效果. 采用分层递进的教学方式,不断转化学困生,培养更多的学优生,让每一位学生都尝到“跳一跳,摘到果子”的乐趣,能让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层次上不断提升,能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提升和发展[2].

参考文献:

[1]袁红春. 分层教学让因材施教真正落到实处——新课标下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与体会[J].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6).

[2]周洪哲. 让学生在不同层次上提升——分层教学策略在初中数学课堂运用初探[J]. 新课程,2012(12).

猜你喜欢
分式一题分母
“去括号与去分母”能力起航
“去括号与去分母”检测题
一题多解
一题多解在于活
“去括号与去分母”检测题
如何认识分式
1.3 分式
拆分在分式题中的应用
例谈分式应用中的大小比较
快速求最小公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