戢运燕 湖北省房县中医院 442100
慢性胆囊炎是临床常见多发疾病之一,多由胆囊结石、高脂饮食引起,常伴有右上腹胀痛不适、嗳气、腹胀、厌油腻等症状。西医治疗以消炎镇痛为主,难以根治,或是采取手术治疗,费用高且对人体伤害大。慢性胆囊炎被中医归为“胆胀”,以气滞湿阻型最常见,姜德友教授认为治疗上应理气去阻、化湿利胆,方能达到更好的疗效[1]。近年来,中药辅助治疗慢性胆囊炎取得了很大的突破,本院自拟化湿利胆汤辅治(气滞湿阻型)慢性胆囊炎临床疗效显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8月—2016年8月收治的(气滞湿阻型)慢性胆囊炎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均有程度不同的中医症状表现。观察组男19例,女26例;年龄23~59岁,平均年龄(39.85±5.29)岁;病程6~22个月,平均病程(13.23±5.33)个月;慢性结石性胆囊炎29例,慢性非结石性胆囊炎16例;对照组男17例,女28例;年龄24~58岁,平均年龄(41.42±5.32)岁;病程7~23个月,平均病程(14.52±5.46)个月;慢性结石性胆囊炎27例,慢性非结石性胆囊炎18例。两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标准:参照《中国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内科诊疗共识意见》中关于慢性胆囊炎诊断标准[2];中医标准:参照2017年《胆囊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3]中关于(气滞湿阻型)慢性胆囊炎诊断标准,中医辨证主症为右胁胀痛、口干咽燥,次症为恶心呕吐、厌油少食、大便不调、小便黄赤、纳呆腹胀,舌稍红苔腻,脉弦紧。
1.3 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1)所有纳入患者符合慢性胆囊炎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气滞湿阻型诊断标准,经胆囊B超证实;(2)年龄在18~60岁之间,病程在6个月~2年之间,病情反复发作、缠绵不愈;(3)患者了解本次治疗并自愿参与;(4)医院伦理部门对本研究审查后批准。排除标准:(1)过敏体质者,精神异常者,孕期或哺乳期女性;(2)临床确诊为胆囊穿孔并发腹膜炎、急性化脓性胆囊炎者;(3)合并严重肝肾疾病,患有恶性肿瘤者;(4)已进行慢性胆囊炎治疗,治疗时间超30d者;(5)不原参与本次研究或服药少于1个疗程者,治疗完成后无法联系者。
1.4 方法 两组治疗期间均停服其他药物,禁烟、酒、咖啡、刺激性食物,清淡低脂饮食,坚持吃早餐的习惯,适当锻炼,避免熬夜、过度劳累,保持心情愉快。对照组给予口服消炎利胆片(生产厂家:广州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44022243;规格:25mg/片)治疗,6片/次,3次/d,餐后30min温水送服。观察组给予自拟化湿利胆汤,方药组成:茯苓、白术各20g,茵陈、黄芩、郁金、白豆蔻、厚朴各15g,川楝子、砂仁各10g,浸泡30min后水煎取药汁300ml,每日早晚饭后各服用1次。4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对两组进行评价。
1.5 疗效评价标准
1.5.1 胆囊B超疗效评定标准:(1)痊愈:空腹状态下胆囊B超影像检查胆囊壁的壁厚、毛糙、透声3项均显示正常;(2)显效:空腹状态下胆囊B超影像检查胆囊壁的壁厚、毛糙、透声3项中2项或2项以上显示正常;(3)有效:空腹状态下胆囊B超影像检查胆囊壁的壁厚、毛糙、透声3项中1项或1项以上显示正常;(4)无效:空腹状态下胆囊B超影像检查胆囊壁的壁厚、毛糙、透声3项显示无改善甚至更严重。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2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量化标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对慢性胆囊炎症状量化分级,将主症(右胁胀痛,口干咽燥)与次症(恶心呕吐、厌油少食、大便不调、小便黄赤、纳呆腹胀)按重度、中度、轻度、无分为四级,分别对应分值为6分、4分、2分、0分,得分越高,症状越严重。
1.5.3 半年后复发率:半年后通知两组治疗后胆囊B超显示痊愈、显效、有效者复查胆囊B超,若胆囊壁的壁厚、毛糙、透声三项均显示为胆囊B超疗效评定标准中无效的表现,则为复发,复发率=复发例数/总人数×100%。
2.1 两组胆囊B超有效率比较 两组治疗后,观察组胆囊B超总有效率为91.11%,对照组胆囊B超总有效率为66.67%,两组胆囊B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胆囊B超有效率比较[n(%)]
2.2 两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有下降,且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②P<0.05。
2.3 两组半年后复发率比较 观察组复发率为2.22%(1/40),对照组复发率为15.56%(7/45),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39,P=0.026<0.05)。
慢性胆囊炎具有病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的特征,西医治疗只能暂时缓解症状,治愈率低、复发率高[5]。古籍记载中,慢性胆囊炎归为“胆胀”“胁痛”“黄疸”范畴,宋雅婵等[6]总结前人经验认为慢性胆囊炎多因情志不舒、外邪侵袭、劳负过重、饮食失节所致。情志不舒则肝气郁积,伤于脾胃,内生湿邪。外邪侵袭指风、湿邪气从外侵入人体,致使胆湿内热、枢机不利。劳负过重指过度劳作、熬夜、思虑过重损伤肝脾,日久生湿,肝胆相邻,湿气滞于胆腑。饮食失节指食多甘辛厚腻,久而生痰,湿热蕴结于肝胆。故此病以气滞湿阻型多见,治疗需行气与祛湿并重。
本院根据临床经验与中医理论相结合,自拟化湿利胆汤治疗慢性胆囊炎,其方药组成中茯苓利水渗湿、健脾,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茵陈清热利湿、退黄,黄芩泻实火、除湿热,郁金行气解郁、清心凉血、利胆退黄,白豆蔻化湿行气、温中止呕、开胃消食,厚朴行气消积、燥湿除满,川楝子疏肝泄热、行气止痛、杀虫,砂仁行气调中、醒脾和胃,全方协同使用可起到健脾利胆、开胃止呕、行气化湿的作用。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茯苓增强免疫力,白术抗炎利尿、调节胃肠功能,茵陈利胆护肝、解热、抗炎[7],黄芩抗菌、抗病毒、抗炎,郁金抗炎镇痛、促进胆汁分泌和排泄,白豆蔻抑菌、健胃,厚朴抗病原微生物、调节肠胃,川楝子抗菌、促进胆汁排出,砂仁促进胃排空和胃肠推进功能、利胆。
两组治疗后,观察组胆囊B超总有效率为91.11%,对照组胆囊B超总有效率为66.67%,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说明利胆化湿汤能改善患者胆囊B超影像学表现。胆囊壁增厚、毛糙与炎症长期刺激有关[8],白术、茵陈、黄芩、郁金、白豆蔻、厚朴、川楝子均有抗菌抗炎的作用,能有效改善胆囊壁厚度及毛糙;胆囊B超透声差与胆汁排泄有关,本方药中郁金、川楝子均有促进胆汁排空作用,能有效改善胆汁透声。观察组治疗后主症与次症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利胆化湿汤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原因是9种中药协同作用可以行气止痛、化湿去阻、调理脾胃、护肝利胆,使患者的症状减轻。陈宏宇等[9]研究表明中药治疗慢性胆囊炎对患者症状明显优于西药治疗,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观察组半年后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化胆利湿汤治疗慢性胆囊炎疗效持久,不易复发。西医治疗慢性胆囊炎常采用抗生素抗菌治疗,抗生素具有耐药性,所以易复发,而此方中多数中药有抗炎作用但不会产生耐药性,因此短期复发率更低。研究表明[10],中药具有较好的抗炎作用,不会出现耐药反应,对一些西药无法治愈的疾病能起到更好的疗效,并且不易复发。
综上所述,化湿利胆汤治疗气滞湿阻型慢性胆囊炎疗效显著,对右胁胀痛、口干咽燥、恶心呕吐、厌油少食、大便不调、小便黄赤、纳呆腹胀中医症状改善明显,复发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