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橄榄—脑桥—小脑萎缩病例治疗验案两则*

2019-09-26 03:53张静莎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市301617天津市滨海新区中医医院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9年18期
关键词:脑桥风池饮水

王 姣 张静莎 1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市 301617; 天津市滨海新区中医医院

橄榄—脑桥—小脑萎缩(Olivopontocerebellar atrophy,OPCA),是中枢神经系统慢性变性疾病,以脑桥及小脑萎缩为病理特点,以小脑性共济失调和脑干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OPCA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临床上尚无特效治疗。我科近年收治了2例患者,均采用中医辨证论治结合平衡针疗法,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病例资料

1.1 病例1 男性,53岁,主因“行走不稳近2年,加重10余天”于2013年8月28日入院。患者入院前近2年无明显诱因出现行走不稳,表现为行走时自觉向后倾,伴时汗出多,当时神清,无头晕头痛及呕恶,无明显震颤,先后就诊于当地县医院、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环湖医院等医院,曾口服胞磷胆碱、甲钴胺、麦角胺等药物,近2年来行走不稳症状持续,近半年余出现饮水时呛,语言欠利,小便频数等症状, 10余日前无明显诱因自觉行走不稳逐渐加重,故就诊我院,收入病区治疗。症见:神清,饮水时呛,行走不稳,语言欠利,时汗出,无头晕头痛,面色黯,纳可,口干不欲饮,寐一般,时有尿意,大便可,舌暗红,苔白腻,脉沉细弱。神经系统查体阳性体征:步态不稳,共济失调,饮水呛咳,构音障碍。辅助检查:头颅MRI:T2WI示序列可见典型脑桥“十字征”,见图1。

图1 OPCA患者,脑桥“十字征”(箭头所指)。

1.2 病例2 女性,52岁,主因“四肢活动不利渐进性加重5年”于2013年9月22日由门诊收入我科。患者入院前5年无明显诱因在美国工作生活期间出现肢体活动不利,起初表现为行走迟缓不稳,开车跑偏,伴有头晕,语言可,2009年就诊美国医院,查头MRI及颈椎、胸椎MRI,具体不详,可疑多系统萎缩、帕金森综合征;2010年回国,先后就诊北京、上海、天津多家医院,多怀疑为多系统萎缩,帕金森叠加,但并未给予确切诊断,予汤药、针灸、输液等治疗,并口服普拉、尼罗、辅酶Q10等药物,近几年症状呈逐渐加重,出现四肢活动不利,肌张力增高,消瘦,饮水呛咳,来我院就诊。症见:神清,形体消瘦,饮水时呛,行走不稳,语言欠利,时汗出,无头晕头痛,面色黯,纳可,口干不欲饮,寐一般,大小便可,舌暗红,苔白腻,脉沉细弱。神经系统查体阳性体征:被动体位,饮水呛咳,构音障碍,共济失调,步态不稳,四肢肌张力高,肌容量减少,以右侧明显,右侧肢体肌力Ⅲ级,左侧肢体肌力Ⅳ级,双巴征(+)。辅助检查:头颅MRI(2009)美国提示脑干、小脑萎缩,脑干“十字征”,第四脑室扩张,见图2。

图2 脑干可见“十字征”(箭头所指),小脑中脚萎缩和第四脑室扩张

2 治疗方法

中医诊断为骨摇;下元虚衰,痰浊上泛证。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西医予常规对症支持治疗。中药拟“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为则,予地黄饮子加减,处方如下:熟地12g,巴戟天15g,山茱萸15g,石斛15g,肉苁蓉15g,附子15g,五味子15g,官桂15g,茯苓15g,麦冬15g,菖蒲15g,远志15g,薄荷10g,生姜10g,大枣9枚,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用。针灸治疗:主穴:风府,风池(双),三阴交(双),太溪(双),肾俞(双),命门(双),头针平衡区(参照高等医药院校教材《针灸学》取穴)。配穴:双侧完骨、天柱、翳风,颈夹脊穴。方法:患者坐位,取双侧风池,针尖朝向鼻尖方向,取直径0.30mm的毫针刺入15~25mm,采用提插捻转泻法施手法1min,使针感传到巅顶,然后在两侧平衡区向下刺入20~30mm,针体刺入帽状腱膜下,施捻转手法1min。加用风府、双侧完骨、天柱、翳风、颈夹脊穴疏通经络,以改善后循环供血;三阴交补益肝肾;丰隆化痰。留针30min,1次/d,15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

3 治疗结果

治疗30d后,2例患者症状均较前有不同程度减轻。病例1患者行走不稳症状较前缓解,可自行行走,饮水呛咳次数减少,无汗出过多现象,大小便正常;病例2患者可由家属搀扶行走,饮水呛咳现象有所缓解,大小便可自控。经治疗2例患者均已出院。经随访,到近期为止,2例患者均存活状态良好,且病情进展速度减缓,生存质量有所改善,达到预期效果。

4 讨论

4.1 辨病辨证相结合,标本同治 《灵枢·根结》云:“枢折即骨繇而不安于地,故骨繇者取之少阳,视有余不足,骨繇者节缓而不收也,所谓骨繇者,摇故。”“繇”通“摇”,故骨繇又称骨摇,是指骨节弛缓不收,动摇不定,其特点是足能伸而行不稳,手能举而抓不准,与本病例表现相符。根据骨摇的特点,故选取风池为主穴之一。“风池”为足少阳经穴,是手少阳、足少阳、阳维脉、阳跷脉的交会穴,“风从上受”,风池乃风邪入脑的要冲,故为治疗风疾的要穴。头为诸阳之会,“头针平衡区”为脑桥和小脑在体表的投影区。李建媛[1]的研究发现通过针刺头针平衡区,可以促进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血液循环,增加脑桥、小脑蚓、小脑半球的供血,加强脑组织间的信号传递。选取双侧完骨、天柱、翳风,颈夹脊穴,也是基于改善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血液循环考虑,故作为配穴。

本病病位在肾肝脾,与肾关系最为密切。“肾藏精,主骨生髓”,肾精不足,髓海、筋骨、清窍失养,故走路不稳、运动迟缓、动作笨拙;《灵枢·经脉》中提到“肾足少阴之脉: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肾经病变则舌强语謇,出现言语迟缓不清、饮水呛咳、吞咽困难。三阴交为足少阴肾、足太阴脾、足厥阴肝三阴经的交会穴,又为“回阳九针穴”之一,具有滋肾阴生髓的作用。“髓以脑为主”,肾藏精,精生髓,脑为髓之海,髓海充则为神所用。因此,肾气强健、肾精充盈,与脑髓发育健旺有密切关系。太溪穴首见于《灵枢·本输》“太,大也;溪,指流水。”为足少阴肾经之原穴,肾脉之根,是治疗一切阴虚精亏所致诸疾的要穴。肾俞居于腰部,内应于肾,为补肾要穴;既能补肾滋阴,填精益髓,强筋健骨,明目聪耳,又能温补肾阳,固本培元,化气行水。命门,刺之可振奋人体之阳气,为治疗命门火衰所致诸疾常用穴。诸穴配伍共奏滋肾阴,补肾阳之功。肾阴得补,肾阳得壮,则痰湿可化。

4.2 汤药的选择 地黄饮子出自金元四大家之首刘完素的著作《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卷二诸证门》,主治肾虚所致喑痱之证。张秉成在《成方便读》卷2记载了地黄饮子治疗类中风:“此方所云少阴气厥不至,气者,阳也,其为肾脏阳虚无疑矣。故方中熟地、巴戟天、山萸肉、苁蓉之类,大补肾脏之不足,而以桂、附之辛热,协四味以温养真阳;但真阳下虚,必有浮阳上僭,故以石斛、麦冬清之;火载痰升,故以茯苓渗之;然痰火上浮,必多堵塞窍道,菖蒲、远志能交通上下而宣窍辟邪;五味子以收其耗散之气,使正有所归;薄荷以搜其不尽之邪,使风无留着;用姜、枣者,和其营卫,匡正除邪耳。”诸药合用,使下元得以滋补,浮阳得以摄纳,交通心肾,化痰开窍。痰浊即化,则喑痱可治。

中医通过特有的辨证思维在OPCA的治疗上取得了一定的疗效,虽然其治病机理不甚明确,可是在临床工作中,笔者发现中医利用多种有效的手段对患者进行全面、多样化的综合治疗,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标本同治,调节脏腑功能及气血阴阳,使患者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但是,目前OPCA的患者临床资料仍较少,缺乏大样本临床研究。今后将继续随访OPCA患者,定期进行中医综合治疗,希望为更多的OPCA患者带来福音。

猜你喜欢
脑桥风池饮水
简易饮水鸟
怎样做到科学饮水
感冒露苗头 速按迎香、风池和大椎穴
三种经典题型带你玩转勾股定理
孤立性脑桥梗死的临床及头部磁共振特点分析
2型糖尿病合并脑桥梗死的影像学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数据挖掘对郑启仲小儿风池气池诊法经验的规律研究❋
饮水
CT与MR用于脑桥梗死诊断的效果观察
墨风池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