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教学理论下课程教学设置思维取向问题解读

2019-09-24 05:15李静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课程教学

李静

摘  要:ESP教学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末引入国内高校教学领域,经过近40年的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目前在ESP教学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基于高职教学经验及相关文献,认为是否开设ESP课程教学应遵循一定的思维取向,并结合院校专业情况进行审视,切记盲目遵从。

关键词:ESP理论;思维取向;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 H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19)02-0047-03

传统的普通英語(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EGP)教学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英语的某些特殊需求 [1]。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教学理论,由于其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和专业性强而受到国内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教师的青睐。众多高校纷纷加入ESP教学这一行列,不仅是大势所趋,更是教育教学意识不断更新的体现。但各院校专业情况不一,如果不顾实际,流于形式地开展ESP教学,不仅难以取得实质性的成效,甚至可能成为一种沉重的负担,因此,需要立足实际并建立起一定的ESP教学理论价值导向,综合各方面情况来进行研判ESP教学的开设。

一、ESP的概念

(一)ESP的定义

ESP的兴起是由多维因素构成的,主要体现在语言、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首先,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一直是国际交往中重要的交流媒介之一,这为ESP的兴起提供了一种语言基础。其次,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和科技文化的发展与交流,最初以描写和解释语言现象的语言学研究转向语言的实际使用研究,这就为ESP提供了理论支持。

1987年Hutchinson & Waters 在其专著中这样定义ESP:ESP is an approach to language teaching in which all decisions as to content and method are based on the learners reason for learning[2]。也即是,ESP是内容和方法以学习者实际需求出发的一种语言教学方法。Hutchinson 和Waters的定义在ESP 研究领域被认为是较权威的阐述。国内学者通常把ESP 称之为“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或“专门英语”,和“普通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EGP)相呼应。但内地学术界对于“专业英语”一词也普遍存在着截然不同的英文表述,比如Professional English,Specialty English 和Subject-based English 等[3]116。尽管表述不同,但 ESP 的发端所强调的,正如其名称所示,是学习者特殊的目的 ( Purposes) 、需求 ( Needs) 和用途 ( Use) 等[4]102。

由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各方面原因,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ESP教学在我国才引起学术界的初步关注,相比而言我国的ESP教学要比国外晚了很多年。国内学者对ESP也没有给出一个全面准确的定义,有些学者在Hutchinson &Waters的基础之上,把ESP做出如下解释:一般翻译为专门用途英语或专业英语,是根据学生的专业需求而去开设的一种专业英语课程。如在我国一些高校,为了学生的自身发展需要和培养社会和企业所需要的专门用途英语人才,开设了机械英语、经济英语、医学英语、会计英语、科技英语等课程,适应岗位的需求,更好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这也就很好地解释了Hutchinson &Waters 对ESP的看法。

Hutchinson & Waters对ESP的定义中明确陈述ESP 的三个区别性特征:首先,目标明确,ESP是一种语言教学方法;其次,ESP这种教学方法的采用取决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再次,ESP教学针对性强,此种教学方法的出发点是学习者的实际需求。有些中国学者把ESP定义为一种教育理念,是引导学生利用英语作为一种技能,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服务,把外语教学与学科教学结合起来,使学生语言学习产生更好的实际效果并且使学生明确其学术和职业目的。国内学者对ESP的定义也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由此可见,无论是国外学者,还是国内学者,在ESP 教学中都以语言学习者的实际需求为基石。因此,从概念解释来看,ESP教学并非是语言形式的教学,而是高于语言形式学习之上的特定领域的英语技能学习。

(二)ESP的分类

ESP不同的名称阐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其内涵及分类的模糊认识。学术界通常有两种ESP分类方法: Hutchinson & Waters 的三分法和R.R.Jordan的二分法[3]117 (如图1、图2所示)。

由图1可以看出,在Hutchinson 和 Waters 的三分法是从学科类别来进行考量,在ESP范畴下,最微观层级分为学术英语和职业英语,二者并不是普通英语的高级阶段,而是涉及特定的目标学科,需要针对专业进行学习和训练。

R.R.Jordan的二分法主要从ESP的应用角度来进行划分,把ESP直接划分为职业英语和学术英语,在学术英语范畴下又分为专业学术英语和一般学术英语。图1和图2相比较,可以看出二分法中的职业英语和学术英语等同于三分法中第三层级的特定学科学术英语和职业英语。虽然分类方法不同,但具有内涵意义上的相似性。

(三) ESP的属性特征

在对英语教学分类中,不论是Hutchinson &Waters的三分法还是R.R.Jordan的二分法,均从不同角度把英语分为一级子系统下的普通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由此可见EGP可以理解为通识英语教育,ESP则可以理解为英语和某种特定专业的结合,有其固有的特征:针对性、服务性和语言教学性。同时ESP也具有灵活性、适应性和协调性,根据和不同学科的结合,面对不同学生的需求做出适当的调整,以满足各个层级的需求。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ESP核心理念的关键点在于学习对象,保障在于课程实施中的软硬件。因此,在ESP课程开设过程中要做到全面分析,切记一刀切,盲目跟风。

二、 ESP理论下课程教学设置的思维取向

目前,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和交流越来越频繁,要想让我国的企业成果、科技成果、文化成果更好地走出去,就需要培養大量精通专业业务又有较强的外语能力的高校毕业生,特别是要注重培养其完成涉外业务往来活动的能力,使他们能够为未来的就业打好基础,所以ESP教学也就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ESP理论下课程教学设置的思维取向,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考虑。

(一)需求分析取向

现代汉语词典对“需求”一词这样解释:由需要而产生的要求。对于学生来说“需求”即是由学习和未来工作需要而产生的要求。“需求分析”可以认为是对这些要求的动态分析过程。关于需求分析,学术界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此概念的正式使用还要追溯于20世纪70年代欧洲委员会在专门用途英语领域中的应用。我国学者杨枫、孙凌认为“ESP 是以需求为核心理论的工具性、市场型英语教学课程,不是所有高校全部学生的统一学习需要。”[5]4ESP课程教学设置与否不是某一学院说了算,要根据专业设置、学院层次、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来综合考量。因此,基于需求分析,高校在开设ESP课程前应针对专业做充分调研,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未来职业市场需求,结合职业市场、学生情况和院校专业情况角度来进行分析,根据调研结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由此来决定是否开设ESP课程。

(二)学情分析取向

学情分析包括教与学两个部分。首先,从“学”的角度来看,ESP以其极强的专业性区别于EGP属性,ESP是训练学生在专业领域里的英语交流能力[6],这就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基础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由于地域因素和专业因素,很多院校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且有的对英语学习兴趣不大,或者对英语学习的自主选择性不强,这就对ESP课程设置有着一定的影响。但这种影响不会产生太大的负面效应,根据第一部分的概念分析,我们知道ESP教学不是具体的语言形式的学习,只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基础英语就能够进行相关领域的ESP学习。其次,从“教”角度来看,由于“ESP 是实践性、专业性很强的英语教学”[5]4,这就要求教师不仅有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去职场中培养工作经验,亲历目标语篇,使自己的教学接近学生未来实际工作的需要”[5]4,在教学中将语言学习和语言运用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这方面来看,ESP教学要求教师集多重功夫于一身,既要有过硬的英语技能,又要有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在教学中既要了解学生的特定职业需求,又要注重专业素养的英语辅助功能,同时重视学生的英语水平现状,贯穿必要的语言基础知识,将培养目标具体化。目前,各高校都在强调“双师”型人才,ESP教学正是需要这类多专多才型教师。因而,ESP 教学急需在将语言课程与专业课程区别开来的基础上,厘定课程内涵,加快培养合格的师资[4]102。

除此之外,教材建设也是ESP课程设置的关键因素之一。由于ESP是专业英语,教材的编写既需要有过硬的EGP知识能力储备,又需要有相应的专业知识,编写难度较大。教材编者不仅需要有一线教学经验,而且还要有相应的职场经验,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合作开发教材,同时在教学和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教材内容才能保障教材的实用性和真实性。

(三)教学保障分析取向

ESP课程的开设离不开各类教学保障,其中包括制度保障、师资保障和资源保障。ESP课程开设是国家发展的需要,需要与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保持一致。2007年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修订)》中明确提出课程设置“各高等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这就为ESP课程设置提供了制度保障。ESP课程的开设,制度保障是前提,专业课程设置应和国家政策及发展方向保持一致。在此前提下,各层次院校也需要有相应的软件及硬件保障,这里既包括师资、师资培训计划、教材体系建设,也包括校内外实训场所和基地。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推行ESP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措施,但ESP课程的开设不可盲目跟风,要多方位考量,要从需求、学情、保障等角度进行立体化分析,根据学院自身情况决定开设与否以及如何开设,另外在ESP课程教学过程中还需加强课程思政教育,警惕英语这一强势通用语的隐性压制。

参考文献:

[1]谢芳,曾江初.国内高职专门用途英语(ESP)课程建设研究综述[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6):115-117.

[2]Hutchinson, Tom and Waters, Alan.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 A 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69-91.

[3]万永坤.ESP视角下我国专业英语课程缘起和发展的再思考[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

[4]左飚.关于 ESP 教学理念的“是”与“非”--读卢思源与蔡基刚相关论述的启示[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8(2).

[5]杨枫,孙凌.关于大学英语教学ESP论的一点思考[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3(3).

[6]王宁.学术英语的是是非非[J].中国大学教学,2018(2):47-53.

猜你喜欢
课程教学
美学概论课程教学中的“三创”教育
小学低段语文教学方式初探
浅析舞蹈表演专业课程教学的探索和创新
基于工作任务的高职院校英语课程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节奏训练在初中音乐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课堂中如何培养学困生沟通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浅谈微课在PHOTOSHOP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国际化的探索性研究
高职物流专业“物流费用结算实务”课程开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