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慧华
摘 要:推理是以敏锐地思考分析、快捷地反应、迅速地掌握问题为核心,在最短时间内做出合理正确的选择。文章分析如何通过语文阅读培养小学生的推理能力,探讨推理能力在学生以后的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意义,最后提出了具体的教育方案,以不断促进学生推理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阅读;推理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2-25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21-0049-02
一、引言
在以往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阅读效率普遍很低,甚至很多学生表示不知道该如何阅读。哪怕教师围绕阅读技巧展开了专项指导,学生在自主实践的时候依然是捉襟见肘。究其缘由,主要是因为学生缺乏良好的推理能力,以致在学习的过程中无法第一时间找到良好的思考方向,无法做出准确快速的判断,继而抓不到问题核心。
基于上述,在开展语文阅读课的基础上应融入推理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建立良好的推理思路,這是增强其推理能力的关键所在。当然,考虑到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实践能力现状,在制订教育方案期间还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理性对待在培养学生推理能力期间可能出现的各类突发情况。这对教师的耐性、语言、随机应变的能力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二、在推理中思考文章的关键信息
推理是一个思维高度活跃的过程。一方面学生需要抽丝剥茧、提炼核心要素,对文章的关键信息进行系统排查,这样才能更迅速地找到阅读的确切思路,从而提高阅读的效率;另一方面,查找阅读关键信息也是阅读技巧之一,对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有重要的帮助。所以,在推理中思考文章的关键信息,无疑具备一举多得的功能。
案例一:人教版小学语文《赵州桥》。
第一步,带领学生对文章进行通读,帮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为后续阅读铺垫基础。第二步,引导学生分析自然段,查找文章的关键词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调查文章。而在查找期间,学生需要从文章的题目入手,再分析内容,逐步推理,从而确定文章的关键词句。比如在分析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时,学生通过思考意识到这两段重点描写了赵州桥的一些特点。这时,教师可以趁热打铁地追问:“这两个自然段重点描写了赵州桥的哪些特点?”当学生说出“第二自然段描写了赵州桥的雄伟,第三自然段描写了赵州桥的外观”时,教师继续问:“那么,是否有单独的词语可以概括这两个特点呢?”由此让学生意识到“赵州桥非常雄伟”“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分别是第二、第三自然段的关键句。第三步,在上述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全文的句子、段落进行总结,通过顺藤摸瓜的方式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并将代表该思想的句子标注出来。
案例二:人教版小学语文《秋天的雨》。
在带领学生阅读这篇文章期间,考虑到其中蕴含大量的修辞方法,所以教师可以从修辞入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修辞手法?”然后再全文搜索,查找精彩句子,让学生意识到如此描写的意图。而查找和对比的过程,恰恰是学生锻炼个人推理能力的关键时期。譬如“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这一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要把雨水比作钥匙?为什么又要使用拟人的方式刻画出秋雨的动作呢?”在这个基础上,学生联系现实中秋天下雨的过程、情境,然后再回顾文章,由此意识到如此描述可以为文章增添一些童话色彩,让文章显得更活泼、更生动。接下来,教师继续追问:“如何理解秋雨趁人不注意的情况下把秋天的大门打开?”随后让学生在问题的牵引下对几个自然段进行深入性剖析,由此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推理能力。当然,在学生回答期间,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推理过程。比如有的学生指出:“比如文章还把秋天比作成金黄色的叶子,扇哪里,就带走了哪里的炎热,这不正是悄悄打开秋天大门的最好证明吗?因为人们是看不到风的!”
三、在推理中查找文章的矛盾现象
一篇精彩的文章往往会包含诸多的矛盾点,正是这些矛盾点将文章一步步地推向了高潮,从而让文章更加精彩、更具可读性。在围绕阅读培养学生推理能力期间,教师有必要带领学生分析这些矛盾冲突,思考作者设计它们的意图,以及它们在文章中发挥的作用、功能。学生在思考、分析的时候,推理能力会显著地增强。
案例一:人教版小学语文《科里亚的小木匣》。
《科里亚的小木匣》是一篇非常有趣的文章,很多学生在读的时候都会问:“这是什么原理呢?”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告诉学生:“请大家尝试采用数学的思维去分析这个问题。”比如:科里亚在埋木匣的那一年,他的身高是一米五,当他回来的时候,已经是一米六了。这期间,他的腿的长度一定会发生变化,所以他迈出十步的话,一定会越过那个木匣子,因为他每一步的长度都增加了。因此将步数减少一半,自然可以找到最开始埋木匣的地方。为了让学生理解上述语言的内容,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现实中展开实践。比如:准备两根木棍,模仿两条腿走出十步,然后将棍子掰断一半,再向前走十步。这时,学生会发现两次走路的长度是完全不一样的。就这样,通过利用数学知识展开推理,学生逐渐挖掘到了问题的根源所在。可见,在学生阅读期间,教师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合理安插其他学科知识,然后再通过知识迁移、问题推理的方式引导学生“顺藤摸瓜”,分析知识。由此一来,不但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还能让他们的推理能力在反复的锻炼中得到显著的提升。
案例二:人教版小学语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一篇争议很大的文章。首先,文章中处处充斥着矛盾点,令人读的时候时刻处于紧张的状态。其次,学生在读的时候很容易代入进去,并对父亲的行为感到愤慨。在这篇文章中,父亲将主人公的诗歌形容得一无是处,这让主人公非常受打击,以至于主人公一直以为自己的父亲不爱自己。但是,到了结尾的时候文章突然发生转折,主人公发现父亲原来是真正爱自己的。那么,这是什么原因呢?对此,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联系父亲这个角色展开推理,分析父亲贬低儿子的诗歌的根本意图,由此让学生意识到“过度夸赞孩子会让孩子骄傲,有时候贬低反而督促人进步”,如果主人公的父亲和母亲一样夸赞他,那么他未必会有日后的成就。由此,再联系到学生的父亲,他们会发现父爱是伟大且不苟言笑的。就这样,在分析矛盾、推理事件的过程里,学生逐渐领悟了文章中父亲行为的意图,并感受到了父爱的伟大。
四、在推理中捕捉文章的核心思想
阅读的根本目的是要把文章吃透,即领会文章的核心思想,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在围绕文章细枝末节、语言对话、情节发展分析文章的核心思想期间,学生需要运用个人的推理能力,通过猜测、捕捉和总结的方式探索文章的核心思想。这样一来,一方面可以增强对文章的领悟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在总结中把握文章的精彩之处。
案例一:《梅花魂》。
《梅花魂》是一篇体现了爱国之情的文章,但是在学生阅读的时候出现了很多的错误认知。所以,为了增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教师可以给学生设计一些思考性的问题,让学生在分析的同时进行推理,从而摸索到问题的关键,改变之前的错误认知。如题:①为何作者要使用梅花来体现祖父对祖国的怀念之情?梅花具有什么样的品质?②梅花和人之间有着什么样的相似之处?在学生分析这两个问题的时候,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回顾全文,分析问题和文章中的哪些描写遥相呼应。然后,再通过推理的方式尝试找到答案。如祖父因为不能回国而放声哭泣,而祖父对国家的思念恰恰寄托在了梅花之上(注:梅花图、绣着梅花的手绢)。在离别前,祖父把墨梅图送给外孙女,在快要开船时又把绣着梅花的手绢给了外孙女,目的是让外孙女将这些东西带回国内,这就相当于把祖父的灵魂带回了国内。而且,古人喜欢用梅花的气节来比喻人的气节,祖父恰恰是利用这一点来表现对国家的怀念之心。由此一来,通过对文章、问题、梅花三者之间关系的分析、推理,学生逐渐把握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案例二:《地震中的父与子》。
《地震中的父与子》的中心思想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情以及父子两人面对灾难的顽强不屈、坚韧不拔的意志。在带领学生剖析该中心思想的时候,教师可以从对话入手,比如父亲说了三句“谁能帮助我”,这充分体现了他当时紧张、焦急的心情。但是,当他找到儿子,想要把儿子救出来的时候却发现还有很多孩子被埋在废墟下。当时,他又和儿子进行了一系列的对话,最后选择把孩子一起救出来,随后再救自己的儿子。为什么他会这样选择呢?这是因为他的儿子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而这位父亲选择了接受儿子的意见,这说明父亲非常理解和尊重自己的儿子。但是,当文章写到父亲用颤抖的声音说“出来吧!阿曼达”,以及最后两人紧紧拥抱在一起的时候,充分说明了父亲对儿子处境的紧张,并进一步展现了父子二人的伟大。就这样,在对冲突和矛盾的反复思考,对人物对话、心情的分析与猜测中,学生逐渐感受到文中父子那高尚的品格。由此可见,带领学生自主分析文章、设计问题、分析问题,这是提供推理练习平台的最佳方法。
五、结语
总而言之,语文阅读就是一个推理的过程,学生在阅读期间需要对文章的细枝末节进行全面的梳理,再通过抽丝剥茧、顺藤摸瓜的方式找到文章的关键词句、核心段落、中心思想,从而理解文章作者的创作意图,领悟核心思想。待学生完成阅读后,他们的思想会获得一次全面的洗礼,而阅读的体验会形成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这个过程恰恰就是推理。所以说,阅读是培養学生推理能力的最佳途径,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活跃度,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朱景任.如何利用小学语文课堂培养学生思维能力[J].内蒙古教育,2015(7):30.
[2]相 辉.核心素养下中高年级推理能力培养“四部曲”[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8(9):36-38.
[3]林爱珠.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智慧课堂阅读教学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学术刊),2018(12):24-26.
[4]尤美玲.小学语文阅读高效课堂策略初探[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8(4):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