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新手型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形成存在的阻力包括新手型教师角色适应性、教学实践知识、新媒体技术能力、中小学职后培训机制等方面的情况,并在此基础上采用从导师制出发、加强心理能力、健全教学质量监控和建立教师成长档案袋等形式促进新手型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形成。
关键词 新手型教师 教学实践能力 教师成长
2018年1月31日,教育部负责人就《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答记者问中指出:《意见》是新中国成立以來党中央出台的第一个专门面向教师队伍建设的里程碑式政策文件,是立足新时代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将教育和教师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意见》中还提出,教师水平的目标是“到2035年,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培养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关注教师教学成长,加快其由新手型转变为专家型的进程,关键之一是提升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果要说明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其教学实践成果就是很好的证明。而新手型教师刚从高校毕业,其怀揣着梦想,掌握了一定的教学知识和技能,但其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制约着其发展。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一线上,在一定的教育教学观念的指导下,结合已有的教学理论相关知识,采取一定的教学手段,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完成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有学者认为,教学实践能力主要体现在准备、实施、发展三个阶段,其中在准备阶段,处理教材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升是实践能力形成的基础。在实施操作阶段,则主要由课堂教学能力、教学监控能力构成,其中课堂教学能力主要是教学组织能力、课堂管理能力、交流能力等。新手型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具备授课并实时监控教学过程各要素发展变化、及时调整教学的能力。在发展阶段包含了教学评价能力、创造能力。其中教学评价能力包括教学反思、教学效果评价能力和学生学习结果评价能力。新手型教师教学在发展阶段上的能力相对专家型教师仍有一段距离,教学反思、教学效果评价和学生学习结果评价仍处于低层次,系统性和拓展性联系相对较弱。本文从中小学新手型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形成的阻力出发,认为中小学新手型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形成可以从两大方面出发:一方面是从自身入手,包括了加强心理能力、建立教师成长档案袋的形式;一方面是从中小学教师成长机制保障出发,包括设置新手型教师的导师制、重视校本教研活动和健全教学质量监控等来推进教学实践能力提升。
1.教师角色适应性缓慢
新手型教师刚从高校毕业,虽然其在大学参加了教育实习,但当初更多是以“学生”的姿态参与,为了不影响实习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树立在指导教师心目中的“好实习生”的形象,其潜意识层面更倾向于服从和温顺。当其进入中小学作为入职教师,就完全从从属被动转化为自主决策和应对,从学生角色转换为教师角色,外在的职业角色已经确立,但是心理内在对教师角色的认可还处于适应期。学者们在研究专家型教师和新手型教师的不同时指出,专家型教师在对教学计划、教学情境、教学过程的设计,知识的呈现方式,意外事件的应急处理等方面明显优于新手型教师。
2.教学实践知识储备不足
新手型教师在大学学习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知识都属于教学基础必备知识,换句话说是属于教学理论知识。教师教育课程学习中存在教学应用的情况,但高校教师多采取案例教学法的形式,即提出教学案例,让学生反思教学进程并提出自己的改进方案。这一模式可以认为是“纸上谈兵”,并不是真实情境下自身经历的教学活动反思。而新手型教师在高校的教学经历只是短短的学期实习期,“教学套路”储备与合格教师相比仍有距离。关于教师实践性知识,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解释。笔者认为教师的个人实践知识是指在教师教育观念指导下的个人经验的总和,具备个体差异性,反映了其在教学活动包括课堂教学、教学组织、学生活动、教学监控、教学评价中的反思和成长。新手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都有共同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基础,德育为先,重视学生终身学习能力、批判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是中小学教育教学经验储备的不足使得新手型教师更多从自我的角度、从自我所认可的学生心理认知出发来传授知识,开展教学活动。他们的教学最初只能以教学结果,如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学生的获奖情况作为对自身教学实践能力的评价。新手型教师希望通过确定性的教学效果来检验其教学实践能力,但是忽略了确定性的教学效果与教学过程的直接关系,无法如专家型教师那样从教学过程的角度评价教学实践能力。教学实践知识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累积的,新手型教师唯有将关注点转向过程,才能突破经验的壁垒。
3.新媒体技术能力不强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慕课、翻转课堂等形式的推进使得网络教学应用不断扩大。这类教学方式相比传统课堂授课方式优势较为明显。对于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新手型教师所毕业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都有相关的课程,他们在课业上的表现也相对不错。他们对于新媒体技术应用到中小学教学中的热情较高,也掌握了一定的新媒体技术。但是新手型教师进入中小学的初期备课压力较大、制作新媒体技术课件需要花费时间较长、课程教学内容差异性与新媒体技术应用不太相符等原因使得新手型教师真正将新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情况较少。如在上小学音乐课时,音乐教师的课程内容是教授舞蹈,在课堂上需要通过示范引导学生学会相应的舞蹈动作,然后再由学生模仿教师,教师在旁不断纠正演练,增强学生对动作的掌握。虽然教师可以通过录制视频让学生观看,但是因为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他们无法像成人那样通过翻看视频来练习动作,教学真实效果很难保证。
4.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机制不完善
2010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出台了《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之后教育部每年都有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方面的文件或标准发布,用来促进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系统有效开展。这一系列政策体现了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在新时期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但是在教学资源有限的前提下促进教师成长的相关机制并不完善。随着生育政策的放开、学生数量的增加,现有的教师数量已无法与学校规模扩展相匹配,致使教师的工作量加大。教师对于成长的需求很强烈,但是学校教学工作量的加大,新手型教师又多处在婚育阶段,致使他们对于培训的热情不高,甚至有些教师因为在培训期只领取基本工资,无法保障家庭和自身的需求而不愿意出去參加培训。因此学校职后培训机制要综合考虑教师的专业成长、经济收入、家庭需求、学校专业发展等方面的内容。此外,学校职后培训机制的完善还受到管理部门人员素质的限制,要想根据上级政策、依据学校实际制定机制,只有管理人员对于教育发展有深刻的理解,并有相关经验可参照的情况下才能达到。
1.建立导师制
导师制度最早发端于英国的牛津大学,主要在高等教育阶段使用,是尊重学生个性化观念指导下的产物,一般都是一个导师带几个徒弟。新手型教师职业身份为教师,但心理身份属于“半教师半学生”。通过实施中小学校内导师制,让资深的专家型教师带新手型教师,更有利于专家型教师根据新手型教师自身的教学特点、性格特点、知识储备等方面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同时也可以作为新手型教师的生活指导教师,以过来人的身份给予新手型教师家长式的关怀,帮助其尽快适应教师角色。此外,因为导师有可能带多个新手型教师,有可能还是不同科目的新手型教师,因此可以改变教研室的同科室备课模式,打破学科间壁垒,由导师和导师所带的新手型教师组成研讨小组,从教学出发,关注学生成长,关注教学质量提升,反过来推进新手型教师的成长。
2.加强新手型教师心理能力
新手型教师在刚入职期间,与人沟通能力、耐挫折等心理能力较弱。随着心理教育的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高校必须开展的重要教育科目。新手型教师原先在高校中除了必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外,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学生心理学等课程也都属于必修课程;还可以通过参与心理咨询中心、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等机构和组织来提升自我的心理能力。但是可能由于高校教师教学水平、新手型教师在高校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等原因,懂“知识”,但不懂“应用”。如部分新手型教师在高校学习课程成绩优异,并在高校担任干部,自主意识强,参与活动积极性高。但是基础教育学校,特别是教学质量高、社会影响力大的中小学希望教师能配合学校工作,又要出教学成绩,有时与他们的教育观念不相符。新手型教师与中小学需求之间的矛盾使得他们心理落差大,有时情绪偏激,不能妥善解决双方问题。因此,要培养新手型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心理能力教育是重要突破口,与人相处的能力、自身的抗压恢复能力也是重点。
3.建立新手型教师成长档案
教师成长档案是教师成长的记录,包括教学历程、教学反思、教学设想等方面。提起教师成长档案,必然会与教师成长日记相比较,两者之间有相同之处,都是教师个人成长历程的纸质版本或电子版本的记录,囊括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对事情的拓展性反思,而且都保持着时间连续性和事情的延续性;不同之处在于教师成长档案属于公开性质,可以供新手型教师的导师、教研室的其他教师翻阅,并根据成长档案中记载的事件发表个人的建议和意见,以帮助新手型教师不断吸纳其他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
4.开展校本教研
教学研究是推动教师快速成长的重要措施,根据中小学的特点和自己的研究特点来推进以研促改、以研促教的实现是新手型教师成长所需。新手型教师原来在学校学习的最后一学期需要进行毕业论文设计,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研究方法、研究素养,针对教学中发现的问题,查阅资料后形成研究思路,并将思路付诸行动,从而解决问题。查阅资料是学习的过程,将所想付诸行动,也是学习的过程。新手型教师进入中小学可以先跟着导师或学校已有的选题进行研究,也可以从自己教授的科目和班级出发,以小着手,不断架构自己的研究体系,促进教学实践能力提升。
5.健全教学质量监督机制
教学质量监督机制是学校层面为更好地推进教学质量提升所运行的机制。教学质量监督机制包括学生层面、教师层面、教学督导层面的监督。监督不是为了纠错,而是希望通过监督的形式改进教师的教学状态。新手型教师刚入中小学担任任课教师,教学方面还处在摸索阶段,通过教学质量监控,就可以从所有教师和教学督导中听取意见,不断改进自身的教学活动。
[1] 张晓冬.论实践性知识对教师成长的意义——一种从专家与新手型教师的比较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04).
[2] 吴兆旺.实习教师的教学反思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1(06).
[3] 王长江.教学观念的断裂与融合——对一位实习教师的叙事研究[J].教育探索,2012(07).
[4] 吕立杰.实习教师成长特性考察及理念探析[J].教师发展研究,2012(Z2).
[5] 檀俊.独立学院实习生的教师角色认同和转化[J].中国成人教育,2014.
[6] 丁振琴.浅析教师成长档案袋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J].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3(11).
[7] 李广平.优化教师专业发展与培训体系建设,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队伍质量[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
[8] 高丽萍.“卓越教师”背景下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策略[J].甘肃高师学报,2017(22).
[9] 冯晓丽.高师院校硕士研究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9.
[10] 刘晓茜.高等师范院校学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研究———以新建本科师范院校为例[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1.
[作者:李瑛(1979-),女,广西富川人,南宁师范大学师园学院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