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安兰 刘彦
摘要:微写作针对性强、目标清晰、篇幅短小,它逐渐成为初中语文的常态化写作活动。结合微写作实践,拟从四个角度寻找微写作的发力点:以教材写作实践为支点,以课文经典片段为支点,以校园生活体验为支点,以社会时事评议为支点。初中语文作文教学通过微写作建立“教材”和“现实”的联系,是切合学生写作实情、与时俱进地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明智之举。
关键词:微写作;发力点;写作能力
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微写作”成了人们表达快节奏生活的常用形式,如短信、微博、博客、微信等。追根溯源,微写作其实历史悠久,《论语》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三言两语的指导正是微写作的典范。
什么是微写作?顾名思义,微写作是篇幅短小、主题单一、目标清晰、针对性强的微型写作活动。具体来说,微写作可以一事一议,联系现实生活发表自己的见解或抒发自己的情感;学习了教材中的经典文段,学生可以根据所学片段开展模仿写作。微写作一般只涉及一个训练点,或是情景聚焦,或是主题探究,或是人物评价,或是写法提炼。微写作通常200字左右,用一段或者两段话表明中心。微写作打破了常规写作序列化的固定模式,形式灵活,体裁多样。教师可以及时评阅反馈学生的微写作,弥补了“长文写作”因批改周期长而失去评讲“时效”的不足。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学生的“阅读时间”有限,语文教师通过“微写作”来建立“教材”和“现实”的联系,是切合学生实际的明智之举。
那么,日常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安排微写作活动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初中语文部编版教材中的篇目安排匠心独运,阅读、写作两大板块都是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技能培养顺序渐进渐深地进行编排,相对于以往的教材,“写作指导”与“写作实践”的部分内容对语文作文教学有切实的指导作用。一个单元的四篇文章都是百里挑一的文本荟萃,一个教学单元往往配合一个专项技能写作专题。例如,新闻写作专题、演讲稿撰写专题、说明文写作专题等。或者一个单元配合一个情感文化主题,例如,家国情怀主题、民俗文化主题等。对于学业繁重的中学生来说,教材已经把长文写作的知识点分解到每次微写作中去,以微写作贯穿每个单元的习作之旅。事实证明,这是化繁为简、合情合理慢慢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支点之一。
结合语文新教材的单元大主题与单元写作要求,巧妙拟定微写作训练。例如,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一单元“写作实践”的第一小题,要求根据《安塞腰鼓》的经典片段,展开排比、反复、比喻的段落仿写。学生例文如下:“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学生回忆学校的大型活动,例如运动会、艺术节等,壮观动人的场景可谓一幕接一幕,学生身临其境的体验借助《安塞腰鼓》的写作技巧,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比喻、排比的修辞也运用得非常精彩,有的学生还通过运用了倒装句式来强调运动会或者艺术节舞台效果的震撼人心。这次成功的仿写充分证明以教材写作实践为支点的微写作是接地气的写作实践。“教科书是较为规范、科学的课程内容的具体化,脱离教材的课堂教学不仅难以实现课程的目标,而且由于随意性强而难以规范课程内容。”[1]
教材“写作实践”板块示例题目中一部分来自课文经典片段的启示,除此之外,课文中还有很多经典段落需要教师用心发掘。例如,泰戈尔《金色花》中看着妈妈工作的金色花、汪曾祺《昆明的雨》中的“卖杨梅”、居里夫人《美丽的颜色》中欣赏镭之色彩等描写段落都是学生喜欢且容易仿写出采的段落。或者以视角变换为微写作的突破点,或者以人物描写为临摹点,或者以氛围营造为出发点,不一而足,调动学生参与微写作的积极性,实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目标。
课文《一滴水经过丽江》的写作视角非常独特,作者赋予小水滴以人的视角、人的感情。小水滴穿越千年历史游览丽江,所见所闻因水滴视角而跨越千年且生动有趣。学完之后,教师拟定微写作的仿写点为“独特的视角”,以《一只燕子飞到苏元》为作文题开展写作。学生非常兴奋,以一只燕子的眼光再次欣赏自己熟悉的校园,为了写好文章,他们再一次回归课文,理解一滴水的独特视角,研究水滴视角中自然景观、人文场景的写法,然后,学生自己化身为小燕子,有的同学生动描摹初三学长备战中考的紧张状态,有的同学描写晨读的场景,有的同学再现黄昏时的操场等。学生在作文中运用移步换景或者定点观察的方法,进一步落实视角微写作训练的目的。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离开生活,写作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作文反映的是学生的生活,作文的真情实感来源于学生独特的心灵感知。生活在同样风景的校园里,每个学生的作文却展现出不同的个性化色彩。快乐体验校园生活的学生作文不再是单调的文字,而是交织着情感、个性的生活作文。
笔者曾以“校园一角”为题让学生进行微写作,班级作文呈现出个体的差异与多彩:有人喜欢假槟榔树,假槟榔树给打羽毛球的同学带来清新;有人欣赏三角梅,三角梅虽卑微却有独自盛开的气场;有人描写路旁的桂花树,为同学们送来一缕缕幽香;有人爱上道旁的那丛竹子,赞美竹子的挺拔与团结。面对科技大篷车进校园的活动,学生在微写作中表达的惊叹角度都不一样,有人赞美会说话的机器人,有人在闻香识味道的化妆品展厅前排队,有人在3D打印机前留恋……事实上,与众不同的作文才能感人至深,荟萃学生的微写作作品,一幅流光溢彩的校园生活图景就会呈现在眼前。
从古至今,优秀学生都属于“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一类的人物,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的“新四大发明”(共享单车、高铁、支付宝、网购)被留学生传为佳话。“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成功建造,国产航空母舰在大连正式下水,一系列标志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地位提升的大事件,每个中国人都为之自豪。教师播放一些视频资料辅助教学,笔者常常挑选某一个主题的视频,围绕三个问题“本视频讲了一件什么事?”“人们对此事有哪几种评价?”“你对此事有什么独特看法?”让学生进行微写作。
新课标要求学生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增强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提高探究能力和探究成果的质量。结合教材写作实践与课文经典片段,进行单元主题或片段仿写的微写作,或者用微写作描述自己对校园生活的独特体验。吟咏经典、模仿经典,捕捉古今中外文化的璀璨点、品味文学作品的过程,學生的领悟力与表达力会在频繁的微写作中得到训练。有时,教师带着学生用现代的眼光审视经典作品的内容,用评价把经典带来的感动表达出来,用模仿把经典文章的写作技巧体味一遍,怀着对微写作的兴趣和激情,追求思维与表达的个性创新。精彩的描写、独特的视角、巧妙的结构、深刻的感悟,都可以在微写作中展现。
“微写作”虽“微”,但见“微”方能知“著”。初中语文教师如能借助教材文本,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走好微写作教学之路,那么写作的旷野一定不会“贫瘠”。
作者简介:蒋安兰(1973— ),女,广东省广州市第二中学高级教师,主研方向为初中作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