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之南有贤人焉,字子固a,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淮之南有贤人焉,字正之b,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
二贤人者,足未尝相过也,口未尝相语也,辞币未尝相接
也c,其师若友,岂尽同哉?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曰,学圣人而已矣。学圣人,则其师若友,必学圣人者。圣人之言行岂有二哉?其相似也适然。
予在淮南,为正之道子固,正之不予疑也。还江南,为子固道正之,子固亦以为然。予又知所谓贤人者既相似,又相信不疑也。
子固作《怀友》一首遺予d,其大略欲相扳以至乎中庸而后
已e。正之盖亦常云尔。夫安驱徐行,中庸之庭f,而造于其堂,舍二贤人者而谁哉?予昔非敢自必其有至也,亦愿从事于左右焉尔。辅而进之其可也。
噫!官有守,私有系,会合不可以常也,作《同学一首别子固》,以相警且相慰云。
(《全宋文》卷一三九七)
a 子固:曾巩(1019—1083),字子固,北宋散文家、史学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元丰类稿》。
b 正之:孙侔(1019—1084),字正之,一字少述。早年丧父,事母至孝。曾任校书郎、扬州州学教授等职。
c 币:帛、丝织品,这里指礼品。
d 《怀友》: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记载:介卿官于扬,予穷居极南,其合之日少而离别之日多,……为作《怀友》书两通,一自藏,一纳介卿家。王安石字介甫,故又称介卿。
e 扳:同“攀”,援引。 至乎中庸:语本曾巩《怀友一首寄介卿》:“望中庸之域,其可以策而及也。”中庸是儒家奉行的道德标准,即不偏不倚、无过也无不及。
f(lìn):车轮碾过。
江南有一位贤人,字子固,他不是现在一般人所说的那种贤人,我敬慕他,并和他交朋友。淮南有一位贤人,字正之,他也不是现在一般人所说的那种贤人,我敬慕他,也和他交朋友。
这两位贤人,不曾互相往来,不曾互相交谈,也没有互相赠送过礼品。他们的老师和朋友,难道都是相同的吗?我注意考察他们的言行,他们之间的不同之处竟是那么少啊!应该说,这是他们学习圣人的结果。学习圣人,那么他们的老师和朋友也必定是学习圣人的人。圣人的言行难道会有两样的吗?他们的相似就是必然的了。
我在淮南,向正之提起子固,正之不怀疑我的话。我回到江南,向子固提起正之,子固也很相信我的话。于是我知道被人们认为是贤人的人,他们的言行既相似,又互相信任而不猜疑。
子固写了一篇《怀友》赠给我,其大意是希望我们互相帮助,以达到中庸的标准才肯罢休。正之也经常这样说。驾着车子稳步前进,辗过中庸的门庭而进入内室,除了这两位贤人还能有谁呢?我过去不敢肯定自己有可能达到中庸的境地,但也愿意跟从他们的左右。在他们的帮助下进步,大概就能达到目的了。
唉!做官的各有自己的职守,由于个人私事的牵挂,我们之间不能经常相聚。我作《同学一首别子固》,用来互相告诫,同时互相慰勉。
王安石是我国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这篇文章是其年轻时的作品。文中提及的两位贤人—曾巩和孙侔,与王安石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都有“学圣贤”的志向,都遵循古代圣贤的教诲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这篇文章在构思上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不单从曾巩与作者的关系着笔,而是引出一位各方面情况与曾巩神合的孙侔作为映衬,分别从作者自己与曾、孙两人的关系入手,形成平行的双线结构,以此来体现“同学”的主题。这是比较新颖独特的。
全文感情真挚,言简意赅,层次分明,表明了作者的人生志趣,又道出了人生天地间,知己不必曾相逢的人生哲理,显示出作者高远的精神境界、宽广的胸襟以及君子应有的操守。(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