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
满目飞明镜,归心折大刀a。
转蓬行地远b,攀桂仰天高c。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d,直欲数秋毫e。
(《全唐诗》卷二三〇)
a 大刀:指大刀头。古代大刀头挂有铁环,环与“还”同音,古诗词中常借大刀比喻归心。
b 转蓬:随风旋转的蓬草,此处比喻漂泊不定的生活。
c 桂:桂树,据神话传说,月亮中有桂树。
d 白兔:据神话传说,月亮中有玉兔在捣药。
e 秋毫:鸟兽在秋天长的细毛。
这首诗是作者避乱蜀中(一般认为是在夔州)之作,共两首,此为其一。八月十五中秋节,诗人以诗的形式记录了中秋圆月及月下的秋景,抒发了漂泊异乡的羁旅愁思。
诗人望月兴叹,首联化用《古乐府》:“藁砧今何在,山上复有山。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表达了归家的心愿。其中的“明镜”喻指“满月”,紧扣诗题。团团圆月与摧折心肝的归心形成强烈对比,展示出诗人羁旅他乡的孤寂与悲怨。颔联中的“转蓬”借喻漂泊无依,诗人因“安史之乱”辗转到四川,身处偏远的夔州。“攀桂”借喻仕途前程,诗人壮志难酬、不被重用,心向长安如天之高远。首联和颔联借月亮写诗人的身世遭遇,睹月兴感。颈联和尾联聚焦月亮,运用比喻、夸张、借代等修辞手法描写月色,极言月光的清澈明亮,与首句“明镜”相照应。诗人将神话传说、历史典故融入诗中,借物抒情,将月圆之夜的愁绪和盘托出。
中秋节的起源与习俗
慧 楠
2019年9月13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它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将中秋节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寄托着中国人盼望团圆的愿望,承载着人们厚重的思乡思亲的真情。
中秋节的别称众多。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正是八月的二分之一,所以俗称八月节、八月半、八月会。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有月节、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之称。又相传唐明皇在这一天夜游月宫,于是便称中秋为月夕。由于当天夜晚月亮圆满,象征着团圆、吉庆,故又称团圆节。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说法。
其一是祭拜月神活动的孑遗。
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应勋说:“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这里的“夕月”即“拜月”之意。这既反映了上古时期人类对天象崇拜的遗风,又是帝王代“天”行使权力统治百姓的一种手段。中秋祭月,最初是帝王的“专利”,后来这种习俗流传到民间,贵族和文人学士以及平民百姓也纷纷仿效,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的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最终形成了一个传统的活动。
其二是秋报遗俗说。
中国自古以农为本,许多传统节日自然与农事密切相关。古人播种时,要祭祀土地神以求丰收。待收获后,则需再次祭祀以谢佑护,这就是所谓的“春祈”与“秋报”。农历八月十五,正值作物成熟的季节,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報的遗俗。从时令上说,中秋是“秋收节”,春播夏种的谷物到了秋天就该收获了。自古以来,人们便在这个季节饮酒歌舞,高高兴兴地庆祝丰收,这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描绘,比如《诗经·周颂·良相》描写收割庄稼时的镰刀声此起彼伏,如同音乐一样有节奏,各种谷物很快就堆积成山,从高处看像高高的城墙,从两边看像密密的梳齿,于是上百座粮仓一字排开收粮入库。每座粮仓都装满了粮食,妇女孩子喜气洋洋。然后,宰杀一头长着弯弯双角的大黄牛,用来祭祀土地神和谷神。
其三是与南京有关。
东晋时南京“牛渚玩月”是流传至今影响最广的赏月佳话,后来此举渐渐演化为中秋佳节。东晋建都南京,当时镇守牛渚(今安徽采石镇)的谢尚在月夜泛舟于牛渚江上,他听到有人在船上吟咏自己的《咏史》诗,大为赞赏,于是邀请此人来到自己的船上,这个人就是袁宏。二人一见如故,吟诗畅叙直到天明。当时谢尚是镇西将军,地位高贵,而袁宏只是个靠运租为业的穷书生,但由于对才学的尊重,他们之间打破了身份、地位的壁障。袁宏也因受到谢尚的赞誉而名声大振。从此以后,文人雅士纷纷仿效,泛舟、登楼玩月者连绵不绝。唐代诗人李白游抵金陵(即南京)听说这件事,还作诗说:“昔闻牛渚吟五章,今来何谢袁家郎。”
回到史籍中,“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春官》中,书中记载,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另据《礼记·月令》记载:“是月也,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每到中秋之时,官府就要慰问老人,送去几案和手杖,同时还要送一些食品。可见,在中秋还有敬老的习俗。
据民俗专家考证,中秋节作为民俗节日大约是在唐宋之时。唐代,中秋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结合起来,充满浪漫色彩,中秋赏月的习俗也逐渐盛行起来,文学作品中多有这方面的咏唱和载述。
到了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并出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的节令食品。
明清时,中秋已与元旦(即今之春节)齐名,成为我国主要节日之一,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清代,中秋节还被正式确定为放假日。
说到中秋节的习俗,我们比较熟悉的有赏月、吃月饼、玩兔爷儿、饮桂花酒、观潮等等。
中秋节吃月饼这一习俗,相传与反抗元朝统治有关。元朝末年,吏治腐败,加上连年灾荒,激起了百姓的反抗。当时,元朝统治者规定每十户人家设一个管家公来监管百姓,管家公对百姓肆意打骂,民怨很大。此时,朱元璋的起义军攻下一地,当地百姓纷纷请求朱元璋派兵除掉管家公。军师刘伯温献策,要一些人在街头里巷散布传言,说有仙人托梦,中秋子时向月吃月饼可以免灾。中秋夜,百姓争相取月饼食用,掰开后发现饼中有纸条,上面写着:中秋子夜时,齐杀管家公。众人见字,以为是神意,最终成事。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流传开来。
今天来看,中秋节的众多习俗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