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宏伟
[摘 要] 中考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需要吃透课程标准,全面透视考点;注重规律发现,切中问题要害;进行考题分类,强化类题训练。以此为策略,就能提高复习效率。
[关键词] 中考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解题策略
近年来,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在中考语文命题中越来越热。这种题型往往用一个主题或话题把相关材料组合在一起,这种题型一般要求考生通过对组合在一起的材料进行阅读,在分析、比较中提取所需信息,并按照题目要求进行简洁明了的表达。相对于连续性文本,这种围绕一个主题或话题的相關材料不像小说、散文一样由一个个段落构成语意连续的整体,各则材料之间的表达方式各异、表意各有侧重,其内在区别和联系往往会受到干扰信息的影响,考生在阅读中往往会不得要领。面对这一难点,考生该如何应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非连续性文本其考查形式灵活多样,文字、图表、图画等,均可围绕一个鲜活的主题或话题形成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尽管材料内容相似但体裁不同,彼此关联但表现形式各异,阅读跨度大,信息转化的要求高。而且,不同文本信息量大、语言概括性强,蕴含的信息资源丰富。其题目设置灵活、语言表达简明,问题设置新颖,探究性强,注重个性化阅读,倾向体验性理解。考生阅读材料时,需要具备一定的图文信息转换和不同信息传达方面的认知能力,并从中提炼出核心信息。尤其在挖掘隐含或模糊信息时,考生要善于抓住文中负载信息的关键词句,通过前后语境分析和图表特征的认知、整合、提取有效信息。例如图表解读题,它以图表的形式负载所要表达的意思,不仅鲜明而且简洁。但是,要从图表中读出主要信息,还需要考生对图表所传达的信息进行捕捉与分析,有时还要做出评价。解答这类题时,考生需要从图表标题入手,查内容、做对比、看同异、解旨意,在整体比较认识的基础上,提取题干需要的信息,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按要求进行作答。
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而言,无论哪种形式的命题,解答时都要首先圈定主题或话题。如果几则材料共同讲述一个主题,那首先要明确所讲述的主题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再去探究个性,明确非连续性文本彼此间的侧重点。尤其是对看似讲述不同主题的材料,更要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分析,找出它们各自的侧重点,进而围绕主题或话题理解不同材料表意上的异同。例如,解答材料整合与探究这类题目,就需要认真研读几则材料,找到材料中的关键词句,分析彼此间的异同。如材料一“今年,复旦大学在自主招生中,不仅看重考生的学业成绩,还对考生进行了严格的面试,然后决定是否录取”,主要传达“还对考生进行严格面试”的信息;材料二“今年举办的‘隆力奇杯第十二届CCTV青年歌手大奖赛,除了评判选手的歌唱水平外,还有综合知识问答环节,虽然只占1分,却成为影响选手排名的关键”,侧重了“还有综合知识问答”这一信息;材料三“首届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学生谢彦波,被人们称为‘神童‘未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因不能处理好与导师的关系,被迫中途结束在美国的留学生涯”,说明处理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整合探究几则材料,分析彼此间的异同,相同的是这几则材料都聚焦对人才的选拔上,不仅注重学业、专业成绩,还注重综合知识、品德等方面的考查。这类问题的解决,前提是发现文本间的内在规律性、抓主题、击要害。
按照近些年中考对非连续性文本的考查,进行考题分类,强化类题训练,是全面把握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稳妥之举。从近几年的考题看,一般有这么几种类题:一是新闻概括题,其作答格式按字数要求概括为“对象(人物或单位群团等)+事件(或过程)+原因(或结果)”。例如,用一句话表述下边文字的基本信息(不要超过20字,不含标点)。这类题,在阅读语言材料的基础上将主要信息提取出来进行概括表达。再如网文题、对联题、标语和广告语题,等等,都需要我们通过加强类题训练,提升对不同类型题的解答能力。
总之,语言的学习也是有规律的。只要我们善于研究课程标准,善于发现命题规律,从中把握解题规律,并进行强化训练,就一定能提高中考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的复习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孟显智.论阅读教学中材料、学生与教师三者思路的统一[J].涪陵师专学报,2000(4).
[2]马树青.阅读教学要转变几个观念[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0(10).
(责任编辑:吕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