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阅读视野下《傅雷家书》的出版价值解读

2019-09-20 05:22管乐荣华
出版广角 2019年15期
关键词:傅雷家书傅聪傅雷

管乐 荣华

【摘要】《傅雷家书》的出版和传播突破了一般家书个人话语的狭小空间,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大众对自身内在文化品格提升的迫切需求,也体现了出版业在价值观引领、审美教育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关  键  词】《傅雷家书》;出版;价值

【作者单位】管乐,江南大学人文学院;荣华,江南大学人文学院。

【中图分类号】G23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9.15.028

傅雷(1908—1966)不仅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一生译著宏富,享誉译坛,还是一位伟大的父亲。在长子傅聪出国留学期间,他去信百余封,于家书中倾注了对儿子生活起居、为人为艺的牵挂与指引。1981年,傅雷次子傅敏受三联书店之邀,将家信辑成《傅雷家书》出版。1986年,该书荣获全国首届优秀青年读物一等奖,1999年入选“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2016年,傅雷夫妇逝世50周年之际,译林出版社推出傅敏所编精编本《傅雷家书》以志纪念。

出版文化是一种实践的文化,从手工业社会到现代工业社会,无论出版形式如何变迁,出版理念始终是出版文化的核心。《傅雷家书》的出版首先体现的是内容价值,即承载于家书文化之上的对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引领。

一、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傅雷家书》的价值观

《傅雷家书》主要展现的是1954年至1966年间,傅雷与长子傅聪的家书文化。家书,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来传达家长里短,但如果仅停留于琐碎,家书的可读性就无法体现。事实上,有价值的家书必然涵纳修身、齐家、治业、报国等传统文化的精髓,从而构成融世态、亲情、个性于一体的文化观。《傅雷家书》的可读性在于既有亲切的家长里短,又有傅氏家风传承的价值内核,即“先为人,次为艺术家”的家风底色。

1954年1月,傅雷长子傅聪应波兰政府邀请,参加第五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并留学波兰。从傅聪出国第一天起,傅雷就从道德、人格、学问、艺术等各方面在家书中循循善诱。他以哲人的视野剖析了中西方精神文化的特质,认为中国能够世世代代维系一个有条有理、太平文明的社会就在于道德教训。

如何为人?真诚是第一要义。傅雷对儿子人格教育的循循善诱体现在诸多细节中。如教育儿子要诚信,“凡事有交代”,要增强行动力,甚至对儿子人际交往的基本礼仪、书信中的错别字和书写的整洁程度都一一提醒。1955年,傅聪在第五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中获得第三名的好成绩,这既是对他天资和勤奋的肯定,也让他看到自身琴艺尚有提升的空间。求艺心切的傅聪欲找寻理由更换老师,以提升琴艺。父亲在回信中罗列了13个现实问题,告诉儿子做人做事要坦白,如果真想更换导师,就要坦诚地与导师沟通,要光明正大,实话实说,切不可绕弯子。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家庭教育的三个方面,第一个就是“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父母来说,家庭教育就是要把好的品德、习惯传递给孩子,给孩子以正确的引导,让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傅雷家书》贯穿始终的“为人”教育,体现了傅氏家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影响了傅聪的一生。

出国前,父母谆谆教导傅聪要勤学苦练,牢记报效祖国的使命。出国后,傅雷不厌其烦地告诫儿子,“做艺术家先要学做人。艺术家一定要比别人更真诚,更敏感,更虚心,更勇敢,更坚忍”。傅雷夫妇时时提醒傅聪要珍惜眼前难能可贵的学习机会,报答祖国的培育。“个人的荣辱得失事小,国家的荣辱得失事大!你既热爱祖国,这一点尤其不能忘了。”《傅雷家书》中“为人”教育的点滴更多展现的是细节。

1954年至1966年,鸿雁传书十三载,《傅雷家书》传递的是绵长的亲情至爱,传承的是“为艺先为人”的家风底色,这一坦荡赤诚的精神内核在傅聪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内化为他立身处世的行为准则。1979年,享誉世界的钢琴演奏家、音乐教育家傅聪在异国他乡漂泊20余年后,抛开一切回到祖国的怀抱,这种信赖祖国、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家国情怀,与傅雷的殷殷教导是分不开的。

二、中西融通,兼收并蓄——《傅雷家书》的审美观

楼适夷在《傅雷家书》代序中说,“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的确,傅雷特殊的学养背景,使他具有超越常人的广阔视野和艺术修养。作为杰出的翻译家,傅雷翻译了《约翰·克利斯朵夫》《贝多芬传》《托尔斯泰传》《欧也妮·葛朗台》《贝姨》等30余部文学巨著。傅雷青年时期留洋的经历使他具有学贯中西的能力,他在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等方面的深厚造诣,为《傅雷家书》增添了瑰丽的艺术色彩。

傅雷认为,一个成熟的音乐家必须具备广博的修养,为学最重要的是“通”,通才能不拘泥、不迂腐,通才能培养气节、胸襟和目光。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独到的见解,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热烈又恬静,深刻又朴素,温柔又高傲,微妙又率直”的“两面性”。

1963年11月3日,傅雷在家书中鞭辟入里地阐释了如何对待传统文化遗产的问题,鼓励儿子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中国智慧,并给傅聪邮寄了大量古典文学和美术方面的读物,如《世说新语》《古诗源选》《唐五代宋词选》《关汉卿剧作选》《黄宾虹笔墨山水册页》等,让身在异乡的傅聪获得灵魂的滋养。从李白、杜甫到巴尔扎克、莎士比亚,从古希腊雕塑到敦煌壁画,从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到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多夫》,中西文化成为父子间心灵沟通源源不断的话题。

“中西融通,兼收并蓄”是《傅雷家书》的审美观。傅雷教傅聪学琴,并不是两眼只盯在琴上,正所谓“功夫在诗外”。他教导儿子要多读书,读好书,并启迪儿子用中国的诗歌、书画和哲学思想来拓展视野和提升智慧。他告诫儿子,艺术家特别需要冥思默想,并向傅聪大力推荐《世说新语》,希望傅聪学习六朝时期的中国文化,感受汉魏人坦荡的赤子之心,引导儿子从中国哲学思想中探索艺术的真谛。

《傅雷家书》的审美观对傅聪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954年12月15日,傅聪在给父母的回信中强烈地表达了中国诗词给予他的艺术启迪:“诗词常在手边,我越读越爱它们,也越爱自己的祖国、自己的民族、中国的文明。那种境界,我无法在其他欧洲的艺术里面找到。”这足以解释,当时仅21岁的傅聪何以通过钢琴演奏打动世界人民的心灵。傅聪之所以成为享誉世界的钢琴大师和音乐教育家,与父亲对他中西融通的审美引领密切相关,无形中拓宽了他艺术的维度,让他在艺术探索的道路上不断追求新的境界。

三、文化传播,出版完善——《傅雷家书》的文化观

《傅雷家书》展现的是父子之间绵长的亲情和傅聪成长的家教背景。13年间,家书成为傅雷夫妇关爱傅聪生活点滴、引领儿子成长的纽带,也成为傅雷夫妇人生岁月最后的真实写照。事实上,《傅雷家书》已经突破了一般家信个人话语的狭小空间,傅氏家族深厚的家学渊源,加上特殊的时代背景,使本书具有相当的文化研究价值。

《傅雷家书》以时间为序,真实地展现了两个历史记忆:一个是1954年至1966年中国的大环境,另一个是傅雷家庭的小环境。此间,傅氏独特的家风浸染,使傅聪从一个懵懂少年成长为一位世界级的钢琴演奏家和音乐教育家;而傅雷夫妇在人生的最后岁月,也以赤子之心给世人留下独特的家风文化。

《傅雷家书》1981年出版以来持续畅销,体现了出版业在价值引领和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1981年至1988年间,三联书店出版的《傅雷家书》先后再版了5次。2016年,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傅雷家书》沿袭了初版内容厚重的选编风格,并收入傅聪与父母的22封独有英法文信版权,侧重传达傅聪对父母之爱的内在感受,同时收录了傅雷家人的珍贵照片,使家书具有了互动性。

再版图书的关键在于底本的优劣和编辑水平,特别是经典图书的再版,更需慎重选择底本。译林版《傅雷家书》是在江苏文藝版《傅雷家书全编》的基础之上,依写信日期编排而成。傅雷次子傅敏作为主要的家庭成员,最为了解家信的真谛和内涵,由他精选的译林版《傅雷家书》少了家长里短和日常生活的唠叨,更具可读性。同时,为便于读者理解,译林版《傅雷家书》在原文的基础上增加了部分注释。

此外,经典的装帧设计也为译林版《傅雷家书》锦上添花。从封面来看,竖排的文字与20世纪家书的写作风格极为贴近,背景选材于傅雷家书手稿,左下角的邮戳是1954年1月18日第一封傅雷家书的邮寄日期。所有这些细节均显示了出版社精益求精的文化追求,力图以更丰满的阅读体验回归家书本色,焕发经典光彩。

出版的本质是传播文化,出版活动必须兼具文化传播、价值引导和观念引领等功能。全民阅读时代,阅读文化建设涉及阅读的意义、阅读的方式和阅读的选择等,其核心问题是阅读的价值,这也是出版价值的核心所在。《傅雷家书》不仅展现了傅雷夫妇独特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学术视野,也展现了傅氏家族独特的家教风格。从三联书店版《傅雷家书》到译林版《傅雷家书》,体现了当代出版业精益求精的文化追求。面对全民阅读需求,出版业应致力提高阅读的吸引力和感召力,真正将那些开卷有益和开卷有趣的作品挖掘出来,促进全民阅读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傅敏. 傅雷家书[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2]傅敏. 傅雷家书[M]. 南京:译林出版社,2016.

[3]姚丹. 从《傅雷家书》看中国传统文化对“钢琴诗人”傅聪的影响[D].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4]陈莹,龙冬. 重新认知出版文化的概念、特征及其价值[J]. 中国编辑,2017(11):26-29.

[5]刘金祥. 传承中华文明须涵育家书文化[N]. 学习时报,2017-03-29.

猜你喜欢
傅雷家书傅聪傅雷
孩子气,赤子心
杨绛眼中的傅雷:严肃不乏幽默
钢琴天才傅聪:黑白键上有我的“终身”情人
傅雷 刘海粟 友情与绝情
新版《傅雷家书》中的人文情怀
博学慎思 明辨笃行——从《傅雷家书》看傅雷音乐教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