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石华 陈卓
【摘要】出版项目制作为一种以事本主义为中心的高效出版方式,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出版单位中。以实施的时间跨度为依据,出版项目制可以分为短期出版项目制、中期出版项目制以及长期出版项目制。各种出版项目制之间的界线并非一成不变,可以相互转变。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目标下,出版单位可以通过实施出版项目制,从宏观的内容导向把关、中观的内容质量鉴别、微观的编校印装优化来保障图书质量。
【关 键 词】出版项目制;出版质量;资源配置
【作者单位】杨石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陈卓,中共重庆市委党校。
【中图分类号】G21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9.15.005
2019年3月,中宣部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及中央有关精神制定并印发了《图书出版单位社会效益评价考核试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将考核标准划分为出版质量、文化与社会影响、产品结构和专业特色、内部制度和队伍建设等方面,其中,出版质量这一指标为50分,是评价考核中最关键的指标。由此可见,出版单位在进行社会效益评价考核时,首要任务是保障图书质量。图书出版单位在进行图书质量保障时,以事本主义为中心的出版项目制是一种有效的实践方式。为了方便图书出版单位更好地实践出版项目制,文章对出版项目制的应用状况、模式及保障图书质量的实践方式展开分析。
一、出版项目制及其在出版单位中的应用状况
项目是指一种以事本主义为中心的动员或组织方式,在特定时间和特定资源的限定条件下,利用特定的组织形式来完成一种具有明确预期目标的一次性任务[1]。项目制因其高效的动员、组织以及目标达成能力而被整个社会领域所广泛接受应用。在出版领域,关于项目制的应用即出版项目制,被界定为是为了完成出版项目而对出版单位的各种资源进行优化组合的一种组织形式和目标责任制度[2]。因此,出版单位在编辑出版流程中可将选题以项目制的形式进行出版运作。这种运作方式需要确定出版项目制负责人,其要对选题策划、组稿、编辑加工、后期营销与推广、回访等系列工作进行全程监督与掌控;同时,其还需要对出版单位的资源进行动员,并积极配合出版项目的实施,从而确保出版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
我国出版项目制的应用雏形可以追溯到《中国大百科全书》等巨型文化工程的编纂与出版实践。20世纪90年代被视为出版项目制在出版业中得到扩展应用的时间节点,在这一时期,国内几家大型的知名出版社纷纷进行出版项目制运作。如当时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开始尝试针对一些特殊的选题实行出版项目制,其中的“考研辅导书”就是一个典型案例。新世纪以来,关于出版项目制的讨论一直持续。随着社会分工的专业化,出版业和其他行业一样越来越紧密地嵌入到高度协作的社会运行体系之中。因此,出版项目制思维早已扎根于出版行业之中。无论是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等出版巨头,还是一些区域性的中小型出版单位,都在有意识地利用出版项目制进行优化出版效率和保障图书质量。虽然具体呈现形式在各个出版单位之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但出版项目制思维在出版管理实践过程中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
二、出版项目制的运作模式
对于出版项目制的模式划分,在出版业务的横向维度上,有研究依据合作幅度和深度的不同程度,将出版项目制划分为“选题”项目制、“选题+发行”项目制、“选题+营销+发行”项目制三种模式[3]。然而,在出版项目制运行的纵向时间维度上,已有的研究则缺乏相应的模式划分。因此,根据运行时间的跨度,目前出版单位在出版项目制的实际操作中主要将其划分为短期出版项目制、中期出版项目制以及长期出版项目制这三种模式。
1.短期出版项目制
短期出版项目制的主要特点在于周期短,充分体现了事本主义的项目特色。其通常以当下的热点选题为主,进行精心策划,时效性与突发性特征尤为明显。
时效性主要体现在紧跟时事热点。例如,在新媒体时代,国家领导人的治国理政理念关乎一个国家的未来发展方向,出版单位可依据这一时政热点以短期出版项目制的方式进行选题策划,从而优先占据国内与国外的图书市场份额并进行主题宣传。在时政类图书的短期出版项目制运作方面,外文出版社有着丰富的经验。该社通过收录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11月15日至2014年6月13日这段时间的答问、讲话、贺信、批示等18个专题79篇文章形成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深受国内读者的喜爱,也为各国读者开启了一扇观察和感知中国的窗户。为了能够让更多的海外读者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理念,外文出版社在短期内运用自身的优势出版资源,出版该书的德、英、俄、日、法、西班牙、葡萄牙、阿拉伯文等版本,并以精装版和平装版的不同形式对外传播。作为2014年中国好书榜的获奖图书,该书的出版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方面均获得了不错的成绩。
突发性则主要体现在对各种突发性的重大社会事件的介绍、评论以及理论分析。四川文艺出版社在围绕这一特征进行短期出版项目制运作方面,有着较为成功的经验。例如,该社围绕汶川大地震策划出版的《从悲壮走向豪迈·汶川特大地震书系》。
2.中期出版項目制
中期出版项目制没有短期出版项目制的时效性限制,但持续发展潜质也没有长期出版项目制大。因此,此类出版项目制大多是作为巨型文化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出现。其典型的出版事例当属《中华大典》各个分典的编纂出版。《中华大典》由于学科专业性较强(涉及古代具体的专业学科知识)、所需资料范围广(包含文学典、医药卫生典、历史地理典、语言文字典等24个典,每个分典下又细分),出版时间相对较长,但又需要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完成出版。因此,每个分典就需要以出版项目制的方式进行出版操作,这样才能确保按时按质完成编纂与出版工作。
当获得《中华大典》分典的出版机会时,出版单位亟须与编辑委员会及时沟通,同时也需要积极申报出版项目基金的支持。在其出版项目制的实施操作过程中,出版单位需要尤为重视“任务统筹”的项目操作功能。因为出版单位只有充分地统筹专家学者和资助基金等各个环节,才能高效地实现出版资源的优化配置。以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承接编纂和出版的《中华大典·法律典》为例,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以出版项目制为核心思想,统筹出版社内的优势资源(包括重组编纂团队和学术编辑),把申请出版基金和自投资金相结合,明确管理制度与出版计划,最终形成“制度化、规范化、专业化、精细化、常态化”的出版项目制模式[4]。这一模式的确立让支持基金、出版社内人力资源和其他资源有效地结合起来,实现了出版任务的高效统筹。该模式确保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能够在预期时间内高质量完成出版任务。
3.长期出版项目制
长期出版项目制是出版单位中重要的出版源。长期出版项目制以前瞻性的选题策划布局,对所策划的选题进行深耕细作,从而形成出版单位的精品出版项目。项目实施时间跨度长是其主要标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出版实践和重庆大学出版社的“万卷方法”丛书都是这一出版项目制运作的主要代表。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是为了重大文化项目《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出版而创建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涵盖66个学科共74卷本,其编纂与出版从1978年开始到1993年收官,历时15年。在出版完第一版本后,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并未就此结束,而是紧锣密鼓地开始了第二版的修订与出版,这一工作截至2009年完成,持续了14年。目前,该出版社正在进行第三版(通过建立数字化平台,发布和出版网络版、纸质版)的编纂与出版工作[5]。在历经了《中国百科全书》两个版本的出版后,這种高强度、时间跨度长、出版量大的长期出版项目制运作已成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主要的出版模式。因此,在第三版的出版实践中,虽然面临着新的出版技术与出版形式,但这种长期出版项目制的运作模式仍是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制胜法宝。
重庆大学出版社所出版的“万卷方法”丛书是一套系统介绍学术研究方法的大型学习工具书。策划之初,出版项目制的负责人就有意识地对各类研究方法进行深耕细作,为国内科研工作者及初学者提供较为全面的方法指导。因此,“万卷方法”丛书出版十余年来,出版的研究方法图书已有上百种,至今图书产品的种类和数量仍在继续扩容。通过对研究方法类图书的长期出版项目制实践,重庆大学出版社在国内的学术出版领域中收获了不小的学术声誉。同时,其因规模化出版也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这更加促进该出版项目成为重庆大学出版社坚持长期发展的出版方向。
4.出版项目制模式间的转变
出版项目制的短期、中期以及长期这三种模式并非是泾渭分明且不可转变的。出版单位在进行出版项目制运作过程中,短期或中期的出版项目制极有可能转变为长期出版项目制,从而发展为整个出版单位的新支柱业务领域。同时,也存在从长期出版项目制转变为中期或短期出版项目制的可能。出版项目制模式间的这种可转变性,与出版单位自身项目执行力、外在社会因素(政策倾斜、经济发展趋势以及文化思潮的转变等)、项目整体规划与具体出版行为的分离等因素相关。
如《中华大典》作为国家重点规划的巨型文化出版项目,无论是整体的出版规模,还是出版时间,都是以长期出版项目制进行运作的。但将各个分典分发到具体出版单位分别出版时,其出版行为又是典型的中期出版项目制。出版单位在出版管理实践中,除了坚守社会效益优先的底线,充分发挥其积极影响,还应注重区分其所实施的出版项目制模式,根据不同的出版项目制模式,组织相应的最佳配套出版管理方式,进而实现出版资源的优化配置。此外,出版项目制负责人在实施短、中期出版项目制时,应积极探索有无转变为长期出版项目制的可能性,从而努力将之转变为出版单位重点业务增长的方式。在运营长期出版项目制时,出版项目制负责人也要提防其转变为中、短期出版项目制的可能性,避免该转变影响出版单位的原有规划和长远发展。
三、出版项目制保障图书质量的实践方式
《办法》中关于出版质量考核(50分)的二级指标主要包括内容质量(42分)和编校印装质量(8分)两个部分,但从内容质量这一指标的考核内容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其又可以分为宏观导向维度和中观内容质量维度两个部分。为此,图书质量的具体考核主要涉及宏观的导向、中观的内容、微观的编校印装三个方面。出版项目制对这三个方面有着较高的要求。
1.对内容导向的把关
图书出版作为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出版实践中,一直重点关注政治方向、出版导向以及价值取向。在出版项目制的实践过程中,政治方向是选题论证时首要考虑的内容。因为在选题方面,尤其是短期项目制的选题,因拥有时效性和涉及重大选题方向,为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出版单位会坚持政治原则,开发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并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的选题。为此,在出版项目制运作之初的选题论证会上,项目负责人主要考察的是图书选题与当下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契合度、书稿内容是否存在政治观点错误等宏观性内容。同时,出版项目组成员还需要在出版导向维度上,对图书选题和书稿内容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服务于舆论宣传等方面进行评估和把关。此外,对价值取向的把关是中长期出版项目制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乎出版项目在内容方面的一致性。因为在中长期出版项目中,只有当各卷的书稿内容均在同一价值取向下,才能保障其整体内容思想的稳定性和逻辑的连贯性。以江苏人民出版社的“海外中国研究丛书”出版为例,在该套丛书的出版项目制运作中,项目负责人主要是以海外汉学家的“他者”视角反观中国的价值取向来进行选择与把关,标准是坚持价值取向客观中立,而非带有某种偏见或预设。
2.对内容质量的鉴别
在图书出版实践过程中,对书稿内容质量的鉴别能力会受限于编辑个体的知识结构、偏好等因素,故而容易导致出版单位出版的图书在内容质量方面存在不稳定性。出版项目制是一种团队协作的出版实践方式,它的决策科学性以及对内容质量的鉴别能力将在项目组成员间的协商中得以提升。出版单位在实施项目制时,会针对具体的图书选题来组建相应的专业编辑团队。值得注意的是,出版项目制的成员不仅是出版单位的编辑,在涉及学术出版等专业领域时,还会邀请学术专家作为特约编辑或者学术顾问来充实项目团队的整体实力。这种特约编辑或学术顾问的方式在教材出版或学术出版的中长期项目制实践中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在教材出版领域,读者对象是正在汲取知识的学生群体,他们对图书内容没有形成自我判断的能力,图书内容对他们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因此,除了作者和专业编辑对书稿内容进行把关,还需要相应的专家学者对内容质量进行整体鉴别,并对其中有疑义的细节性知识内容加以敲定。这种方式保障了当个体编辑无法评判图书内容质量或者对其中细节专业知识有异议时,项目成员可以进行协商探讨。所以,这种团队协作的出版方式可以高效地在组稿过程中将一些粗制滥造的书稿进行剔除,鉴别出符合项目要求的高质量书稿,从而避免因图书质量问题导致的各种不良后果。
3.对编校印装的优化
出版项目制在微观层面保障图书出版质量的实践方式是标准化作业。标准化是出版项目制实施的参照依据,为此,在出版项目制正式实施前,出版项目组的核心工作就是制定项目标准,其内容包括对编辑加工、校对、印刷、装帧具体操作标准的统一。
在编校方面,书稿内容会因为作者/译者前后写作时间的间隔或观念转变或多个作者/译者间的认知差异存在出入。在出版项目制运作过程中,责任编辑和校对在进行编校时,可按照事前制定好的编校标准进行前后统一化加工处理,从而避免出版内容细节上的前后不一致。以重庆大学出版社图书分社的“鹿鸣心理”图书为例。“鹿鸣心理”品牌曾引进一套由英国SAGE出版社出版的“创造性疗法在实践中的应用”的“创造性疗法”系列丛书。在实施出版项目制时,编校方面的标准化实践包括:首先,将该系列丛书的书名统一为“疗法系列”,如《戏剧疗法》《美术疗法》《舞动疗法》《音樂疗法》《心理剧疗法》等,这主要用以区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已经出版的“艺术治疗”丛书。其次,在该丛书中首次出现的人名需要保持中英文名的对照,并在整个出版单位的所有学术引进图书中都保持一致的夹注格式。最后,确保术语和专有名称翻译的统一,包括丛书间互引的人名与术语翻译的统一。
在装帧设计方面,策划编辑和责任编辑需要对其设计方案进行审核与选择,并制定相应的标准。在丛书或套书的出版项目中,这种标准化的装帧设计不仅能够保障系列图书的统一性,还能够通过视觉重复的叠加效应起到视觉识别和认同建构的心理作用。在印刷的标准化方面,出版单位需要与承印的印刷机构协调沟通好版式、用纸方面的标准,从而确保图书在印制方面达到相应的质量标准。
四、结语
出版项目制这一以事本主义为中心的高效出版方式,被认为是出版单位转型发展的一条可行之路,也是出版单位用以提高社会效益的有效手段。出版单位的文化属性和社会属性决定其在发展过程中要坚持不可触碰的底线与必须坚持的原则。因此,出版项目制的实践,可以推动出版单位在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原则的前提下策划出版优质图书,使其实现应承担的社会效益,进而实现图书出版单位综合效益不断提高的目标。
在出版项目制实施之初的选题论证过程中,图书出版单位可以通过对宏观层面内容导向的把关和筛选,确保出版选题具有研究价值和出版意义;在组稿过程中,出版单位可以通过对中观层面内容质量的鉴别和确认,剔除粗制滥造、内容空洞的出版物,使得出版内容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即保障所出版图书具有较高的内容质量;在编辑出版中后期流程中,出版单位可以通过优化微观层面的编校流程、印刷装帧等来减少图书的编校差错与印装瑕疵,进而保障图书的编校印装质量。因此,出版单位在应对社会效益评价考核时,可以根据本单位的性质、出版内容特色及人力资源等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类型的出版项目制形式来对导向、内容、编校印装质量进行有针对性的改善和提高。
|参考文献|
[1]渠敬东.项目制:一种新的国家治理体制[J].中国社会科学,2012(5):113-130.
[2]刘坚.出版项目制——中小出版社持续发展的新思路[J].科技与出版,2007(9):15-17.
[3]姜华.出版项目制:出版社持续发展的动力[J].出版科学,2005(5):48-49.
[4]周安平,王欢,谭小军,等.学术力求严谨 打造国家精品——《中华大典·法律典》编纂出版探究[J].出版发行研究,2016(5):60-62.
[5]吴钢,赵一鸣,王瑜.传承文化 泽惠世人——《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图书馆学、情报学编纂工作开启![J].图书情报知识,2014(6):12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