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占峰
摘 要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但是在如今的小学语文课堂上,学生的语文素养却得不得实质性的培养。文中主要就小學语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实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语文素养;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09-0060-01
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落实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训练才是有效的办法,只有让学生在语言体验中学会语文才是唯一出路。借助我校开展语文主题阅读教学活动,结合本人多年教学实践,谈谈几点个人的做法。
一、读
“语文教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看书的,而不是给学生讲书的。”
“读”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客观要求和最重要的途径。引导学生多读书,指导学生读好书,是任何时髦的教法都无法取代的。
要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最常用、最实用的是示范法。可以由教师范读,也可以用朗读光盘范读,还可以让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使学生即在文本之中,又有身临其境之感,与作者、与书中人物产生共鸣。曾听过一节公开课《吴用智取生辰纲》,当光盘声情并茂地朗读时,学生们都为之动容,热血沸腾。
表情朗读、重点句朗读,对话朗读、多遍阅读都是培养语文素养最有效的途径。朗读是将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将无形的诉说转化为有形的画面,通过朗读学生融入文本,闻其声,悟其理,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说
“有意而言,意尽而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
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说话训练,改变重文轻语的教学惯例,激发学生的表达的欲望,让学生说出来!何愁学生不会说,说不好呢!
唤醒、呵护学生表达的欲望,积极创造说话的情景。例如让小年级学生介绍自己的父母的样子,中年级的学生说一说问的班级,高年级学生交流自己的理想,在说话活动中应保护学生的说话权利,让学生愿意表达,无障碍表达。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阅读课文、阅读课外读物,不附加语法要求,就是阅读,书读百遍,自然有所思,自然会形成“图式”,自然“其义自见”。
教师要给学生提出有异议的、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或话题引入说话课堂,如让学生议论“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小学生可以把手机带到学校吗”、“我的作业妈妈写”等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交流,从而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来练习说话,达到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表达自己的想法,说话能力得到训练。
三、写
“作文,就是用文字把心切开给世人看。”
我们应当确立“说真话就是作文、写事实就是作文、写真情就是作文”的作文教学理念。引导和鼓励学生写出真情实感,应鼓励学生“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写”。写出原汁原味的社会生活,人物形象。
教师要积极创设学生习作情景,习作场景要符合学生的生活经历,让学生有事物可写,同时也要激发学生的习作灵感,并给学生充分的习作时间,让学生写下当时的感受,情景交融文章一定是好文章。
教师要注重积累学生习作素材,积累对引导学生学习,写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完《迷人的天山牧场》这课后,学生抄写并熟记文中描写天山牧场天晴、下雨、黄昏及傍晚的迷人景色的语句和片段,为学生以后写景做语言材料积累。学生掌握了一些好词佳句,在写作文时就能够有词可用,有话可写。
教师要加强培育学生习作技能,坚持写日记是学生练笔最好方式,也是最好途径。引导学生有意观察,及时记录。扩句写、片段写、提纲写等形式也是常用的方法,练习学生写作技能的好形式,要坚持下去。还要多做读书笔记,读到好文章,将一些对自己认为有用的材料摘录下来,有了材料,有了技能,学生作文能力与质量就会提升。
四、听
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倾听是一种有意识的、主动的听,是一种能力、一种素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应该不失时机地告诉孩子听的要求。当听同学发言时,要耐心、静心、用心,听清楚同学发言的内容,对同学的观点进行归纳,想想看他说的有没有道理,既听对方的口头信息,也注意对方所表达的情感。不要随便否定同学的想法。教师对学生听的姿势给予明确要求。善听者才是善思者,要学会保持良好的倾听思考,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比,进行真善美的情感扬弃。
指导学生听老师读、听同学读、听自己读,还要听与写结合、听后复述结合、听与记忆结合,听与评价结合,听与体验结合,提高倾听的质量。学生逐步养成倾听的良好习惯,拥有“倾听”的能力,才能“会听”!
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听说读写训练要齐抓并进,不可偏颇。同时教师要积极评价学生在训练中形成的好习惯、闪光点,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在点点滴滴,反反复复的日常教学中培育、夯实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陈开养.小学语文学科素养的生活化落实——以“文化传承与理解”为例[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8(12):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