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娴
【摘要】现今,人们越来越重视内部控制的运用,在这一趋势下,内部控制审计工作也相应得到了重视,不仅可以帮助改善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的效率低下,同时也能够提高企业的管控能力。在世界范围内的案例中我们发现,很多企业都因为内部控制不够科学完善而导致了一系列严重的损失。所以加强内部控制管理,尤其是重视内部控制审计的推进工作都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运用实地调查资料,分析内部控制和内部控制审计的理论、方向和联系,力图从审计的角度找出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企业在发展中进一步完善优化内部控制和内部控制审计的建设。
【关键词】审计;内部控制;内部控制审计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世界范围内的企业都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同时也拥有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在这一过程中,很多企业因为无法承受而遭受了巨大的损失甚至破产。我们研究可以发现,这些企业大部分都存在内部控制的问题,比如美国安然等,这些会计徇私作假的案件让投资人对市场失去了信任。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很多国家都开始努力改善内部控制审计的现状,希望能够让经济市场重归健康。
一、本文理论研究基础
(一)理论依据
我国进行内部控制审计研究是从1996年开始的,财政部发布了《独立审计具体准则》,其中第一次提及内部控制审计。我国开始内部控制审计的学习比发达国家晚一些,学习结果也不够完整。在规章法律上也缺少科学有效的制度,现有的规范是:
1.《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帮助企业内部控制的提高和优化,强化企业运营管控、减少风险的实力,帮助企业一直发展,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进步,尽可能维护人民权益,依照国家有关法律规定,有关部门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鉴证指引(征求意见稿)》等。它们规定企业要让第三方审计工作者来审计内部控制系统,并让注册会计师根据不同的情况给予相应的一间。这就表示内部控制审计会渐渐变成我国企业重要的一部分。2.《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这是一套对基本规范当中的重点进行更细致的说明和解释的指南,帮助企业在实施过程中更简单易懂,减少错误的可能性。3.《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实施意见》在规范和指引的铺垫下,更细节性地提出内部控制审计的重点,有效提高了内部控制审计的质量。
(二)前期相关理论研究成果
虽然我国在内部控制审计研究的起步较晚,但也有了不少研究成果。程国栋表示,会计师事务所审查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计划等称为内部控制审计。同时他还从不同角度剖析我国企业实施内部控制审计所面临的不足,根据这些不足给出了参考意见,他认为解决的重点在于强化管理层对于内部控制的重视度,之后才是管控内部控制审计制度。田丽婕认为,内部控制审计的五大重要因素是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衡量、管控操作、信息交换、监测环境。她还研究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情况,并表示应该设立独立的内部控制审计部门来使得业务更专业、独立。曹晓瑞认为,我国的内部控制审计研究尚不成熟,面临着不少的挑战和困难,一定要积极鼓励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制度的制定,盡可能合理内部控制审计的流程,并确实落实,不断优化和革新内部控制审计的制度。左锐则提出内部控制审计现阶段刚刚起步,审计的对象不同、标准不明确、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齐等因素都会对审计的质量有影响。他认为内部控制审计应该被重视,同时要出台评价系统,让不一样的审计队伍完成审计来确保独立。除此之外,很多研究人员都根据世界范围内的内部控制审计状况,发表了对我国内部控制审计的意见和建议。我国在这方面的起步不早,所以一定要加强学习和探索,努力提高内部控制审计的水平。
二、内部控制审计考虑的因素分析
内部控制审计受到成本和时间等条件的约束,因此内控系统各个环节不可能完全进行审计,那么在内部控制审计过程中就需要有所侧重,了解审计应当重视的重要因素和活动。第一步是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进行全方位的评估和测试;第二步是对参与内部控制实施的管理者进行能力测试。目的是确保企业内部是否已经有完善的监督体系,倘若没有就需要培养管理者的监督意识,从而确保了内部控制制度能够顺利的实施。第三步是要分析新的内部控制体系会带来怎样的结果,并提出修正方案。目的是为了确保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性,否则就毫无意义。
三、内部控制与内部控制审计的联系
第一,尽管内部控制和内部控制审计的作用都是监督,但其实施行方并不一样。内部控制审计由企业外第三方进行,是来自外部的监督。为了保障股东的权益,企业会要求第三方来进行审计,不但要对企业的日常运营活动进行审查,还要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计划、实施、成果都进行审计。与此不同,内部控制则是企业的内部监督活动,由企业自己进行。需要管理层有足够的自觉和公平公正性,要对企业各项工作进行详细的规定规范,要保证岗位设置合理,权责合理分离,让岗位间有相互制约的作用。第二,内部控制审计是内部控制的一部分,是一个特殊的部分。内部控制体系包括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而内部控制审计就属于事后监督的部分。这一部分对于企业的发展和目标的实现都起着很关键的作用。而内部控制审计的监督功效,能够帮助完善内部控制,减少漏洞和不足,提高内部控制的质量和效率,从而帮助企业的发展。内部控制和内部控制审计关联极大,虽然有所差别,但相互之间的影响很大。内部控制是内部控制审计的前提,内部控制审计确保内部控制的监督更为有效合理。
四、实地调查发现的问题
通过走访一些企业,发现企业的内部控制与内部控制审计存在一下一些共性的问题:
(一)法律制度层面
1.法律法规不完善。我国对内部控制审计只停留在意见和指引的初级阶段,是法律体系的最初层面。与美国的sOx法案相比,我国的内部控制审计还有很多的不足和漏洞需要解决。我国审计署当前仅出台了《审计署关于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规范》,没有足够的法律依据,因此审计人员常常会做出错误的判断,从而导致内部控制审计的结果不尽人意。2内部控制审计制度还没有可参考的标准。内部控制审计需要拥有一套完备且科学的准则去规范制度的实施。这就需要有长期的实践经验,来确保审计过程中的分工与组织问题科学合理,为后续工作流程提高保证,与此同时也对从业人员进行了约束。我国现阶段出台了《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实施意见》等,使内部审计工作有章可循,但是对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准则还没有颁布,还没有系统的规章制度去遵循,审计的范围和审计的程序都没有依据。
(二)被审计单位层面
1.被审计单位不能配合。首先,我国内部控制起步较晚,企业管理者的审计意识不够强,不能正确认识内部控制审计为企业带来的效益,这就导致企业不愿意在公司内建立委托代理制度,而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又出于上级限制、自身疏忽等原因而流于表面,造成内部控制审计在企业内无法有效实施。即使企业委托了外部审计单位进行内部控制审计,但是由于审计工作往往涉及企业内的多个部门,而部分部门的工作人员有可能出现专业财务知识不足的情况,这就造成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工作的过程中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沟通可能会变得不太顺利,影响到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另外,公司内的财务人员虽然懂得财务相关的专业知识,但是可能因为一些原因而故意隐瞒信息,导致注册会计师在获取审计证据的过程中备受阻碍。2成本限制。審计内部控制的程序越多,那么费用则越高。因此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审计时,往往向会计师事务所缴纳高额的费用,来确保审计的结果。内部控制审计能够降低企业所遇风险的概率,保证内部控制制度有效的进行,使企业的财务报告合规合法,但是却使企业的成本增加。在进行内部控制审计时,很少能发现企业的重大漏洞和缺陷,对企业的大部分的内控审计意见都没有进行修改,因此产生的效益是很低的。因此平衡效益与利益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是我国当前内控审计发展过程的一个挑战。3.审计人员知识不够完备。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在进行人才引进时,主要将重心放在会计专业的人才上,使得我国审计从业人员的知识储备量不足,只停留在会计相关专业上,面对现在复杂多变审计环境,光是拥有会计专业知识的审计人员已经不能完全应付现在的审计环境。
五、基于企业层面的建议
(一)成立专门的内部控制审计部门
成立一个独立、专业的内部控制审计部门,要保证审计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和审计活动都可以达到安全稳定、高质高效的状态。虽然这样的独立部门可能会比选择会计师事务所的开支更高,但却能够确保企业可以挑选专业的内部控制审计机构来进行更高效、专业的评估,能够满足对内部控制审计有较高要求的企业的需求。
(二)避免审计内容重复
大部分不认可内部控制审计的企业都是考虑到审计的开支和企业的盈利能否达到一个合理的比例,所以控制审计开支在合理范围内是很重要,会计师在工作中要注意减少不必要的开支。第一,在合理范围内使用整合审计,尽可能减少财务报表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的重复工作,提高审计的质量和效率,减少开支;第二,注册会计师进行内部控制审计时应该参考企业内部审计的资料和数据,如果资料和数据真实可靠,就可以挑选运用,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工作,减少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