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农业高质量发展框架及对策研究

2019-09-20 13:19武甲斐
生产力研究 2019年7期
关键词:太原市高质量农业

武甲斐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山西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山西 太原 030032)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已经到了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加强山西省农业高质量发展是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资源型经济转型的重要举措。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这一重要论断,不仅明确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而且指明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路径和主要任务。当前关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文献数量较少,理论框架的搭建尚不成熟,需要将经济原理与区域农业产业相结合,具体化,这也是本文以太原市农业产业为例进行农业高质量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的出发点。

一、文献回顾

国外关于质量经济的研究始于1951年Juran的质量成本模型,从发展轨迹看,大致经历了质量成本研究、投入-产出质量性分析和质量知识经济三个发展阶段,其中,质量成本研究以质量总成本最低为根本目标,侧重于寻求生产过程中寻求符合性成本和非符合性成本的协调;投入-产出质量性分析主要是以项目为对象进行质量经济性评价,更侧重于从中观层面对企业和产业进行经济性分析和指导;质量知识经济阶段认为知识积累的内容和迭代层级决定了产品质量的高低,只有通过不断的知识结构优化和产品产出迭代,才能为企业、产业乃至全社会寻求利益最大化提供决策依据。

孙冶方和于光远在20世纪50年代开启了我国质量经济的研究,农业一直是质量经济研究的重要领域,当前,我国农业质量经济研究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第一,粮食安全问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既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红线”也是“底线”,胡冰川(2015)认为,虽然我国的粮食产量出现了稳步增长的良好发展态势,但是粮食生产内部的成本与收益、生态与环境、总量和质量、重心与结构等方面都产生了严重的问题,而此时从农业发展的大环境看,粮食需求的增长速度有所减弱,全球粮食贸易的供给总体大于需求,这些因素直接减轻了我国的粮食安全压力,产生了粮食由数量增长向品质增长,体量优势向结构优势、粗放生产向集约生产的关键窗口期。因而,当前农业政策的调整应通过提高农业科技实际效率、建设高标准农田等方式提高粮食产能,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足够的变革空间和要素支持。第二,消费升级问题。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快速增长和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居民对食品的需求突破了量的满足,出现了多样化、品质化、异域化、文化性等新兴的产品需求,对推动农业改革和农产品生,产生了强大的推动力,从消费数量上看,居民对粮食总量的需求特别是谷物呈缓慢下降的趋势,对蔬菜水果、肉蛋奶、水产品等品类的需求在快速上升;从消费结构上看,农产品品牌化的趋势在加强,由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品牌聚合效应为基准对产品的上下游资源进行了强力的整合,由食品的规律性基本消费向跳跃性、拓展性高端消费演变,对绿色食品、健康食品、养生食品的需求数量在不断增大;从消费形式上看,不在固定在单一的家庭餐桌消费上,而是出现在居民消费链条的各个环节中,如电子商务食品消费、旅游食品消费、休闲食品消费等等(宋洪远,2016)。第三,农户分化加速的问题。当前我国农村最为突出的现象特征就是农户分化的现象加速,出现了农户向非农户转变,农户向兼业农户转变,农户向种养大户转变,农户向新型经营主体聚合等多种分化现象,随着农户分化趋势和现象的多样性,也就产生了农户决策方向、行为逻辑和经营偏好的分化,对农地的流转、农村适度规模经营、生产技术选择、生产项目决策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危朝安(2010)认为种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和农业加工企业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具备良好的规模优势,容易获得农业技术的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更能使政府对农业产业的支持和管理做到有的放矢,因而解决农户分化问题就是要不断提升农民的组织化意识和组织化程度。第四,资源利用效率的问题。根据诱导技术理论的核心理念,区域农业所处的地域具有特征性的要素禀赋,而这些要素禀赋决定了农业技术变革和发展的方向,传统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对农业生产要素的粗放利用,对环境外部性的肆意扩张,导致了农业资源约束对农业生产的日益趋紧,这是区域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动因和时代背景。石爱虎(2012)认为,传统农业难以持续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源利用效率的低下严重损伤了农业的健康产能,造成了土地肥力下降、水资源浪费、农业面临污染等问题,直接导致了生产成本的上升和经营效益的下降,既影响了居民对农业生产的信任度,也影响了农产品的整体形象和产业发展,亟待建立和完善有效的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体系,减少农业生产的负外部性。第五,科技创新的实效问题。农业所处自然经济环境的变化影响了农业生产经营的决策,就区域而言涉及农业资源配置、生产技术进步、经营制度创新等方面,姜长云(2015)认为,从农业科技创新的数量和发展态势来看,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农业创新覆盖层面过于单一,不能形成理念、技术、组织、产业的有效协同,缺乏全面性;二是农业价值链的延伸质量不够,导致了产业升级的速度滞后于生产要素成本上涨的速度。

二、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概念及研究框架

农业是质量经济研究的重要领域,涉及质量经济学研究的五个方面,2018年伴随着农业农村部“农业质量年”理念的提出,农业高质量发展被重点关注,但当前农业高质量发展研究的理论体系尚未建立,涉及效益分析、指标体系构建、政策效应研究的相关文献数量较少,仍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作为基本分析框架。

广义地讲,农业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复合体系,包含:农业供给体系质量性、农业产业发展质量性和农业结构布局质量性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根本评价标准主要是围绕农产品质量,特别是与居民交接的终端农产品质量,不仅要求农产品在安全、健康方面符合优质的标准,而且要求农产品要具有高附加值和文化内涵,能够与不断升级的市场需求精准衔接;从全产业链角度看,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产品的产出结构要与区域资源要素禀赋相匹配,形成低质量成本下的生产要素最优组合,这也意味着标准化生产、高质量监管和绿色生态化贯穿于整个农业运作过程。

从上述意义出发,农业高质量发展可以精确地概括为农业生产端的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共享创新下形成的农业产业结构、农产品产量、农产品质量的高度优化。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研究框架就包括农业资源利用体系和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两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农业资源利用体系是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得以存在发展的物质基础,结构优化的农业资源利用体系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表征。农业资源状况的优劣程度直接作用于农业生产,拥有优质的农业资源,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当前以水资源、耕地资源、气候资源为主要内容的农业资源利用体系,存在资源利用率低、资源数量减少、资源质量降低和资源外部性增强等显著问题。优化农业资源利用体系应坚持综合利用、优化配置、生态平衡的原则,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创新现代种业的生产和推广,从而为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农业技术创新体系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途径,狭义的农业技术创新是指农业技术成果的创新和发明,广义上看,农业技术创新是在农业生产体系中进行品种和生产方式的改良,以实现农业生产要素优化契合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一系列行为,主要包括农业生产和管理中的围绕新品种、新方法研发、试验、辐射、应用等一系列相关联的技术应用过程,当前居民对农产品需求不断丰富,农产品供给的压力也在不断增加,而在农业资源供给有限,农业资源利用效率较低的情况下,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就要承担农业高质量的支撑作用。

三、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分析

太原市位于山西中部、太原盆地北端,是山西省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和商贸中心,也是华北重要的农产品市场和农产品集散地。近年来,太原市立足于自身区位优势和要素禀赋,以建设都市现代农业多功能示范区为目标,大力发展城郊农业,农业结构显著优化,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农民收入持续增加,现代农业发展走在了全省的前列。与此同时,在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太原市农业生产基础薄弱、农业科技支撑不足、农业信息化水平不高、农产品品牌竞争力不强仍然严重制约着太原市现代农业发展,亟待优化资源配置,变革体制机制,走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太原路径。太原市农业发展的基础性分析主要包括产业效益分析、农产品供给结构分析和农业技术性投入分析三个方面。

(一)产业效益分析

按照统计指标解释,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四个生产部门,第一产业的增加值是指常住单位生产过程创造的新增价值和固定资产的转移价值。从经济结构看,太原市后工业化的城市发展特征十分明显,经济结构持续优化,2017年三次产业比重为1.2%、37.6%、61.2%,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04、2.62和4.84个百分点,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高1.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1.4个百分点。

从2011—2017年的第一产业增加值变化趋势看,太原市的第一产业效益持续增长,2017年第一产业增加值比2011年增加了6.94亿元,增长了20.49%,占山西省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例也由2011年的5.28%增长到了2017年的5.68%,增长了0.4个百分点(见表1),但是与其他地市比较,太原市的农业产业规模相对较少,始终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17年太原市第一产业增加值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4.56亿元,仅为平均水平的62.44%(见图1),农业产业发展的方向主要从特色发展、融合发展和开放发展上着眼。

表1 2011—2017年太原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对比表 单位:亿元

图1 2011—2017年太原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对比图

(二)农产品供给结构分析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和农产品的优质高效供给是现代农业发展出发点和落脚点,2017年全市农作物种植面积94.80千公顷,比上年减少3.32千公顷,食种植面积71.34千公顷,比上年减少2.09千公顷。其中:夏粮种植面积0.07千公顷,秋粮种植面积71.27千公顷,蔬菜种植面积19.48千公顷,药材种植面积2.24千公顷。从2011—2017年的数据看,太原市农产品供给整体上呈现三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粮食产量基本稳定。玉米产量所占粮食产量比重较大,玉米的大量种植对其它作物形成了挤占效应,从2011—2017年的数据看,太原市的粮食产量基本稳定在31万吨左右,除2015年粮食欠收外,其他年份都在31万吨以上(见表2)。此外,玉米对其他作物的挤占效应尤为明显,2011年太原市全年玉米产量为262 909吨,占到粮食总产量的83.19%,2017年太原市全年玉米产量为275 490吨,占到粮食总产量的85.83%,虽然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玉米种植调减的力度在不断加大,但是由于太原市是省会城市,传统农业种植相对偏弱,因而玉米的产量始终占据了粮食产量的较大份额,主导了粮食总产量的波动变化(见图2)。

表2 2011—2017年太原市主要农产品产量表 单位:吨

图2 2011—2017年太原市粮食产量图

第二,小麦的产量逐年降低。小麦的种植逐年减少也是太原市粮食结构的一大显著特征,2011年太原市全年小麦产量为6 467吨,占到粮食总产量的2.05%,而到了2017年太原市全年小麦产量仅为430吨,比2011年减少了93.35%,一些传统的小麦种植区基本消失。

第三,蔬菜和水果产量稳定增长,药材种植异军突起。作为城郊型农业主要产品,太原市的蔬菜和水果产量保持着稳定增长的良好发展态势,2011年蔬菜产量为127.72万吨,2017年为128.36万吨,整体上平稳,不仅满足了山西中部城市群的蔬菜需求,而且许多优势蔬菜品类直接销往了津京冀地区,水果产量近年来增长较快,2011年太原市全年水果产量为6.94万吨,2017年太原市全年水果产量增长至9.9万吨,增长了42.72%。此外,药材产量的提升也是太原市农产品供给结构优化的一大亮点,2016年太原市药材种植出具规模,2017年产量已经达到了4 857吨,同比增长了43.19%,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三)农业技术性投入分析

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是农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农业生产主体在农业生产活动中使用生产工具与其他劳动资料的总体水平与发展程度。一般包括农业动力设施、建筑设施、贮藏设施三个部分,主要衡量指标有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高标准农田面积、农机总动力、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节水灌溉面积、灾害性天气预警提前时间等。从太原市当前农业技术性投入的发展水平看,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是农田水利设施基本完备,农业用水效率仍待大幅提高。太原市属于严重缺水地区,水资源短缺、水资源浪费、采煤对水资源的破坏以及农业用水效率低下一直是困扰太原市乃至山西省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太原市农田水利设施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从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看,太原市调查村中能够正常使用的排灌站数量为103个,机电井数量2 487眼,能够用于灌溉的水塘和水库数为190个(见表3)。全市灌溉耕地面积37.9千公顷,其中,3.4千公顷的耕地配有喷灌、滴灌、渗灌设施面积;灌溉用水来源中,使用地表水户和农业生产单位占61.4%,使用地下水户和农业生产单位占38.6%,从农田水利灌溉的情况看,灌溉耕地面积仍然以普通农业经营户为主,灌溉水源仍然以地表水为主,占到灌溉水总量的61.4%,从灌溉方式看,喷灌、滴灌、渗灌等提升用水效率的作业方式并未得到全面的推行,普通经营农户中,有灌溉设施的耕地仅占到灌溉耕地面积的8.14%,规模经营户中,有灌溉设施的耕地仅占到灌溉耕地面积的14.29%,农业经营单位中,有灌溉设施的耕地仅占到灌溉耕地面积的17.86%,从中可以看出普通经营农户所占的灌溉耕地面积较高,而对农业水利设施的投入上要低于规模农业经营户和农业经营单位,农业水资源浪费的现象较为严重,农业水资源利用率亟待提升(见表4)。

表3 太原市水利灌溉设施表 单位:眼、个

表4 太原市农田水利灌溉情况表 单位:千公顷、%

二是农业综合机械水平有待提升,化肥施用量开始下降。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农业化肥施用量基本支撑了太原农业的发展。特别是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对传统农业劳动力具有较强的替代作用,是农业技术装备条件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从第三农业普查的数据看,全市共有旋耕机2 720台,拖拉机9 653台,播种机2 364台,耕整机594台,联合收获机495台,由于2016年统计口径的变化,三轮车不再计算在农业机械总动力的范围内,因而太原市农业机械总动力由2015年的140.02万千瓦调整为2016年的55.73万千瓦,2017年继续下降为43.67万千瓦,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有待提升,从农业机械的使用品类看,使用数量最多的是拖拉机、旋耕机和播种机,分别占到机械设备总量的54.19%、15.27%和13.27%,拖拉机仍然是太原市农业机械中使用最多的品类,从农业机械的使用群体看,普通农业经营户占有的农业机械数量最多,农业经营单位和规模农业经营户的占有数量相对较低(见表5)。此外,从化肥的施用量看,化肥的边际递减作用较为明显,在2012年达到2.91万吨的峰值后,逐年减少,到2017年全市化肥施用量为2.83万吨,同比减少了1.4%,随着国家在化肥、农药双减量工作层面的深入,化肥的施用量将进一步减少,测土施肥等精准化举措将有效提高化肥的使用效率(见图3)。

表5 太原市农业机械情况表 单位:台

图3 太原市农业机械总动力和化肥施用量

三是农业能源和信息化发展已经为太原市农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由于区位要素限制,气候干旱灾害频发、水资源短缺、山地丘陵面积大、耕地面积少坡度大等自然因素的限制给农业物质技术装备的发展造成了较大的制约,使得农业技术性投入和使用必须具备较高的科技含量,乡村能源基础设施、通信基础设施和交通基础设施必须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先导和基础。从第三次农业普查的数据看,全市100%的村通了电和电话,安装了有限电视和宽带互联网的村分别占到了65.6%和87.3%,20.6%的村通了天然气,17.7%的村有了电子商务配送点,这些都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发展基础(见表6)。

表6 太原市村级能源、通讯设施

四、基于超效率DEA的太原市农业生产效率评价

农业生产效率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容,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途径,通过计算山西省各县(区)超效率DEA值来衡量山西省各县(区)农业生产效率,通过横向比较为太原市农业生产效率评价提供了依据。

(一)方法及数据来源

本文根据C-D(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思想,将劳动、资本和技术作为区域农业质量发展的主要生产要素,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太原市农业产出效率进行评价,将农业产出指标设定为农林牧渔总产值(亿元);将农业投入指标设定为人力、资本、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具体指标为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万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千公顷)、有效灌溉面积(千公顷)、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万吨)、农林牧渔业总支出(亿元)、农村用电量(亿千瓦小时)和农业机械总动力(万千瓦),上述指标数据来源于山西省第三次农业普查和太原市第三次农业普查的统计报告以及《山西统计年鉴》。

(二)计算结果及结论

运用DEA Excel slover软件计算农业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的相关数据得出116个县(区)个省的2017年农业生产超效率DEA值(见表7)。

通过计算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从太原市的情况看,2017年全市的农林牧渔总产值为78.34亿元,在十一个地市中排名第十位,仅比工业型城市阳泉高,而农业超效率DEA值为0.227 8,投入冗余为0.772 2,在十一个地市中排名第三位,说明太原市的中心区位优势使得农业资源要素利用和技术投入方面效率较高,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较好。从太原市各县区的情况,2017年农林牧渔总产值较高的县区是清徐县、小店区和阳曲县,分别为26.54亿元、13.69亿元和10.72亿元,在超效率DEA值方面,四个县区的值大于1,分别是娄烦县、杏花岭区、迎泽区和万柏林区。

表7 山西各县区2017年农业超效率DEA值

第二,山西省农业生产率发展极为不均衡,地域差异大。从11个地级市看,DEA有效的只有朔州市和晋城市,数值为1.118 5和1.006 4,其他9个市的农业生产效率则与两者有较大差距,排名后两位的阳泉市和吕梁市的超效率DEA值仅为0.130 1和0.125 9,投入冗余分别是0.869 9和0.874 1,其主要原因一是两市分别处在山西省与陕西省、河北省的交界位置,多山缺水,农业立地条件差,更主要的原因是吕梁市处于山西省西部矿脉的核心区,阳泉市处于东部矿脉的核心区,两市都是山西省主要的煤炭生产基地,煤炭生产产生了严重的负外部性。

第三,各地市的农林牧副渔总产值和超效率DEA值不协调。从表4和图4中可以看出,作为传统的农业产区运城市2017年的农林牧渔总产值遥遥领先于其他地市,达到了445.5亿元,是太原市2017年农林牧渔总产值的5.69倍,而运城市的超效率DEA值仅为0.188 6,投入冗余为0.811 4,在11个地市中排名第六位,而朔州市和晋城市2017年的农林牧渔总产值为120.28亿元和93.42亿元,在十一个地市中排名分别为第五位和第九位,但由于区域农业产业结构较为合理,农产品附加值较高,农业超效率DEA值占据了全省十一个地市的前两位。

图4 山西各地市超效率DEA值

第四,区域农业生产效率的地域分布跟城镇化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从116个县、区来看,DEA有效的太原市4个、大同市1个、长治市1个、朔州市1个、晋中市3个、临汾市5个、吕梁市1个,从16个县区的城镇化分布看,北部都市圈1个,中部都市核心圈8个,南部都市圈5个,东南都市圈1个,这些县区的发展的共同点是交通运输条件较为便利,城镇化发展水平较高,特别是中部都市核心圈的8个县、区距离科研中心和消费群体都较近,具有较强的发展优势。

五、推进太原市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在“量农业”向“质农业”转变的大趋势下,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核心的产业生产效率,构建高质量农业资源利用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为推动太原市农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构建高质量的资源利用体系

1.推动土地资源高效利用。以提升土壤肥力为目标,运用保护性耕作、深耕深松、增施有机肥、秸秆高效还田等方式方法来恢复和培育土壤微生物群落,构建养分循环通道,促进农业废弃物和环境有机物分解。重点加强清徐县、小店区等地势平坦区的耕地质量保护。开展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盐碱地改造、耕作层剥离再利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推进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严格耕地保护制度,规范耕地占补平衡,进一步加强各县区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考核工作,严守耕地红线。加快划定和建设粮食功能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优先投入粮食功能区,稳定提升粮食产能。把休耕和退耕相结合,逐步推开轮作休耕试点,保障耕地永续利用。进一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政府投资力度,从土地出让金收益、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煤炭基金等非农占地资金中的提取一定比例,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补贴标准,加大补贴范围,鼓励企业投资田林水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减少化肥农药使用,实施增施有机肥、测土配方施肥,促进科学施肥,提升耕地地力。

2.提升农业水资源利用率。鉴于太原市缺水少地的特殊农业区位条件,改善农业水利条件和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就成为农业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要做好以下四点:一是增加水利设施的数量,合理使用因山西省大水网建设工程而提高总供水量,将汾河、滹沱河等河流上的大中型水库与周边的农田水利建设统一规划、合理配套,形成可调节的水资源利用网络;二是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大力推广灌溉节水技术,提高全省农田灌溉的有效系数,减少农田灌溉用水量,从而达到农业用水精细化管理的目标,特别是对有效提高农业产量和效益的用水需求,应从灌溉技术和供给量方面给予保障;三是以治理超采地下水为重点,提升水资源的可持续供给能力,通过调整种植模式、实施有效用水管理制度、增加替代水源、生态作物代替农作物等措施保障水生态的循环利用;四是大力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提升农业灌溉节水工程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配套指数,以土地整理和土壤改良为重点积极推进中低产田改造,打造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带。

3.以质量品牌带动资源集聚。实施品牌强农战略,加强“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农产品商标品牌”联合创建,积极打造地域公共品牌,挖掘一批功能农产品品牌,培育具有太原地域独特魅力和蕴含太原文化元素的农业公用品牌,充分发挥合作社、龙头企业的要素集聚功能,打造全国叫响的知名品牌。推进农业标准化发展,健全完善农业标准体系,扩大以蔬菜、水果、畜禽养殖为主的“三园一场”创建规模。加快“三品一标”发展,扶持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的创建和管理,制定出台《太原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管理办法》,对已经命名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实施动态管理,巩固创建成果。

4.以产业融合发展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发挥六次产业增值效能,将农业产业链与文化、旅游、传统手工业、青少年教育、养老养生、竞技体育、科普科技等领域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农耕体验、市民田园、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乡村手工艺、创意农业等项目,积极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农商直供、加工体验、中央厨房等新业态,积极培育沉浸式特色消费、分布式共享经济、知识性现代供应链等新增长点。此外,围绕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文旅板块,丰富“康养山西”“夏养山西”的太原范式,在大学城、科技创新城周边和中心城镇发展青春经济、科技经济、民宿经济、物业经济等新型农村服务业模式,打造具有太原文化内涵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品牌。

(二)构建高质量的技术创新体系

1.推进现代种业优势发展。在集中开展区域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的基础上,将太原市繁育制种基地的设立与升级相结合,建立种质资源库。对优势、特色动植物种质资源加强保存、开发、利用,强化国家级资源品种,以及地方特色品种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对蛋鸡、肉鸡、肉牛等品类实施遗传改良计划。加快动植物优良新品种选育,集中科研力量开展抗旱品种育种技术攻关,尤其要注重太原市本地品种的选育和提纯复壮,加快培育和推广一批适宜本地立地条件的特色有机旱作农业生产、适宜机收的突破性新品种,让抗旱节水品种选育成为太原乃至山西种业新的增长点,努力构建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功能完备、机制健全的现代种业体系。

2.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积极引进科技成果,加快突破关键农业技术的瓶颈制约。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作用,推进公益性农机推广机构与经营性服务组织融合发展。实施农机配套融合工程,引导农机企业围绕杂粮、畜牧、林果、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机械化生产需求,示范推广轻便耐用、经济实惠、环保低耗的中小型动力机械和耕、种、管、收等关键生产环节适用机械。在全市开展丘陵山区土地宜机化改造、机耕道、机库棚建设。坚持改地适机与改机适地相结合,在丘陵山区创建一批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开展25度以下坡耕地宜机化改造示范。大力发展数字农业,推动各类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的应用。

3.加快推进功能农产品发展。推进“功能农产品+”产业的平台建设、人才储备、品牌建设以及试点建设,并借助“功能农产品”形成的概念增长极以汇通六次产业,对当前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规模局限、吸纳劳动力能力弱、经营收益水平差、科技含量低的被动局面进行扭转,形成符合太原市情、农情的“功能农业+”产业发展新思维,撬动功能农业发展。开展功能农业的标准化体系创建,建立健全覆盖各个功能农作物品种的生产标准、加工标准、流通标准和检测标准,出台省内功能食品独立认证体系,形成完整标准体系。抓好功能农业(食品)人才队伍建设和科研攻关,紧跟前沿技术发展趋势,推动在种植业、养殖业、食品加工、农业机械等方面形成技术成果和经济效益。

4.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信息化衔接。改变小农户在生产端和市场端的弱势地位,有序化解自然风险和市场冲击对小农户的辐射,加快发展面向小农户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在经营制度上,采取培育多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引导小农户等方式提升农业产业化品质,打破单打独斗、自我发展的格局,推动更多以土地股份合作社为载体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落地,加快现代化、规模化农业产业发展。支持村集体经济组织小农户开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管护,提高个体农户抵御自然风险能力。鼓励发展内容与形式向匹配的社会化服务,充分利用土地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较为成熟的发展方式,在不打破家庭经营格局情况下,实行统种统收、统防统治,并探索统销统结的合理化路径。支持生产性服务组织通过统一服务带动小农户应用先进品种技术,大力提升服务业对小农户的服务覆盖率。为小农户搭建更多产销平台,如依托电商平台、供销社平台等,拓宽销售渠道,让小农户“有前途”,解决小农户无钱发展的窘迫。引导小农户按照“农业+”“互联网+”模式,参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发展休闲观光、文化创意、绿色养生、智慧电商、生态循环等新型业态,促进传统小农户向现代小农户转型。

猜你喜欢
太原市高质量农业
国内农业
太原市为农村寄递物流补“短板”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太原市61个村要建污水处理设施严禁直排入河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太原市六家药茶企业获省级授权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