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宾
笔者就《用字母表示数》这一教学内容,首先将2011 版本教材与2001 版教材进行了对比研究,得到了以下启示:
2001 版本:
2011 版本:
1.凸显了用字母表示数不确定性的本质。
新教材删除了用字母表示确定的数这一内容,直接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凸显用字母表示数的本质——不确定性。
2.增加了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课时数。
新教材增加了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课时数,重点突出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既表示数量,又表示数量关系。如用a+30 既表示父亲的岁数比女儿的岁数大30 岁的数量关系,又表示父亲的岁数。这是初学时的一个难点,首先学生要把语言叙述这一关系改为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其次,学生不习惯将a+30 视为一个量,学生常常会认为这是一个式子,不是一个结果。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教材增加了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例题和练习,为方程以及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教学做好铺垫。
1.课前访谈中的问题。
为了了解学生对用字母表示数的真实学情和想法,笔者对五年级3 个班的学生进行了访谈,让学生写一写“看到《用字母表示数》这个课题你想到了什么”。
通过整理,笔者发现学生对这个问题的想法主要体现在:(1)为什么要用字母表示数?用字母表示有什么好处?(2)怎样用字母表示数?用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数?哪些数可以用字母表示?通过分析,笔者认为可以用这两个问题引领全课,学生明白了怎么用字母来表示数,学会了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并感受到了这种式子的简洁性和概括性,那么这堂课的教学目标也就实现了。
2.课堂教学中的问题。
【案例】:a+30 不是结果!
师:a+30 表示父亲的年龄,也表示父亲比女儿大30 岁。
生:可a+30 到底是几岁呢?这不是结果。
学生的学习存在潜在困难。对字母式只认同是一个运算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因此,笔者认为第一次出现用字母式表示时要舍得花时间进行强调感悟。如下图,让学生经历感悟到等号左边是计算的过程,而右边则是一个计算的结果。
对于这个难点也不能一蹴而就,教材在后面又增加了这方面的课时,让学生进一步感悟。
3.后续学习中的问题。
在后续学习用方程解决问题中,有些学生经常会出现错误。所以,笔者认为可以在第一次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进行适当渗透。
吴正宪老师说:“学生如果想真正走进概念,就必须经历过程。”如何经历过程,理解概念本质,笔者从立序、对比和选材三方面展开思考和实践。
1.经历关键步骤——立序。
“循序渐进”是小学数学教学应该遵循的教学规律。课堂教学要厘清知识内容的“序“,尤其是概念的教学,要经历序的过程。
笔者认为,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流程可以这样设计。(1)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体会确定和不确定,不确定下有范围。(2)用字母或字母式可以表示数量。(3)进一步感知,含有字母的式子也可以表示数量关系。(4)深入研究,体会用字母式表示与用字母表示的区别——既可以表示数量,也可以表示数量关系。
2.感悟概括优势——对比。
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想的基础”。本堂课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的对比着手。
(1)特殊与一般的对比。
师:今年老师34 岁,胖胖34-30=4(岁),明年老师35 岁,胖胖5 岁,当老师40 岁时,胖胖10 岁。像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很多。让我们来观察一下吧!这是今年我们的年龄,这是明年我们的年龄,那a,a-30 这是哪一年我们的年龄?
生:所有年龄都可以。
师:这两个式子能简明地表示出任何一年我们的年龄,那你觉得用字母表示数有什么好处?
小结:看来用字母表示数能表示出所有情况,十分简便。
这一从特殊到一般的对比过程的反馈,其实是让学生经历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过程。其一,通过对比,让学生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概括性和简洁性。其二,通过对比,在变与不变的过程中,让学生初步体会函数思想。其三,通过对比,渗透在后续学习用方程解决问题中,当两个有关联的未知量,设一个为x,另一个可以用含有x 的算式来表示的意识。其四,对字母式的含义,既表示数量,又表示数量关系进行及时巩固。
(2)具体与抽象的对比。
师:老师还带来了一盒笔,猜一猜,盒子里面大约有几支笔?
生:30 支,40 支。
师:还可能是几支?
生:可能是100 支。
师:一定是30 支吗?
生:不一定。
师:一定是40 支,100 支吗?
师:刚才老师手中笔的数量是确定的,可以用具体的数5 来表示,现在盒子里面笔的支数不确定了,你们说该表怎么示?
生:x,a,b,m……
师:因为盒子里笔的数量不确定,我们就想到用字母来表示。
师:大家猜测的30 和x 表示盒子里的笔的数量,它们有什么不同呢?
数只能表示一个特定的情况,是确定的。而字母不仅能表示特定一种情况,还能表示一个集合中任意一个值的量,是不确定的。这是两者的本质区别,也是字母表示数的优势所在。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历“具体数”与“字母”的对比思辨,从而理解字母或字母式可表示一个集合中的任意数。经过对比、思辨、交流等数学活动,促使学生对概念意义的理解从低水平层次向高水平层次转变。
3.显概念本质——选材。
本堂课的新授环节借助三个盒子,完成新课的教学,让学生经历感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选择材料的理由:
(1)纸箱子不带情境因素,没有附加情境的干扰,从而将学生的思考集中聚焦在对数的表示上。
(2)当学生看见教师往盒子里放笔时,用数表示是明确的,当学生看不见盒子里的笔的数量时,用数表示就是不确定的。在对比中,呈现了本课时内容所要面对的数的状态。这个与其他素材等所带来的兴趣是有本质不同的。
(3)通过比较两个纸盒y 与x+5 谁更合理,引出字母式的优越性,揭示概念本质。
通过教学实践及反思,笔者认为要让学生真正感悟用字母表示数的本质,我们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思考和实践。
1.如何创新?如何基于学生的真实学情设计教学?
2.如何加强衔接,从整体上体现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价值?
3.如何让学生体会到a+30 是一个结果,我们可以怎么做?
帮助学生实现从具体、真实的数字向抽象的字母的认知转变,形成抽象意识和符号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