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生物反馈联合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上肢功能恢复的作用观察

2019-09-20 01:18徐沛沛王江波赵树华苑家敏翟玲玲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9年13期
关键词:生物反馈偏瘫上肢

徐沛沛 王江波 赵树华 苑家敏 翟玲玲 耿 玲

1)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河南 郑州 450000 2)河南中医药大学附属郑州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河南 郑州 450000

脑卒中是中枢性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以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为主要特征,其中运动功能障碍最常见。研究表明,约85%的脑卒中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上肢瘫痪,且上肢功能的重建较下肢明显滞后,手功能尤为突出[1]。对于大部分患者而言,上肢功能的恢复通常是最为迫切的治疗要求和目的,上肢功能的缺失也成为影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重要因素。本文旨在通过观察电子生物反馈疗法联合上肢康复机器人治疗对于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重建的作用,为脑卒中后瘫痪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康复治疗提供参考和临床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04—2014-06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收治的60例脑卒中偏瘫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纳入标准:(1)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2],并经CT或MR证实;(2)年龄30~65岁,病程≤6个月;(3)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病情稳定,能主动配合治疗,无认知、言语功能障碍;(4)患者上肢肌张力评定改良Ashworth分级<3级,肌力MRC评定>1级。排除标准:(1)存在卒中后精神症状;(2)存在其他神经肌肉、骨关节疾病导致肢体功能障碍者;(3)存在心、肺、肝、肾功能障碍,不能耐受治疗。按照随机方法分为治疗组和试验组,每组30例。治疗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53.41±11.63)岁;病程(3.42±1.54)个月;脑梗死16例,脑出血14例,其中左侧偏瘫15例,右侧15例。试验组男15例,女15例;年龄(51.93±9.42)岁;病程(3.86±1.02)个月;脑梗死12例,脑出血18例,其中左侧偏瘫16例,右侧14例。2组患者疾病性质、年龄、性别、病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治疗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结合电子生物反馈疗法,2次/d,30 min/次,12次/周,共6周。试验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给予上肢康复机器人联合电子生物反馈疗法,2次/d,20 min/次,12次/周,共6周。

试验组所采用的上肢康复机器人针对上肢肩关节前屈、外展、内收,肘关节屈伸,前臂旋转及手抓握、伸展进行训练。根据患者肌张力、肌力情况,设定训练参数,如训练内容、训练难度、手握力指数等。通过不同训练内容的选择,达到针对某一关节运动功能或多关节运动的协调性、控制性的改善[3]。同时,联合双通道电子生物反馈治疗仪,通过对随意运动发起时相关肌群表面肌电信号的捕捉,对冈上肌、三角肌、肱肌、肱三头肌、前臂背侧肌群发起电刺激,强化肌肉运动,提高随意运动能力[4]。其中所选择生物反馈治疗仪刺激的肌群主要为影响随意运动效率较明显的肌群。对于运动间歇时间、刺激时间、刺激强度、刺激频率,则由上肢康复机器人的训练项目和训练内容,结合患者随意运动完成情况决定。遵从康复治疗的原则,从易到难、因人而异、循序渐进,训练由单关节分离运动发展为多关节联合运动。训练时由OT师做运动治疗,告知患者正确的运动发起方式及运动过程中对肌肉等软组织牵伸、关节屈伸角度变化的本体感觉记忆,增加运动体验,修正不良的代偿运动模式。可使患者对功能提高有直观感受,从而有效增加患者的参与程度及积极性[5]。

1.3评价方法根据Fugl-Mayer运动功能量表(FMA-UE)上肢部分评定对上肢反射活动、关节活动及协调能力和速度进行评价,评定标准:0~66分,评分越高,运动功能越好。根据Carroll上肢功能评定(UEFT)对手抓握功能、上肢功能及协调性进行评价,评定标准:利手99分,非利手96分,分值越高,上肢及手的运动功能越好。通过改良Barthel指数(MBI)[6]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

2 结果

治疗前2组上肢和手的FMA-UE、UEFT和M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6周治疗后2组上肢和手的运动功能和日常作业活动能力较前均显著提高,且试验组提高更明显。见表1。

表1 2组治疗前后FMA-UE、UEFT和MBI评分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FMA-UE,UEFT and MBI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2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与治疗后比较,bP<0.05

3 讨论

目前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重建主要采用神经肌肉促进技术、肌力训练、作业疗法、手功能训练等康复训练方法,这些方法对脑卒中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起到重要作用,但研究显示,即使及时接受这些常规的康复训练仍有30%~60%的瘫痪上肢成为无功能上肢[7-12]。

常规的康复治疗是作业治疗师与患者一对一的训练模式,因训练过程中反复的成分较大,通常又较为单调枯燥、易产生疲劳,治疗师无法及时记录训练的信息和控制训练的参数,使得患者不能得到直观的信息反馈,对于自身功能的量变也观察不到,从而影响了患者的积极性。近年,随着康复医学和机器人技术发展,康复机器人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的运动康复治疗技术,利用机器人技术进行康复训练对于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13-18]。因此,康复机器人的出现增加了患者治疗的兴趣性和积极性[19-20],同时,作业治疗师能及时、准确地掌握患者运动治疗过程中的变化和存在的障碍情况,使患者更直观地了解到功能的改善,提高了治疗师工作效率和患者的康复效果[21-26]。

电子生物反馈疗法是利用仪器实时地将人体活动时产生的肌电活动信号进行转换、分析,反馈给患者的外周神经,维持神经的兴奋性,引起肌肉的节律收缩,诱发关节运动,同时将肌肉收缩和关节运动的感觉通过反馈环路将信息传到大脑,促进中枢功能的重新组建神经网络,以代替损伤的部分神经产生功能[27-33]。LOURENCAO等[7]将电子生物反馈疗法结合作业疗法和功能性电刺激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发现接受该综合治疗的患者比仅接受作业疗法和功能性电刺激的患者治疗6个月后上肢功能得到更大的改善。在康复机器人辅助上肢训练的过程中,加入经皮电神经刺激针对性的治疗,发下对相应上肢的肌肉具有兴奋作用,且更有利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重建[34-37]。

本研究提示,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进行电子生物反馈疗法联合上肢康复机器人治疗,针对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的恢复,效果优于常规康复训练结合电子生物反馈疗法,能更有效地改善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21]。对于传统康复训练中存在的患者依从性差、缺乏积极性等弊端得到解决,显著缩短了患者康复治疗的周期。

猜你喜欢
生物反馈偏瘫上肢
前臂完全离断再植术后持续康复护理对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盆底肌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观察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生物反馈治疗仪联合加味补中益气汤对脾胃气虚型功能性便秘的疗效
双上肢训练在脑卒中康复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
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联合盆底肌锻炼在治疗中老年妇女子宫脱垂的康复效果
生物反馈电刺激盆底肌肉训练治疗ⅢB型慢性前列腺炎的有效性探讨
两臂血压为何会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