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淑玲,汪 坤,朱春甲
(铜陵市人民医院心内科,安徽 铜陵 244000)
CAG是目前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经桡动脉CAG与经股动脉CAG相比并发症少、患者舒适度高,故桡动脉已成为临床介入诊断和治疗冠状动脉病变的首选入路[1-3],但经桡动脉介入治疗(transradial intervention, TRI)后可出现术侧肢体肿胀、疼痛、麻木及桡动脉狭窄、闭塞等并发症,以术侧肢体肿胀最常见[4]。气囊桡动脉压迫器是可充气的透明塑料止血装置,可用于TRI术后桡动脉止血[5]。目前关于桡动脉气囊压迫器的研究[6]主要集中在压迫时间方面,而对压迫气体量的研究较少。改良充气压迫法是指在使用气囊式压迫止血器压迫时,以最小气囊充气量达到有效止血的方法。本研究探讨改良充气压迫法用于经桡动脉CAG的效果。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6月100例于我院择期接受经桡动脉CAG患者,其中男56例,女44例,年龄25~82岁,平均(63.2±9.5)岁。纳入标准:①术前艾伦(Allen)试验示尺侧血供正常;②患者意识清楚,言语沟通无障碍。排除标准:①血小板计数<10×109/L;②肝肾功能异常。采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改良组和常规组,各50例。改良组男29例,女21例,平均年龄(62.2±9.9)岁;常规组50例,男27例,女23例,平均年龄(64.6±8.3)岁。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对研究内容均知情同意。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Philips Xper FD20 DSA机为引导设备。术前常规消毒、铺巾,选择右侧桡动脉桡骨茎突上2 cm处为穿刺点,以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后穿刺桡动脉,送入导丝并置入桡动脉鞘管(Cordis 6F)。经鞘管注入2 500 U肝素及100 μg硝酸甘油,送入多功能5F Tiger导管行左、右冠状动脉造影(图1)。术毕拔除鞘管,使用桡动脉气囊压迫器(TR Band)压迫穿刺点。常规组:术后将气囊中间绿色指示点对准桡动脉穿刺点,根据患者手腕粗细程度充气12~16 ml[7],压迫2 h后放气2 ml,此后每隔2 h放气2 ml,共压迫6 h。改良组:术后将气囊中间绿色指示点对准桡动脉穿刺点,根据患者手腕粗细程度充气12~16 ml,而后每隔1 min抽出气体0.5 ml,注意观察出血情况,如出血则向气囊内注入空气0.5 ml,放气时间、压迫时间及方法均同常规组。
1.3 相关指标检测 ①肿胀溢水量:术前1 h将患者穿刺侧腕横纹以下手部放入装满1 500 ml水的盆中,用50 ml注射器计量溢出水量,并用记号笔在腕横纹处标记(图2、3),分别于压迫桡动脉2 h、4 h末采用上述方法测量溢出水量。将压迫2 h、4 h末溢出水量减去术前1 h溢出水量即为肿胀溢水量。②疼痛程度:2组均于压迫2 h、4 h末采用数字疼痛评分法评估疼痛程度[8],0分为完全无痛,1~3分为轻度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7~10分为重度疼痛。③出血情况:观察2组患者桡动脉穿刺点压迫6 h末去掉压迫器时出血情况。④穿刺侧桡动脉闭塞情况:采用超声多普勒观察2组患者术后24 h穿刺侧桡动脉闭塞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PEMS 3.1统计分析软件。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对2组间患者年龄、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 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肿胀溢水量及数字疼痛评分比较均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性别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组间患者年龄、性别、血小板计数、PT、APTT、TT、Fib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改良组术后压迫桡动脉2 h、4 h末肿胀溢水量、数字疼痛评分均低于常规组(P均<0.01),2组术后压迫4 h末肿胀溢水量、数字疼痛评分均低于术后压迫2 h末(P均<0.05),见表2、3。
桡动脉穿刺点压迫6 h末去掉压迫器时,改良组3例、常规组2例出血,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P=1.00);术后24 h改良组穿刺侧桡动脉闭塞1例、常规组2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P=1.00)。
表1 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n=50)
图1 患者男,60岁,经桡动脉CAG A.穿刺右侧桡动脉,长箭示桡动脉痉挛,短箭示6F桡动脉鞘; B、C.左侧(B)及右侧(C)CAG
组别肿胀溢水量(ml)压迫2 h压迫4 ht值P值改良组13.28±6.1110.72±4.402.400.02常规组19.46±7.4614.10±5.604.06<0.01t值-4.53-3.35——P值<0.01<0.01——
表3 2组患者术后压迫2 h、4 h末数字疼痛评分比较(±s,n=50)
表3 2组患者术后压迫2 h、4 h末数字疼痛评分比较(±s,n=50)
组别数字疼痛评分压迫2 h压迫4 ht值P值改良组2.72±1.331.86±1.033.62<0.01常规组3.67±1.692.67±1.233.42<0.01t值-2.95-3.41——P值<0.01<0.01——
TRI术后桡动脉压迫止血装置主要有气囊式压迫止血器、加压板压迫型止血器、壳聚糖止血敷料及高岭土止血垫等[9]。气囊式压迫止血器具有对穿刺点准确定位压迫、作用力集中,配有专用注射器进行空气调节,气囊装置透明便于观察穿刺点等优点,临床广泛应用。改良充气法以适当充气量达到以最小压力压迫桡动脉止血的目的,气囊式压迫止血器的一般充气量为12~16 ml,最高可达18 ml。临床使用气囊式压迫止血器时,为较好达到止血目的,通常直接向气囊注入15 ml气体,如仍有出血再注入3 ml气体;但过量空气导致压力过大,可引起穿刺侧肢体肿胀、疼痛、桡动脉闭塞等并发症。
本研究采用改良充气压迫法对经桡动脉CAG患者穿刺侧桡动脉进行压迫止血。穿刺侧肢体肿胀是经桡动脉CAG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常因压迫穿刺动脉所致。目前多选择标尺测量法评价桡动脉穿刺压迫所致肿胀[10-11],即用标尺测量术前及术后手指或手掌某部位的周径,以术后周径减去术前周径即为肿胀值,但此方法只能了解测量点的肿胀情况,且由于标尺差异易带来误差。本研究采用肿胀溢水量观察整个手部的肿胀情况,干扰因素较少,数据客观,为观察桡动脉压迫所致肿胀提供了较好的手段。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压迫桡动脉2 h、4 h末改良组肿胀溢水量均低于常规组,提示改良充气压迫法有利于改善肢体肿胀。常规压迫法压力过大,可导致静脉回流障碍,静脉回流受阻引起毛细血管内流体静力压升高而致穿刺侧肢体水肿。本研究中2组术后4 h末肿胀溢水量均低于术后2 h末,提示气囊压力随着放气而逐渐减小,肢体静脉回流障碍减轻,肿胀幅度减轻。
桡动脉压迫器的气囊直接压迫穿刺处,通过皮肤机械感受器传递引起疼痛。本研究中改良组术后压迫桡动脉2 h、4 h末患者数字疼痛评分均低于常规组,且2组术后4 h末数字疼痛评分均低于术后2 h末。相比常规组,改良组充气量少,压力小,疼痛较轻;同时,对静脉回流的影响小,进一步减轻了肢体肿胀导致的疼痛。2组术后4 h末数字疼痛评分均低于术后2 h末,提示随着气囊压力减小,肿胀减轻,疼痛亦减轻,与郭金鹏等[12]的结果相符。
本研究中2组压迫6 h后去掉压迫器时桡动脉穿刺点出血例数及术后24 h穿刺侧桡动脉闭塞例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通常压迫时间越长,桡动脉闭塞风险越高。本研究2组压迫时间较短,均仅6 h。另外,本研究对象均为接受经桡动脉CAG患者,术中肝素用量均为2 500 U,直接静脉注射肝素可立即发挥最大抗凝效应,之后作用逐渐下降,3~4 h后凝血时间恢复正常。因此,压迫6 h基本能达到止血的目的。
综上所述,改良充气压迫法可减轻经桡动脉CAG后桡动脉压迫所致肿胀、疼痛,而不增加桡动脉出血、闭塞风险。但本研究仅针对择期接受CAG患者进行观察,且样本量相对较少,有待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