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中君
摘 要:当前的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非常重视实际教学效果,同时也要让所有学生在课程教学中学有所成,在学科综合素养教育要求下,必须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专业方向差异,实现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采用不同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的目标,这样才能让所有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过程中有所收获,掌握相关的计算机知識,这是当前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进行过程中应该重点考虑的一个问题。如何有效应用层次化教学法来实现提升高效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质量的目标,该文将就此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层次化教学 计算机应用基础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7(a)-0138-02
为了贴合社会人才技能需求,我国已经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纳入到高校基础教学必修科目之中,并且要求学校在开展相关教学的过程中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这就进一步明确了层次化教学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重要性。当前计算机应用基础学科不能简单地以“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来定义,我们在该科目的教学过程中想要实现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根据自身专业方向掌握相关领域内的计算机技术,同时让学生形成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维,综合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应用素养,所以该文将对层次化教学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应用进行分析。
1 层次化教学的具体组织实施
1.1 教学层次划分
高校教学学层次划分在当前来看还处在发展完善阶段,在众多教学科目中,英语教学在层次化教学上已经取得了较好的发展,这也为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指明了方向。同时由于高校学生来自于全国各地,在高中阶段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学生在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上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化现象,这与学生在高中阶段接受的计算机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有直接关系,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需要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层次分为以下3个:一是基础应用教学,采用这种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的学生一般是高中阶段计算机基础教学接触比较少、自身对于计算机不是很多了解、需要从基础层面来进行教学的学生。二是复合应用教学,采用这类教学手法的学生主要是高中阶段已经接受过较为规范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自身有过相当的计算机操作经验,能够较好地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计算机的学生群体。三是融会贯通,这类学生不仅在高中阶段接受过完整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同时在生活中大量使用过计算机,能够熟练进行常规计算机操作,并且能够针对已经掌握的计算机知识进行延伸,能够解决一些较为复杂的计算机问题,这类学生我们在教学中主要是继续进行计算机能力的提升并且培养其单独或者协作解决复杂计算机问题的能力[1]。
1.2 学生层次界定
想要具体确定学生计算机能力层级,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我们在新生入学开始进行军事训练的过程中就应该安排相应的计算机能力检测,我们在制定相应考试题目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考试形式,计算机能力检测应该以机考为考试形式实际检测学生的计算机实操能力。二是题目难度,应该妥善安排题目,不仅要有基础知识检测,同时也要安排一些能够真实检测学生计算机基础的应用性试题,而且也要注意安排一些拓展性题目,在测试中充分检测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能力,明确划分学生层次。另外,进行计算机测试要根据学生的相关专业和计算机应用方向进行分批考试,做到学生层次划分的科学性。在多所高校的试行过程中,我们总结出了题目难易等级占比的具体数值,其中基础知识测试应占40%,基础知识实际应用占45%,拓展性应用问题占15%,以这样的测试去进行学生计算机基础能力分层最为科学。在考试过后,教师该根据学生所得分数进行层次划分,具体划分标准如下,学生得分在30~75分之间的属于复合应用层次,这一层次的学生掌握了一定基础知识,适合在后续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过程中继续巩固基础知识同时进行应用性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2]。而得分在75分以上的属于融会贯通层次,这一层次的学生在良好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情况下有较强的自学能力,且有相当的计算及实际操作经验,对于这部分学生,教师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主要根据其专业计算机应用方向培养其解决复杂应用问题的能力。得分在30分以下的学生属于基础应用层次,这一层次的学生在高中阶段没有接受良好的基选集基础知识教育,计算机操作经验少,对于基础知识掌握不佳,所以我们针对这个层次的学生主要是抓紧补足其计算机基础知识,使其能够在一定时间内对计算机学科有一定的了解具备继续深入学习相关知识的能力[3]。
2 层次化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法
以层次化教学作为计算机应用基础学科教育培养手段,我们需要针对不同层级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备课方案、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做到明确的层次化分级,针对不同层级的学生以不同手段去进行相关知识的培养,做到因材施教,这就是层次化教学的中心思想。
备课是进行良好课堂教育的前提基础,应用层次化教学方式去实现良好的教学工作,我们必须在备课阶段就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首先,我们应该在备课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不同层级想到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针对相关教学内容一定要做到全方位的考虑,在思考可能出现的问题时,我们需要针对学生的能力不同而进行针对性考虑,例如,在对基础应用层次的学生进行授课时,教师应该在备课过程中考虑到这一层级的学生基础比较薄弱,在教学过程中很可能存在学生手忙脚乱无法有效跟上教师教学步伐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适当延长每一教学内容的授课时长,以较慢的讲解和操作演示来配合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即使教学进度有所落后也没有问题,针对这一层级的学生一定要求其先对基础知识进行牢固的掌握。
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复合应用层次的学生要注意在学习基础知识的过程中边学边用,一定要求学生达到学习过相关知识就能实际应用的水平,这一层次的学生本身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也是学生占比最大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这一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夯实以及应用水平的提升。由于这一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较快理解教师所讲内容,所以课堂教学的具体时间分配应该为30%左右的基础知识讲解演示,70%左右的知识应用操作练习,对所有学生在完成相关操作后都要进行存档作为该科目平时成绩的考核依据。在对融会贯通层级学生进行教学时,教师应该明确这一层级的学生有非常好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同时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延展能力,在对这一部分学生进行教学时,我们主要以解决相应专业计算机应用方向上的复杂问题为教学内容,建立研究小组,由教师带头设定相关研究方向和研究问题,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来进行研究性学习,进一步强化这一层次学生的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同时为学生在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过程中树立信心。
3 结语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高校学生面临严峻的学习和就业压力,想要拥有良好的就业前景,那么就必须拥有扎实的计算机实操能力,这就对高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我们在面对能力不同、基础掌握不同的学生时,要做到分层教学,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用科学的方式让高校学生都能在计算机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成为今后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波.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分层次模块化教学改革探索[J].成功:教育,2018(5):187-188.
[2] 李斌,赵萍,张燕.应用型本科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微型电脑应用,2018,34(10):22-25.
[3] 龚杰恒.层次化教学在计算机应用基础上的应用研究[J].电脑迷,2017(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