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晓香
摘 要:小学语文高年级有一些课文,文本相对简单,学生在预习阶段便能了解大致内容。教师上课时往往只是浅尝辄止,满足于对文本内容的梳理、字词的学习,课堂缺了深度,少了厚度。牢牢把握语文的核心价值,高年级语文浅文深教的探索实践将使语文教学变得厚重高效。
关键词:浅文深教;核心价值;有效备课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第三学段的阅读提出了以下要求:“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为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文章的思想价值和语言特色,同时又要跳出教材,整合课程资源,围绕主题拓展阅读,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把貌似浅显的文章上得扎实、深刻,让语文的课堂变得厚重、深广。
一、浅文深教,诗外功夫诗内见
文本表面浅,其实内涵颇为深厚。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深入地解读课文。要上好一节课,“功夫在诗外”,教师要对文本进行精读细研,从浅显的课文中发掘教学的价值,发展学生的思维。备课要深入,要根据不同文体的特点,精准选好教学的点,点准穴道,有的放矢。说明文重点放在准确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正确判断说明方法,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古诗教学重点挖掘意境,想象扩补,领悟诗情;同时适度拓展欣賞领域,激起学生对古典文化的探究热情。散文教学重点放在情感的把握,连接感悟的线索,捕捉情感动情处,链接生活经历,对精彩的片段、语言进行细心的揣摩、分析。
诗外功夫诗内见,只有备足了功夫,课堂教学的问题,才能更多地指向有思维的思考、研读。语文学习要言意兼得,教学问题不能仅仅指向内容的梳理、理解这个层面,要让学生咀嚼语言,在语言和文本中走几个来回,阅读理解、思考领悟、揣摩赏析,学习谋篇布局、遣词造句、表情达意,把文本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最大限度地实现课文这一“例子”的增殖。
二、浅文深教的几种有效教学策略
语文教学,要牢牢把握语文的核心价值,充分发掘课文的教学意义和价值,在有效、深入备课的基础上,借助以下教学操作路径,挖掘、拓展、探寻隐藏在语言文字背后的意义。
1.挖掘汉字的文化内涵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汉字承载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历史,有着深远的文化内涵。重视字理教学,根据汉字构字原理,考证汉字文化。古人造字凝聚着无穷的智慧,教师要从典籍中寻找汉字的本意,提升汉字文化素养。如教学左耳旁,可以让学生了解偏旁的演变过程。楷书中把“阜”变形为左耳旁,甲骨文“阜”像山崖边的石磴,偏旁的本义指土山。
教学中还可以形象剖析字形,推知字义。于永正老师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抓住“忍让”这一词语,分析“忍”的写法:心上面插了一把锋利的刀,忍之于心,让之于外,结合“林冲抡起棒一扫”,使学生体会到,林冲用劲不大,手下留情,以高超的武功和高尚的道德折服了在场的所有人。
2.知人论世,深度挖掘作者信息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金钥匙”指出:“阅读文章时要结合时代背景,整体地把握文意。”欲深度解读文本,挖掘思想内涵,需借助“知人论世”文学理论。它帮助读者体会文章思想内容,把握主旨,了解时代背景、人物生平事迹、性格特征、兴趣爱好,将作者以及主人公人生经历,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征结合起来,让背景知识更好地服务于阅读教学。教学《西门豹治邺》,教者深入地了解背景资料,对文本进行深刻的解读。西门豹,战国时期魏国人,法家和无神论者,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做邺令后,采用“法家”思想治理邺地,彼时封建迷信流行,奴隶主假借迷信残酷剥削人民。对历史知识的适度探寻,适时对背景资料补充,可以把教学推向深入。
3.对比阅读,拓展文本主题
新课标要求重视学生研究性阅读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开展辐射性阅读,为学生研究性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所谓辐射阅读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将内容或风格等相近或相反的文章进行对比阅读。乌申斯基曾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课题组的一位老师在教学《别董大》后,让学生对比赏析《别董大》和《送元二使安西》,领会不一样的送别情。让学生思考两诗的相同点在哪里,不同点在哪里。相同点:情景交融,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不同点:描写的景和表达的情都不同。《别董大》分别在一个冬日的黄昏,千里的荒漠,大雪纷飞,断雁独飞,环境如此雄浑和苍茫。《送元二使安西》充满着春天的气息,没有北风吹雁那样萧瑟,绵绵的小雨,含情脉脉的柳条,更增添离愁之情。再让学生体会景和情是怎样巧妙结合在一起的:壮阔、雄浑、苍茫的景色,寄托着高适的豪迈、乐观、积极。清新明朗的环境下,那绵绵的细雨,含情脉脉的柳条,依依不舍的感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4.多元解读,拓展思维广度
长期以来,阅读教学往往以教参为唯一的参照进行解读,这种范式、标准的解读往往是单一的。课堂上师生、生生的对话是浅层次的,影响了对文本内容的深度理解。阅读者不是一张白纸,他是带着“前见”来参与阅读的。读者的阅读经验、阅读思维、生活经历都会影响对文本的理解。文本是一种情境性的条件,阅读就是文本意义的建构过程,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与自身的阅读经验、生活阅历相遇,完成对文本的再一次建构。《三打白骨精》的唐僧是愚善的,善恶不分,受尽妖魔的折磨。教学中,很多学生的解读仅限于此。此时教师加以点拨,神魔皆有人性,神话人物的形象不是扁平化的,而是多样的。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畅所欲言,精彩的解读不断呈现。“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拓展了思维空间,提高了阅读质量,这样的教学更加厚重,富有深度。
参考文献:
[1]朱家珑.《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案例式解读·小学语文[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03.
[2]邓联元.西门豹治邺是法家路线的巨大胜利:浅析《西门豹治邺》[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5(1).
[3]曹卫东.关于高职语文“浅文深教”的几点思考[J].江苏科技信息,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