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爱仙
摘 要:在农村小学,由于受办学条件、环境差异、家长文化水平的影响,大部分学生的阅读水平不尽如人意,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任重而道远。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怎样科学地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呢?《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这本书此时显得尤为重要,它如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向标,明确指引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并且使阅读教学更具创新性,更富有情感,让阅读教学健康起步。
关键词:情感;表达;提示语;范读
《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以下简称《评价标准》)中指出:《评价标准》在准确评价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特别重视对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评价;在评价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发展的同时,努力探索对学生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发展的评价。阅读教学应多元化地实现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全面提高的探索与突破。阅读,是学生学科素养的一个方面。在小学的各个年级,阅读教学都非常重视朗读的训练,重视在阅读中陶冶孩子们的情感,激发想象。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阅读是多么重要。但是,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大部分学生的阅读都不尽如人意。如:当学生读得不符合要求时,有的教师只是简单地说:“别唱读,要读出语感。”然后让学生再读一次就过去了,至于怎么样读出语感,大多数学生仍然是不明就里。长此下去,直接影响了学生的阅读水平。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怎样科学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呢?新课标给出了风向标似的答案,有的放矢地指导了教师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并且让阅读更具创新性,更富有情感。语文阅读教学是小学课堂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课堂中创设情境,让阅读教学充满阳光,能更好地帮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开辟一片全新的天地。
一、情感渗透是阅读教学的灵魂
语文是一门情感丰富的学科。正所谓:“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壤上。”在教学中,激发起学生的丰富情感,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有情感的参与,抽象的思维才能被激活,如果学生对语文失去兴趣,情感之门紧闭,思维、记忆等认识机能就会受到压抑和阻碍,学习是进行不下去的。对于学生如此,对于教师,同样也如此。教师如果缺乏丰富的情感,那么他的语文教学就会黯然失色。无论你教哪一个年级,教学时都需要教师付出真实而丰富的情感。《评价标准》中指出:阅读文章,要能想象文字所描绘的情景或意境,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具体描绘想象到的画面,边读边展开合理想象。那么,在日常的教学中如何才能让情感的河流在我们的课堂上长流不息呢?
《秋天的思念》是一篇情感丰富、细腻的散文。这篇课文不算很长,文字也通俗易懂,不存在阅读障碍,多数学生应该能够读通、读懂。但是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个“懂”也只是建立在泛泛而读的层面上,对于史铁生残疾后的心理感受以及其对母亲的挚爱之情,学生可能并无情感上的共鸣。如果从为教而教的角度上讲,只要粗略地问几个问题也就应付过去了,但这样做可能就会削弱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也会被弱化。基于这样的考虑,虽然课文较长,课时较紧,但我仍然在深情的亲情告白后放起了声情并茂的录音。学生静静地趴在课桌上,聚精会神地听着,全都沉浸到那深沉而又细腻的情感中,有的还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录音结束后,我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自己的体会,有的学生说要向史铁生的母亲献上崇高的敬意;有的说家庭永远是受伤孩子的避风港,父母永远是孩子的保护神;还有的学生联系到自己的母亲是如何疼爱自己的,哽咽着回忆起那深情的一幕……讲完后,偌大的教室里鸦雀无声。水到渠成,我适时地按下录音机的放音键,同学们和我一起高唱了一曲配乐的《我真的爱你》。
二、多自主读,多品味读
很早以来,有识之士就呼吁:课堂教学摒弃应试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切实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创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也为实现这一目标而不懈地努力着。著名教育家波利亚曾经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要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朗声阅读、勇于表达自己的情感,把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从某种角度说,学生将自己所理解到的文章内涵再加上自己的真实情感,融入阅读中,往往就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为了把“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我在讲授新课文前,总是先让学生预习课文,针对课文内容在预习本中提两个问题,加深学生对文章内涵的认识。在课堂上,专门安排时间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品读课文,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如:抓住重点词语读重点段、小组之间互读互评、个人读等,在读中感悟,多方面去认真思考、深入研究,在思考和研究中加深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同时,让学生画出有所感悟的语句,并简单地写下自己的感受。这也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明确要求学生做到的。唯有这样,学生的朗读才能走出淡然无味的瓶颈,阔步走向生动、创新,在富有情感的语调中体味朗读的乐趣。
三、利用提示语,以点带面
课文中写得最生动的就是描写人物语言的句子,这些句子充满了感情朗读的提示,根本不需要教师做多余的讲解。所以,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时,我总是引导他们找出蕴含了说话者丰富情感的提示语,然后充分利用这些提示語,以点带面,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样就能读出句子所包含的韵味。正如新课标中所说的:“能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并在具体的语境中表现出来。”
如,《小摄影师》第9自然段:①小男孩哭着说:“我把胶卷忘在家里了。”学生根据提示语“大声喊”,便可知道这句应该读得大声些,急促些,语调中带哭腔,以表现“小男孩”的伤心与焦急。②高尔基走到窗口,大声喊道:“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根据提示语“大声喊”,学生就懂得这句应读出“大声呼唤”的语调,以体现高尔基一心想帮助小男孩,所以着急地喊叫的心情;③“是个小男孩吗?”高尔基急忙问。这句应读出“急忙”之情,用稍高昂的语调,较快的速度,来表现“高尔基”心里急切地盼望小男孩快点回来的感情。由此可见,指导学生找出提示语,是培养学生感情朗读的良好方法之一,不用老师多讲,学生也能从文中知道该怎么读好句子。
四、以演促读,加深感悟
新课标中提到:“阅读优秀作品时,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入文章中的意境。品味文章的重点内容,感受作品的魅力。”为了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帮助学生进入文章意境,充分感受作品的魅力,让学生的朗读能力跃上一个新的台阶,在课堂教学中,我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寓教于乐,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进入角色,化物为我。
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写景课文时,我采用了评比“最佳导游员”的方法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因为学生非常想获得“最佳导游员”这一个荣誉称号,所以都表现出了积极读、乐意读的阅读主动性。在熟读的基础上,我放着优美舒缓的音乐,再让某些学生以“导游员”的身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写景的优美句子段落或自己喜欢的段落。我在旁边适时地加以点拨。通过这些“导游员”声情并茂的介绍,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在美的享受中细细欣赏着小兴安岭的美,领悟到了“小兴安岭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的内涵。而在这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充分地感悟了语言文字的美,激发起了阅读的兴趣,这样,不但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而且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植也巧妙地蕴含其中。
五、少讲解,多示范读
在课堂上,我曾经不厌其烦地对学生讲解阅读的要领,然后要求学生带着自己的领悟进行阅读,但这时,我往往会很尴尬地发现:学生对于自己刚才的讲解似乎云里雾里,学生的阅读效果差强人意。此时,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的一段话引起了我的深思:“教师应让学生能从感情朗读、课文内容、重点词句等方面初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经过一番反思后,我采用了另外一种教学模式:我先绘声绘色地范读课文,然后再让个别学生分段朗读,这时,我惊喜地发现:学生竟然纷纷举起小手要求读,并且读得很有味儿。由此可见,范读能起到有感情朗读的榜样,能以声传情,以声启智。
如,《我不能失信》这篇课文,把宋庆龄为了守承诺而宁愿放弃去伯伯家看可爱的鸽子这一个高贵的品质表达得淋漓尽致。但学生的朗读却传递不出这种高贵品质,没能掀起情感上的高潮。于是,我清了清嗓子,酝酿了一下感情,用赞赏而又深挚的语调进行了范读,然后要求学生像老师一样有感情地读一读。在学生读的时候,我看到许多学生眼里充满了敬意。这是因为通过揣摹教师的范读,学生进一步触摸到文章的灵魂——感受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可贵品质,使自己在做人做事上面获得启示。因此,教师在范读时,要运用多种朗读技巧和体态语言,直接给学生情感的熏陶。就像林天赐老师所说的:读到庄严处,学生肃然起敬;读到豪壮处,学生热血沸腾;读到义愤处,学生横眉立目;读到悲痛处,学生泪痕满面;读到欢快处,学生笑意盈盈。这种阅读境界才能真正起到示范作用。
可見,在课堂中创设教学情境,不但能帮助学生入情入境地融入到文本中进行阅读,还能提升教师的课程实施和教学管理能力,促进教师改善教学和学生学业的进步。教师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活动,才能让阅读教学的课堂充满阳光,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为此,在教育教学中,让我们给孩子们的情感阅读搭建一个亮丽的舞台,开启孩子们阅读探究的情趣吧!
参考文献:
王淑琼.创设情境,让阅读教学充满活力[J].新课程导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