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世军
摘 要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新课改理念实施,科学探究被列为课程实施的重要过程。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些都离不开对学生的科学方法的教育。
关键词 初中物理;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15-0142-01
渗透科学方法教育是初中物理新课标的要求,是学生世界观形成的需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能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研究的理论依据
在《物理课程标准》中,课程總目标:“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学生学习终身发展必需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方法,养成思维习惯,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尝试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
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把科学探究列为课程实施的重要过程,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近年来,在中考中关于实验探究和科学方法的考察题目比重越来越大。
二、研究的目标
(一)感受——使用好处,但不必记住,例如理想模型法、科学推理法。
(二)了解——知道采用的方法,了解研究过程,理解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例:类比法、转换法。
(三)掌握:初步掌握怎样运用这种方法,能在教师指导下,在新情境中能运用这一方法研究、解决有关的问题。例:科学探究法、实验法、观察法、控制变量法等的应用。
三、研究的方法和措施
(一)研究的方法
调查研究法、文献综述法、理论建模法、资源推广法、实证分析法
具体实践方法:(1)着重进行观察、实验方法的教育;对于科学思维方法,只能隐性渗透,即在教师的指导下接受分析、比较、概括等思维方法的训练。(2)注意教学要求应按层次展开,逐次递进。(3)充分利用物理教材中的科学方法教育因素,把各种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教育。
研究要在平时的教学中边实践、边探索、边进行经验总结。
(二)具体措施
1.利用物理学史渗透科学方法——侧重科学态度和精神;
2.在物理基础知识的传授中渗透——侧重各种科学方法;
3.在实验过程中渗透——侧重观察和实事求是态度;
4.在应用及习题中渗透——及时反馈和修正。
四、初中物理常见的科学研究方法
(一)控制变量法
“控制变量法”在新课标“科学探究”能力目标中被明确提出,是中考热点。
决定某一个物理量变化的因素常常也很多,要研究与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往往要控制其它影响它的因素不变,然后来比较、研究这个物理量与要研究的因素之间的关系,这种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就是控制变量法。
(二)类比法
类比法是指认识和研究物理现象、概念和规律时,将它与生活中熟悉且有共同特点的现象进行灵活、合理的类比,以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三)等效替代法
在物理学中,研究某物体或物理现象的作用效果时,为了简单化,常用一个物体或物理量来代替另一个物体或物理量,但不会改变物理效果。这种研究方法为等效替代法。如在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我们利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验证物与像的大小关系;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
(四)转换法
一些比较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要研究它们,我们往往要使之转化为学生熟知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宏观现象来认识它们的方法,在物理学上称作转换法。如:在研究看不见摸不着的磁场时,我们利用了磁场的最基本性质是对其中的磁体有力的作用来判断磁场的存在;在研究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时,我们利用乒乓球的弹跳显示音叉在振动等。
(五)理想实验推理法
理想实验推理法是在思想上构建,通过逻辑推理完成的一种特殊实验方法,在实际中并不能真正的完成。
(六)理想模型法
理想模型法是指根据所研究问题的需要和具体情况,突出问题的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排除无关干扰,从而简明扼要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分以下三类。
1.被研究对象理想化模型:如为研究光、磁场方便人为构建的理想模型光线、磁感线等。
2.条件理想化模型:把被研究对象所处的外部条件理想化建立的模型,例如:光滑表面、轻质物体等。
3.过程理想化模型:在实际的物理过程中只考虑主要因素所引起的变化过程叫做过程模型。
当然,在实际教学中,科学研究方法还有很多,这些是比较典型的几种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物理研究科学方法的渗透与培养,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会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