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祝斌 王琪 陈明
【关键词】高职教育;航海人才培养;“跨境校企共同体”;校企合作育人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52-0076-05
当下,我国共有海员65万人,是名副其实的海员大国,但高级船员在境外船舶工作人数占比不到5%,远低于菲律宾等国。英国卡迪夫大学海员国际研究中心研究表明,我国海员跨文化交际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等方面与国际航海人才需求标准存在一定差距,这直接影响到我国海员的国际竞争力。拥有一支具有国际化视野、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高素质国际化航海人才队伍,是我国建设海洋强国和海运强国的重要保障。航海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素质航海人才的重要使命,如何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航海人才是航海类职业院校所面临的迫切问题。
为寻求高职国际化航海人才培养有效路径,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自2012年起开展“基于‘校企共同体的国际化办学模式研究”,并与新加坡海员联合会、森海海事服务(新加坡)有限公司共建了“跨境校企共同体”——中新(南通)国际海事培训中心,开始了航海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
一、成果建设主要内容
(一)提出“跨境校企共同体”概念和构建思路,丰富了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理论
成果借鉴“共同体”理论和内涵,从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视角探寻符合当代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职人才观”,开创性地提出基于国际行业企业、国内高职院校为合作主体的“跨境校企共同体”概念。“跨境校企共同体”是指境外企业与国内职业院校两个主体之间以协议形式缔约建设的校企合作新型组织形式,是从宏观角度对跨境校企合作各个微观层面进行系统化管理的一个创新型实体。该实體基于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围绕利用国外企业和行业的先进技术、资源及信息方面的优势,通过校企深度融合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现人才培养过程的国际化(详见下页图1)。共同体以校企双方共同提升自身国际竞争力为纽带,以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为目标,从共同体的组织、建设和管理三个维度实施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分析,对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方向性探索,也是对校企共同体内涵的延伸和拓展。
(二)开发了“跨境融合、分段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高职航海国际化人才培养范式
依托共同体积极融合国际行业企业信息优势、先进航海教育理念和校企双方优质教学资源与社会资源,按照人才培养规律和国际化人才需求标准,创新开发了“跨境融合、分段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将国际化航海人才培养分为境内外交替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境内基本素质培养:主要培养学生基本的航海素质,获取国际海事组织(IMO)认可的《基本安全培训合格证书》等六项专业技能证书,使学生具备基本的航海基础知识和上船学习的资格。第二阶段为境外工作环境适应:学生到境外海事训练基地训练,让学生在具有国际氛围的环境下培养合作能力、适应能力、外语应用能力。第三阶段为境内职业技能训练:以培养海洋船舶驾驶员、轮机员岗位职业能力为目标,在校内实施专业课程教学,使学生达到国际海事公约规定的海船船员适任要求。第四阶段为境外综合能力提升:学生到境外的国际船舶上带薪顶岗实习,进行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的综合训练,获取海船船员国际通用适任证书。“跨境融合、分段递进”模式为学院航海人才培养营造了良好的国际化育人环境,是对中外校企深度合作、共同育人路径的有效探索。
(三)打造优质资源“汇聚区”,优化重构了课证融通的“三级三层”课程体系
基于高职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但自主学习能力低的学情特点以及现代船舶技术迅速发展对高素质管理人才需求的实际,按照“能力递进、资源重构、跨境培养”的设计思路,依据海船三级(支持级—操作级—管理级)岗位职能要求,通过直接引进、合作开发和融合提炼进行国际先进资源的“本土化”改造,实施双语、全英文课程开发,重构了三层(基础层:核心素养类课程—晋阶层: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提升层:专业拓展类课程)课程体系。借助“跨境校企共同体”,广泛吸收国际海事组织示范课程、国际航海院校和国际行业企业优质教学资源,打造优质资源“汇聚区”。专业核心课程突出了实践性与职业性特征,将学生的团队意识、跨文化能力及职业素养教育有机结合,促进航海人才培养与国际全面接轨,解决了国际先进资源引进和本土化融合困难的问题。(详见图2)
(四)构筑师资共享“旋转门”,打造了一支双师双语、跨境混编的国际化师资团队
“跨境校企共同体”引进国际先进海事教育与培训人力资源,树立师资队伍构成多元化观念,采取固定型、中长期型、短期聘用型、兼职型等多种灵活务实的形式,广泛吸纳一批具有国际视野、较高培训水平和技术技能的国际型人才加盟教学团队。共同体结合国际船东以及港航企业人才需求,使校企双方教学团队共同参与国际合作平台建设,经历了从最初的合作培训教学、共同开发课程教学资源到全过程教学参与。同时依托企业方丰富的实践资源,安排教师境外顶岗锻炼,使学院航海类专业教师在汲取国际高端教育教学理念、扩大国际视野的基础上,实现了语言和专业等多项素质的提升,有效解决了国际化师资团队难以培养和共享的问题。学院采用教师内培外引、出国研修和平台共享等方式,不断优化了师资队伍结构,打造了一支专兼结合、双师双语、国际混编型教学团队。
(五)拓展学生境外实习就业直通渠道,提升了学生国际就业市场竞争力
“跨境校企共同体”的成立是学院引入国际元素、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学院不仅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等方面与国际接轨,更及时将航海文化、企业文化引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学习环境、工作环境相融通。共同体中的合作企业和行业协会在学生校外实习的实践环节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对接境外合作企业及其在当地的社会资源,实现了学生实习、就业境外“直通”,有效解决了学生境外交流、就业渠道不畅的问题。四年来(2014—2017年)共计向境内外企业输送航海类人才1907人,境外直接就业704人,境外直接就业率从2013年21.1%增加到2017年41.2%。“跨境校企共同体”模式使学生感受到国际航运市场下的工作氛围,全面提升了自身的交际能力、适应能力以及自我发展能力,对学生增加国际竞争力、顺利实现海外就业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也增强了学院服务国际社会的能力。
二、成果的创新点
(一)探索跨境校企混合所有制办学新机制,形成了中外合作协同培养国际化高职人才的范式
“跨境校企共同体”是境外企业与国内职业院校两个主体间以协议形式缔约建设的校企合作新型组织,采用混合所有制模式,实行董事会领导、独立法人负责的运行机制,以校企双方共同提升自身国际竞争力为纽带,以优质资源建设、师资队伍培养、学生国际化就业为主要路径,以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为目标,实现中外双方互惠互利、协同育人,为国际化高职人才培养提供了有效的路径和范式。
(二)实施“跨境融合、分段递进”高职航海国际化人才培养新模式,提升了我国高职教育航海人才的培养质量和国际竞争力
成果围绕高职航海国际化人才培养规律和国际航海人才适任標准,创新实施了“境内基本素质培养→境外工作环境适应→境内职业技能训练→境外综合能力提升”的跨境时空交替、分段能力递进型航海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将国际化元素融入素质与技能、教学与就业等培养环节之中,培养了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国际化视野、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工匠精神,有效提升了我国高职航海人才的培养质量和国际竞争力。
(三)构建课证融通的“三级三层”国际化航海专业课程新体系,丰富了高职教育扎根本土与融合国际的教学理论
跨境校企双方以国际海事组织示范课程为指导,结合当代高职生学情特点和国际航海企业岗位人才需求规格,按照“立德树人、跨境培养、能力递进”的思路,通过引进吸收、合作开发和融合提炼,对国际先进教学资源进行“本土化”应用,开发出课证融通、素质本位的“三级三层”课程体系(三级:支持级—操作级—管理级;三层:基础层—晋阶层—提升层),并实施双语、全英文递进型授课模式。专业核心课程和培训项目通过国际认证,形成了具有我国航海职业教育特色的国际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三、成果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理论价值。一是突破了传统高职院校国际合作人才培养中重院校轻企业、重升学轻就业的局限性,提出跨境校企国际化人才培养理念,对阻碍校企深度融合、制约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的瓶颈问题进行对策分析,提出方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职业教育国际化理论内涵;二是从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视角探寻符合当代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职人才观”,构建基于“跨境校企共同体”的国际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明确标准和具体方案,为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提供理论支撑。
(二)实践价值。一是通过有效的“跨境校企共同体”运行机制,有效解决国际化人才培养中专业教学标准与国际职业标准对接、国际先进资源引进和本土化融合、国际化师资团队培养共享以及学生境外交流就业渠道窄等问题;二是通过基于“跨境校企共同体”的高职航海国际化人才培养实践,探索了一条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新路径,形成了可复制、易推广的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