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生命意识及其成因

2019-09-17 07:58杨丽琼
青年文学家 2019年21期
关键词:游仙诗儒道生命意识

摘  要:曹操的游仙是其所有诗歌作品中最具重要意义的部分。因为曹操创作的游仙诗不仅承袭了屈原寄托抒愤的创作手法,同时也体现了他在汉末乱世这样一个特殊时代背景下对生命终极的思考。曹操“忧世不治”和“乞求长生”的生命意识是其人格精神构建中儒道思想互补的表现,亦是曹操受所处时代社会思潮涤荡的产物。曹操的游仙诗中表现的生命意识揭示了当时文人的人生价值取向,是一个时代风貌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曹操;游仙诗;儒道;生命意识

作者简介:杨丽琼(1996-),女,白族,云南省临沧市人,北方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2017级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是中国古代文学宋元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1-0-02

游仙主题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传统之一。曹操的游仙诗继承了屈原“远游”的传统,同时还赋予了游仙诗更加丰富的文化意义。曹操一共有七首游仙诗,其中《气出倡》三首,《秋胡行》二首,还有《精列》和《陌上桑》各一首。曹操的这七首游仙诗除了《秋胡行》有确定的创作时间外,其它诗作的时间并没有确定记载,但大致可以断定为是曹操晚年的作品。这几首游仙诗反映了,曹操晚年于生命将尽之际在文学自觉、人的自我觉醒社会思潮的涤荡下,受儒道互补思想影响对人生终极进行的思考,同时也折射出曹操“忧世不治”和“乞求长生”的生命意识。

一、曹操“忧世不治”和“乞求长生”的生命意识

人类对生命的思考永远没有尽头。曹操满怀着雄心壮志戎马一生、雄霸一方,但是无论他获得了多少的成就和荣誉,也没有办法逃避生死问题。曹操对生死有着清醒的认识,他承认有生必有死的自然规律。在曹操之前的游仙诗大多以追求生命长久和寻得生死解脱为主旨,但是曹操探讨的是生命价值的问题,他的游仙诗饱含着“忧世不治”和“乞求长生”的生命意识。

首先,“憂世不治”是曹操生命意识中的根本。在汉末乱世的大时代背景下,曹操深感乱世之害,他树立了建功立业和天下太平的政治理想,这是曹操对自己人生价值的思考和定位。“大人先天,而天弗违。不戚年往,忧世不治。存亡有命,虑之为蚩” [1](P219),曹操在诗歌中表达了“忧世不治”的深沉遗憾,遗憾没有能够在有生之年完成统一大业,无法挽留正在流逝生命悲哀。晚年的曹操随着时间的流逝,越发感觉到自己的政治理想可能无法完成。曹操《精列》诗中有“厥初生,造化之陶物,莫不有终期。莫不有终期。圣贤不能免,何为怀此忧?”[2](P193),曹操认为,生命和时间都是有限的,不管是什么人都不可能脱离这种自然规律。曹操忧的是生命有限,愁的是人生苦短。儒家对生命灭亡的必然性就采取了回避的态度,孔子曾经说“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相比较死而言,儒家更强调的是生,让自己的生命价值得到最大化的发挥,这是儒家给人生有尽提供的解决途径。曹操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的社会经历也给曹操提供了为国为民,实现宏图大业的可能性。公元105年,东汉和帝死,其子刘隆即位,刘隆只有百天,根本没有任何自主行为能力,邓后临朝当政,从此也开始了东汉后期外戚专政的政局。到此后的安帝刘祜、少帝刘懿、顺帝刘保当政,都是这样的政治格局。董卓废帝后,群雄并起,天下大乱。曹操在认清东汉腐朽政权无望后,迎献帝迁都许昌,掌握大权。在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赤壁之战败北后,曹操退守北方,此时的曹操年岁不再,老之将至。曹操眼看生命终结之前难以完成统一大业感到忧思万分。

曹操的游仙诗虽然也有像一般游仙诗那样追求长生、慕求不老等的意味,但是曹操希望延续生命有着更深层次的涵义。曹操受到儒家积极入世、建功立业的影响,有着明确而又强烈的政治理想,曹操正是沿着这条路寻找对生死有限的解脱。

其次,曹操在《精列》中有“年之暮奈何,时过时来微” [3](P193),表现出他面对正在流逝的时间和生命的无可奈何。曹操临终之前曾下《遗令》:“吾死之后,持大服如存时,勿遗。……敛以时服,葬于邺之西冈上,与西门豹祠相近,无藏金玉珍宝。” [4](P24)字里行间可见曹操在面对即将消亡这个事实的冷静和理智。曹操坦率地承认自然规律的存在,因此对曹操而言,求仙远游有着强烈的现实需求,他希望通过这个途径能够获得生命的延续,这是其生命意识中的第二个表现。朱乾在《乐府正义》中说:“凡魏武乐府诸诗皆借题寓意,与己必有所为” [5](P150)这是对曹操游仙诗较为精准的评价。曹操的几首游仙诗多源于乐府诗歌中的相和歌辞,曹操“借题发挥”,在诗中抒发了自己强烈真实的个人情感。在《秋胡行》和《气出倡》中,曹操构建了自己的蓬莱世界,抒写了自己求仙远游的经历。“驾六龙,乘风而行。行四海外,路下之八邦……奉持行,东到蓬莱山。上至天之门。玉阙下,引见得入。” [6](P189)曹操乘龙御风,从八方走到四海,由高山走到深谷,游历四极终于到了南天仙门,经过引荐终于可以面见仙人。“传告无穷闭其口,但当爱气寿万年……骖驾白鹿,上到天之门,来赐神之药。跪受之,敬神齐。当如此,道自来。” [7](P189)曹操是带着诉求求仙远游的,他希望寻得长生延命之道。在《气出唱》其三中,曹操更是把自己愿望直接表露出来“主人当行觞,坐者长寿遽何央。长乐甫始宜孙子。常愿主人增年,与天相守,” [8](P192)不仅希望自己长寿增年,还希望能够把福份延续给世代子孙。以上思想意识是对历代游仙诗和游仙传统的继承。曹操先是在诗中表达了生命有时尽的客观规律的认可,接着又在诗中阐述“愿螭龙之驾,思想昆仑居。思想昆仑居。见期于迂怪,志意在蓬莱。志意在蓬莱。周孔圣徂落,会稽以愤丘。” [9](P193)让自己的生命遨游在另一个时空维度,以期摆脱现实尘世和生命流逝的苦恼,这些都表明了曹操内心深沉的忧患之感。但曹操真正忧虑的不是人之将死的灭亡,而是不能在有生之年完成心中崇高理想的遗憾。

曹操的游仙诗不是脱离现实和逃避现实,而是寄希望于未来。曹操乞求长生,强烈的希望能够完成自我追求。这样的生命诉求在儒家生命意识中没有得到满足,曹操转而在道家生命意识中寻找出路。于是,曹操自然而然的给自己建造了一个蓬莱世界。通过游仙蓬莱,曹操的精神重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舒缓,同时也给了他生命价值得以延续的希望。

二、曹操游仙诗中生命意识之成因

曹操之所以能够形成这样的生命意识同时赋予游仙诗新的时代内涵主要有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乱世的时代背景把生死问题提到了第一位,生死不保何谈其它。曹操生活于汉权坍塌,政治制度崩盘离析的东汉末年。东汉的衰落始于外戚干政,当一个封建王朝的政治权利不能够统一在一个励精图治的统治者手中,权利的下移或是外移时,就是这个王朝衰败的开始。东汉中后期的戚宦之争导致朝纲腐败,豪门世族争权夺势,皇帝昏庸无道、横征暴斂、卖官鬻爵,百姓不堪重负,战乱频发。这样的时代,使得生死几乎成为每一个人每天都要面临的现实问题。曹操较早的诗歌就是有关社会现实和百姓生民。曹操在《薤露》、《蒿里行》和《苦寒行》中便借用乐府古题抒写个人情感。《蒿里行》:“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10](P200)曹操看到尸骨成堆、万户空宅感到悲怆和断肠。钱志熙评价“这正是对于大生命死亡的一种体验,是为宗庙燔丧,万民死亡所作的空前绝后的大挽歌” [11](P206),这是这样的乱世时代给予了曹操独特的生命体验,也促使他形成了生命脆弱、人生苦短的生命意识,更是让曹操对天下民生产生了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

其次,曹操所处的时代给予了其实现宏图霸业的现实基础。曹操政治理想之树立来源于儒家的匡世济民的道德追求,儒家对生命的认知是“直线式”的、不可回转的,所以人必须要积极地追求人生价值的实现,要让个体生命有意义。当事业未尽但生命即将流逝时,曹操不得不从道家思想中寻得解脱的途径,以期继续完成自己的政治理想,所以曹操的生命意识是在儒道互补的思想影响下形成的。曹操的游仙建立在生命短促和事业未尽的基本矛盾之上,游仙乞求生命的长久是为了更好地完成自己的政治理想。晚清陈祚明于《采菽堂古诗选》中称《精列》一诗“当年暮之感,徘徊于心” [12](P668) 而作。诗句中表露出来曹操内心巨大的悲伤和遗憾,儒家的生命意识对曹操的指引只有单方面。儒家的生命哲学让曹操积极入世、建功立业、为天下民生,但是并没有告诉曹操面对宇宙生命终极问题-----死亡时,人该怎么做。这个时候,曹操转而在道家生命意识中寻求解答。曹操通过游仙的方式来化解现实的生命困境,他在诗中游访蓬莱仙境,其实也为自己塑造了一个理想的世界,这是一种对生命有限的补偿。曹操在游仙诗中寻找万物生灭变幻的仙境,在这个仙境中曹操跨越了时空的障碍,为自己找到了另一个时空维度,同时在这个时空维度中获得了暂时的慰藉。

最后,曹操处在一个文学自觉和人的自我觉醒的时代,曹操作为独立的个体,其生命意识的建构就是个体自觉的表现。汉末儒家经学随着汉权的崩塌不再处于时人思想的统治地位,黄老之学、名法之学、道家之学等又一次互相冲撞融合,曹操正是在这些思想的涤荡下建构起了自己的思想体系。曹操不信天命,这是个体生命意识的第一个表现。曹操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写道:“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 [13](P1063)曹操直言,自己所言所述并非自大,天下就算没有自己照样有人会称王称帝,自己本来就不信天命。可见曹操十分重视个人的感受和认知,这是一个时代风貌的个人体现。曹操个体生命意识的第二个表现是对游仙诗的改造。曹操在其延用乐府旧题的游仙诗中承袭了屈原寄托抒情的传统的同时,还赋予了其新的生命力。曹操在诗中注入了深切的个人情怀,同时寄托了自己对现实与理想的期预。

三、结语

曹操的游仙诗不仅抒发自己“忧世不治”和“乞求长生”的生命意识,而且揭示了汉魏之际士人面对生命的普遍心态,这是一个时代风貌的体现。曹操一改之前游仙诗高蹈轻举、服食采药的主旨,把个人对生命价值的定位和对生存意义的思考作为诗歌的主题,寄托了自己匡世济民的思想情感和努力面对理想和现实差距的态度。曹操没有沉迷于留恋人世和贪图永恒,而是把实现个人价值和超越消逝结合起来,这种生命意识不仅给当时的士人提供了人生启示,同时也对后世历代文人的价值选择产生了影响。

参考文献:

[1][2][3][6][7][8][9][10]黄节撰. 曹子建诗注(外三种)[M].北京:中华书局,2008.

[4]曹操,曹丕,曹植. 三曹集[M].长沙:岳麓书社,1992.

[5]黄宁.“建安风骨”与游仙诗[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06).

[11]钱志熙. 唐前生命观和文学生命主题[M].北京: 东方出版社,1997.

[12]陈祚明. 采菽堂古诗选[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3]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见《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三国文·卷二·魏武帝》.严可均校辑.北京:中华书局,1958.

猜你喜欢
游仙诗儒道生命意识
中国乐派形成的思想传统中儒道释的特殊阐发与贡献
圣王与革命——由“汤武革命”看宋儒道统论中的“排荀”
郭璞《游仙诗》现存篇目考论
——兼与赵沛霖先生商榷
沈从文笔下底层人物的生命意识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老人与海》与《活着》的生命意识比较
浅议小学语文课堂生命意识的培养
“老孔同源”与儒道互通——宋翔凤解《老子》思想的文化审视
20世纪80年代以来汉乐府游仙诗研究综述
论曹操游仙诗之成因及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