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利平
[摘 要] 数学课堂效率的提升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妥善处理好课堂上的几对关系,文章联系教学实践,指出教师应该正确处理学生与教师课堂定位的关系、教学预设与课堂生成的关系、初始教学和深化教学的关系、学习过程和效率提升的关系.
[关键词] 高中数学;关系;重点协调
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在数学教学中,存在着很多相互对立的关系,要提升课堂效率,就必须要协调好这些关系. 下面笔者从教学实践出发,针对如何协调课堂教学中的几对关系,谈谈自己的看法.
正确协调学生与教师课堂定位的关系
学生应该是掌控自己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提供指导来帮助他们建构认识、发展认识的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协调好自身作用和学生能力发展之间的关系,如果教师的作用被过分强调,那么学生的学习将失去自己的方向,他们将成为人云亦云的知识存储器,这显然无助于学生能力的个性化提升和发展;如果教师过分淡化自己的影响,就很容易让学生放任自流,这不但将干扰教学任务的完成,而且学生的能力也不会得到切实的发展.
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课堂定位的关系呢?笔者认为,教师首先要认真地研读教材,有效进行教学设计,充分立足于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具体需要来设计课堂内容;其次,教师还要充分把握住高中数学教学内容中所涉及的思想和方法,并有策略地将其渗透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探究来进行感悟和体验,以此促使学生在思维、创新等方面得到发展;其三,教师还要引领学生关注知识的应用过程,让学生在进一步的应用实践中领悟知识的内涵,同时,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也将因此而得以加强[1]. 由此可以发现,当我们努力协调学生和教师课堂定位关系时,学生应该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他们的知识建构和能力提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所以我们的教学要注意循序渐进,在帮助学生完成有意义的知识建构的同时,也努力展开各项训练,而教师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必须掌控好各个环节的“度”.
比如在指导学生研究数列知识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创设情境,让学生认识到数列在生活中的运用. 比如可以用购房还贷这一事例引导学生展开探索:假设家中要以住房贷款的方式,购买一套房子,设定个人住房贷款的月利率为5‰,请你采用数学方法计算,如果贷款100万,以等额本息的方式按月还贷,计划十年还清,则每月应该还贷款多少元?这就是一个生活化很强的问题情境,课堂由此展开,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自主思考,积极建构相应的数学模型,并在合作交流中分享自己的认识,最终运用数列的关系,完成对问题的解决,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建模思维和对知识的理解程度都将获得提升.
正确协调预设与课堂生成的关系
生成性是高效课堂的重要指标,也是我们实施教学活动的追求所在. 就教师来讲,课堂教学不再仅仅只是教学预设的重演,它要兼具发展性、生动性和反思性,我们的教学应该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生成性教学. 但这并不意味着预设不重要,事实上预设应该是生成的基础,没有充分的预设,生成也就是无本之木,有效的教学预设应该催生学生思维的灵感,产生富有生成性的教学资源.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协调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智慧,精心做好預设,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推进生成性教学.
课堂的生成永远要依据学生的反应来进行,教师在进行教学预设时,要精心设计学生互动活动,并在课堂教学中及时把握学生互动过程中展示的思维过程,由此展开生成,提升教学的效率[2].
比如在某次复习课上,笔者根据预设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解不等式x2-2x-3≥0. 笔者事先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预设:学生采用因式分解的方法,结合有关运算法则得出相应的结果. 但是学生的回答却偏离了笔者的预设,他们的解题方法如下:(x-1)2≥4,由此可得x-1≥2……,既然学生采用了配方法来处理这个问题,笔者当即也就改变了原先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按照他们的方法完成问题的处理,指导学生进行总结.
在教学实践中,如果学生的实际表现与教师的预设和要求并不相符,这时教师要循着学生的思路展开指导,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共鸣,为学生所接受.
正确协调初始教学和深化教学的关系
数学学习应该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务必要注意好初始阶段和深化阶段的教学关系. 这一点在高一数学教学中尤其关键. 由于大部分教师都是循环式教学,即教完高三之后,回到高一继续带新的一批学生,对这些教师而言,他们习惯了高三阶段的快节奏教学,这种思维惯性延续到高一教学,他们在对课堂节奏的调控时可能会出现不当之处. 最典型的情况就是,将高三的复习题直接拿过来给学生作为新课学习的例题,这显然会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非常明显的不适感.
数学学习的基础非常重要,而基础就是在学生接触某章节内容的初始阶段打下的,如果这个时候教师忽视学生对知识的深度把握和理解,仅仅只是以练代讲,让学生通过高难度的综合题目来推进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这样的操作显然会干扰学生基础认识的建构. 反而,到了后续复习阶段,要让学生站在整体的高度对知识进行更加深度的认识时,教师还要重新带着学生将概念学一遍,这样整个教学次序就全部混乱,学生的学习也将变得毫无章法,这对学生整体化的知识建构是不利的,学生的数学也将缺乏条理性,这些都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极力避免的.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新课学习的时候只顾着记定理和公式,在具体问题处理的时候,只会随意地套用公式,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还是在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过分重视习题讲练,而忽视了学生在初步建立知识过程中的体验. 此外,针对某些重点的概念,教师往往也只是强调“重要”二字,至于“为什么重要”,教师却很少做出解释. 比如,“斜率”是直线方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但是在很多时候,我们的学生仅仅把斜率作为一次函数的一次项系数,怎样理解斜率?斜率表示什么?斜率是否还有一些特殊的含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学生初步接触这个概念时就引导学生探明清楚. 换言之,很多重点概念,我们在学生第一次认识它的时候,必须要确认其含义,否则时过境迁,在复习过程中妄图帮助学生重构概念,将事倍功半.
正确协调好学习过程和效率的关系
加强学生对探究过程的体验,对学生认识数学知识、提升思维能力很有帮助. 新课程也强调,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让学生在知识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中,积累探索经验、塑造科学态度、培养科学情怀. 此外,学生创新意识的提升和创新思维的发展,也需要在过程体验中得以实现.
但是如果我们的教学过分注重过程,则往往会导致简单问题复杂化,进而造成学生钻牛角尖的思维倾向. 此外,教学过分专注细节,这很可能无法突出教学重点,学生学习时将缺乏针对性. 这样的教学不但会浪费大量的时间,而且学生也没有得到确实的发展,因此,也就造成了过程与效率之间的矛盾.
教学过程中如何协调好学习过程和效率的关系呢?笔者认为,学习应该是一个有意义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该对学生的认知过程进行重新解构,进而结合实际情形设计教学活动,突出有意义的环节,对一些多余的或学生暂时理解还有困难的过程,要进行回避,也就是说,我们需要让学生将有限的学习时间,用来对关键环节进行体验. 比如在处理某些问题时,学生审清题意、分析问题的过程,绝对不能仓促跳过,而应该投入充足的时间,当学生基本搭建出解决问题的框架时,那些运算的过程可以适当压缩,甚至在时间紧张时予以跳过.
综上所述,教师要努力协调好上述四组关系,这其实都是新课程理念的贯彻,同时也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是课堂效率提升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 钟菊红. 寻求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平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配方法”教学思考[J]. 上海中学数学,2017(zl).
[2] 马晓丹.预设课堂,生成精彩——高中数学预设与生成教学探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