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腰方肌阻滞用于肾切除手术后镇痛的疗效观察

2019-09-17 06:46万政佐梁志鹏阙彬丁帅周蓉
浙江临床医学 2019年8期
关键词:芬太尼平面麻醉

万政佐 梁志鹏 阙彬 丁帅 周蓉

近年来随着超声可视化技术在麻醉科的广泛应用,超声引导下区域阻滞技术由最初的局限于外周神经阻滞,发展至应用于躯干阻滞。躯干阻滞与传统的外周神经阻滞不同的是,阻滞靶点不是神经或神经丛,而是特定的肌腱平面。腰方肌阻滞(quadratus lumborum block,QLB)是由Blanco[1]在2007年首次提出,目前应用于腹部手术、髋部手术等复合麻醉及术后镇痛等。该技术目前国内报道较少,将该技术应用于肾切除手术患者的麻醉及术后镇痛未见报道,作者对肾切除患者行超声引导下QLB联合静脉持续镇痛的方法,来评估QLB术后镇痛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已获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与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选择2017年3月至12月本院泌尿外科拟行肾脏切除术的患者4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I~II级,年龄35~65岁,体重量45~80kg,术前无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无罗哌卡因及阿片类药物过敏史。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腰方肌阻滞联合静脉持续镇痛组(Q+P组)及单纯静脉持续镇痛组(P组),每组各2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身高、体质量、性别、ASA分级、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x±s)

1.2 麻醉和镇痛方法 所有患者入室开放静脉,面罩吸氧,常规监测有创血压、心电图、脉搏氧饱和度。Q+P组术前行腰方肌阻滞,操作方法:患者于术侧取侧卧位,常规消毒铺巾,采用索诺声便携彩超(M-Turbo&S-Series)定位,将低频凸阵探头放在髂嵴与肋下之间垂直于腋中线上方,在超声图像上仔细寻找腰方肌,并观察腰方肌周围的竖脊肌、腰椎横突、腰大肌等邻近组织结构,以便确定进针方向。穿刺针从探头前方患者腹侧进针直至针尖位于腰方肌和腰大肌之间,注入0.375%罗哌卡因(AstraZeneca公司,产品批号LAPZ)20ml,注药后超声上可见局部麻醉药将腰大肌下压,此时退针至腰方肌背侧(腰方肌与竖脊肌之间),再次注入0.375%罗哌卡因20ml。P组不进行腰方肌阻滞。所有患者采用全身麻醉,麻醉诱导给予咪达唑仑0.04mg/kg、丙泊酚1.5~2mg/kg、舒芬太尼0.5~1μg/kg、罗库溴铵0.8mg/kg。

麻醉维持采用丙泊酚与瑞芬太尼靶控输注,间段追加罗库溴铵与舒芬太尼维持肌松与镇痛。两组患者术毕连接自控电子镇痛泵(Auto Med.3400型):羟考酮50mg+托烷司琼10mg+0.9%氯化钠溶液,共计100ml,0.5mg/ml;不设背景输注量,单次给药剂量2ml,锁定时间30min。

1.3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分别于术前及术后2、6、12、24h抽取桡动脉血,应用血气分析仪(Radiometer,ABL800FLEX型)行血气分析。记录患者术后2、6、12、24h静息状态时视觉模拟评分(VAS 评分),0分:无疼痛,10 分为剧烈疼痛。记录患者术中及术后24h 内羟考酮的用量。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卧床时间(术毕至第1 次下床站立或行走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毕至第1 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毕至出院天数)的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呈正态分布的连续性变量以(x±s)描述,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连续性变量以最大值、最小值和中位数等进行描述,并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Q+P组QLB阻滞情况 阻滞平面达T7~L1者15例,达T7~L2者5例;术后平均阻滞时间为(23.8±2.6)h。

2.2 两组各时点血气分析指标的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各时间点术后血气分析比较(x±s)

2.3 两组镇痛效果比较 两组各时间点静息与运动VAS评分的比较见表3。术后6h、12h、24h、48h内Q+P组 羟 考 酮 用 量 分 别 为:(3.31±1.05)mg、(5.23±1.33)mg、(7.36±1.33)mg、(8.17±2. 25)mg明显少于P组的:(9.96±1.55)mg、(29.56±7.55)mg、(37.73±3.32)mg(45.83±2.62)mg(P<0.05)。

表3 两组各时间点静息与运动VAS评分的比较[分,(x±s)]

2.4 两组卧床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情况比较 Q+P组卧床时间[(5.32±2.17)h]、首次肛门排气时间[(5.33±1.31)h]、术后住院时间[(5.35±1.08)d],明显低于P组卧床时间[(20.12±2.07)h]、首次肛门排气时间[(15.67±2.01)h]、术后住院时间[(8.37±1.16)d](P<0.05)。

3 讨论

腰方肌位于腹后壁脊柱两侧,其内前方是腰大肌,后方是竖脊肌。腰方肌下部起于髂嵴内侧半,向上附着于12肋下缘的内侧半,内侧部分的肌纤维连于1~4腰椎的横突尖。腰方肌阻滞可以分为三种入路。第一种方法在腰方肌前外侧腰方肌和腹横筋膜交界处注药被命名为QLB1[1]。第二种方法在腰方肌和竖脊肌之间注药位置更靠近后方,命名为QLB2 或后路QLB[2]。第三种方法在腰方肌和腰大肌之间注药,深达胸腰筋膜的前层,命名为QLB3 或前路QLB[3]。在这三种方法中阻滞平面有所差异,Murouchi等[4]采用QLB1入路测出阻滞平面为T7~ T12,Parras等[5]测出阻滞平面为T10~L1。Spence等[6]采用QLB2入路测出阻滞平面为T7~L1。Carline等[7]通过观察尸体染料的扩散情况发现QLB1与QLB2主要扩散至腹横肌平面包含的神经,有时能扩散至腹侧周围皮肤组织以及背部深部肌肉。QLB3每次均能扩散至腹横肌平面包含神经及L1 ~L3神经根分布区域,且能扩散至腰大肌及腰方肌,认为QLB3扩散平面最稳定,阻滞平面最广。Carney等[8]通过影像学研究发现阻滞能够达到T4~L2水平,由于肾切除手术切口主要集中在腹部的一侧,作者在行QLB时同时采用了QLB2与QLB3两种方法,阻滞平面一般可达T7~L1,部分患者可达T7~L2,操作过程中采用Børglum等[3]提出的超声显像方法即“三叶草征”,清晰的显示了腰大肌、腰方肌及竖脊肌的超声影像,采用平面内进针法,先穿透腰方肌至腰方肌与腰大肌之间注药,再退针至腰方肌背侧注药,全程可见针体及药液扩散情况,穿刺路径远离腹腔,较QLB1更加安全。有文献报道[9],QLB持续时间的中位数为24h,明显长于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而且也显示出了更广的麻醉范围。作者在单侧腰方肌同时采用了QLB2与QLB3两种方法阻滞时间达(23.8±2.6)h。

支配肾的神经主要有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来自腹腔神经丛发出的肾丛,腹腔神经丛是从胸5~12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所组成的内脏神经。肾切除手术疼痛既包括手术切口痛,还包括肾脏区域手术后的内脏痛。有学者[10]通过MRI观察QLB的扩散范围,发现QLB药液可以扩散至椎旁,由此认为QLB可能有内脏镇痛作用。有报道[11]认为腰方肌前QLB即QLB3,药液可以扩散至胸腰筋膜的外侧弓状韧带以及胸内筋膜后方,并且可以到达胸椎旁间隙。作者同时采用了QLB2与QLB3两种方法,其中QLB3局部麻醉药有可能到达胸椎旁间隙阻滞胸交感神经,从而有效的减轻患者的内脏痛。结果显示:术后48h内Q+P组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P组,且术后舒芬太尼用量明显减少,由于Q+P组良好的镇痛效果,从而使患者的通气功能明显优于P组,术后48h内Q+P组PaCO2明显低于P组,PaO2明显高于P组。Q+P组患者由于镇痛良好,有效的减少了阿片类药物的应用,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活动,促进了患者胃肠道功能的恢复,住院天数明显减少,有效的降低了围术期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对肾切除患者行超声引导下QLB联合镇痛效果完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有效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和安全性,是一种值得推广的镇痛方法。

猜你喜欢
芬太尼平面麻醉
瑞芬太尼与芬太尼在全身麻醉术中的应用效果对比
瑞芬太尼、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在淋巴结结核手术中的应用比较
腰硬联合麻醉与持续硬膜外麻醉应用在全子宫切除术中的作用
玩转高考真题——平面解析几何篇
《麻醉安全与质控》编委会
产科麻醉中腰硬联合麻醉的应用探究
舒芬太尼在剖宫产术中对寒战和牵拉痛的预防作用
地氟烷麻醉期间致Q-T间期延长一例
立体几何基础训练A卷参考答案
类鸦片止痛药在英国泛滥成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