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爱萍
摘 要: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中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的直接组织者、指导者和实施者。目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的新形势和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提升有了新要求,本文通过对部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进行调查,并进行相应的思考与研究,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地方本科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具体路径和方法,以切实提高辅导员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关键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 辅导员 职业能力 提升路径
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为深入了解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中辅导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作者通过问卷及实地调查的形式进行资料收集,通过网络调查收集回收了105份问卷,其中男辅导员55名,女辅导员50名,年龄在30-38岁居多,占35.90%;学历本科居多,占45.74%;专业结构比例较均匀,教育类占20%;辅导员工作年限4-5年的占52%;月收入4500以上占44.59%;辅导员培训频率占44.59%;出现职业倦怠的占75.3%;选择有机会转岗的占65.11%;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的占60%;职责不清的占65.19%;能参加校外培训机会的占31.78%;对校外培训的认可教高的占76%;论文发表1-2篇的占44.45%。因此,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
(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中辅导员高学历层次的数量还不够、专业对口率偏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中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较高,但是学历以本科学历为主,硕士及以上学历辅导员数量较少。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辅导员队伍中,专业对口率偏低。专业技能不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与探索贫乏是辅导员队伍存在的普遍现象。
(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辅导员角色认同感不高,职业规划较模糊。教育部24号令规定:“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对于自身的规划缺失,大多数是以辅导员为过渡阶段,因为有些院校规定,如果转任课教师需要担任相应年限的辅导员工作,基本以3年起步,同时,辅导员承担的日常事务性工作太多,不能科学的看待自己的身份,也致使在专业提升、职称评定等方面处境尴尬。因此在从事辅导员的阶段中,缺乏明显的辅导员成长发展规划,不利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容易流于形式。
(三)很多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对辅导员的职业能力提升等缺乏相应的考核机制。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专职辅导员职称结构主要以中级及以下职称为主,且队伍建设制度和考核机制不完善、不科学,学生事务性工作考核比重较大,且考核程序不够公开,考核结果流于形式,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需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辅导员队伍建设方案,从辅导员的准入条件、选聘、岗位的细化、具体岗位职责、工作任务、培训进修机制、专业化建设的举措、激励机制、退出机制等方面的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相关规章制度的较少。而这些也制约了辅导员队伍的整体建设。
(四)民办院校辅导员科研工作基础起步晚,培训学习机会欠缺。多数辅导员没有主持科研项目的经历,能够发表论文的也有限,而且是一般期刊,多数的培训机会也是省内的,能去省外培训的少之又少,而大部分辅导员希望学校能够提供更多的教育培训机会。
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辅导员发展现状的原因简析
学校对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重视程度不够重视,辅导员对自身角色定位不够准确,对自身工作的重要性认识程度不够,缺乏工作认同感和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员工作激励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工资待遇不高,晋升渠道不够公正,发展前景不够清晰。
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对策
(一)辅导员本身要转变工作理念,转变对角色的定位。辅导员要在宏观、中观、微观的综合角色定位中,准确、全面、透彻、灵活地把握自身的角色,要明确辅导员角色内涵,履行辅导员的职责,完成辅导员的任务,科学合理的制定好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
(二)辅导员要提升自己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道德素质。首先辅导员职业素质的前提是政治素质,辅导员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要能够学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并能够贯彻落实,还要有政治性原则,能够科学的认识、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也要有较高的政治觉悟,能够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拓展自己的思想深度;其次,辅导员职业素质的基础是业务素质,要有文化修养、要有学习能力、要有教育能力、要有管理能力、要有服务能力;最后辅导员职业素质的关键是道德素质,工作中要有爱心、责任心、诚信意识和和谐能力。
(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健全制度体系推动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目前,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辅导员队伍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虽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界围绕高校辅导员这一特殊群体,就队伍建设、制度建设、专业发展和职业活动等核心课题开展了深入研究,而新建地方本科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具体落实,需要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制定符合本校辅导员实际情况的职业能力提升的相关制度,在学院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出制度保障性作用。
(四)逐步健全新建地方本科辅导员专业化培训与激励机制。学校对辅导员进行有组织、有计划、分层次的培训。培训的目的应以提高辅导员自身能力为目标,这些能力包括很多方面,如良好的沟通能力、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敏锐的信息判断能力、危机处理的应变能力、工作模式的创新能力等。高校要为其搭建平台,创造培养的空间,并依托有关机构进行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职业咨询、素质拓展等方面学科知识的培训,组织课题科研小组,围绕工作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好难点开展理论研究。为此,需要完善相应的职务评聘标准,所有辅导员均按职级制聘任管理办法,参照高校职称评审相关条件,充分考虑学生工作的特点,注重考核辅导员的实绩。
(五)完善保障与晋升发展制度,稳定辅导员队伍。完善辅导员的待遇和条件,是稳定辅导员队伍的重要举措,也是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物质保障,要适当提高福利待遇,设立辅导员岗位津贴,要与专任教师持平。设立专项经费,专款专用,用于辅导员的表彰、培训和考察。切实解决辅导员的职务竞聘、职称评定问题。
(六)借鑒国外先进的经验是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方向。美国的辅导员制度建立至今有100多年的历史。在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已成为一种职业方向,学生事务管理者有专职和兼职之分,有一支具有相应学历、层次分明的专职队伍。对管理人员的聘任、提升具有较为明确的要求和程序。根据其岗位职责,学生事务管理人员可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一般而言,申请初级岗位的人员应具备心理咨询、学生事务实践、学生发展等面的硕士学位。在人才培养方面,一些专业协会和高等学校的某些相关专业还为从事这项工作的人提供职业培训。
四、结束语
推进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学校要采取综合配套措施,促进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和管理,要积极搭建起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平台,从而形成充满活力的高素质的工作队伍和多元化的格局。只有这样,辅导员队伍的职业能力提升才能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生工作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广东省高校学生工作专业委员会.辅导员的考核与管理.中山大学出版社[M].2008
[2] 洪伟.高职院校辅导员专业化培训教程.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M].2013
[3] 王敏.李峰.民办高校辅导员激励机制研究.闵西职业技术学报[J].2018
[4] 陈建甫.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陕西.西安理工大学.2014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潍坊科技学院2019年度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高校辅导员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提升研究”(项目编号:W19SZFZ05)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