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托管教育实施中的问题及推广建议

2019-09-16 13:23张思进
西部论丛 2019年15期
关键词:问题

摘 要:为应对学生减负专项整治带来的新情况,同时保障小学生放学与家长下班存在的时间差中学生的安全,社区“四点半课堂”兴起。为促进社区“四点半课堂”在武汉市的推广实施,本研究深入走访率先试点的江岸区三个社区,通过访谈、观察及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情况,发现社区均存在专业程度不高、宣传力度不够、学生安全保障不足、合作模式单一等问题。文章结合调查发现,提出了对应的完善推广建议。

关键词:社区托管 “四点半课堂” 问题 推广建议

一、研究背景

“四点半课堂”(又名“四点钟学校”),指以社区为依托,并利用社区已有的活动场所和人员条件,在放学后的下午4:30~6:30之间,把社区里一些因为家长工作而没有人看管的孩子组织起来,集中进行学业、心理和行为上的辅导,是社区托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

从对目前相关研究成果和实施情况来看,我国对其重视程度正逐渐提高,但研究和实践仍较为缺乏。我国“四点半课堂”模式仅在部分地区兴起,从1998年至今,虽在宁波、潍坊、上海、深圳等地相继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四点半课堂”试点工作,[2]但我国大部分地区并未得到普及。

武汉市江岸区率先进行试点,2018年2月已正式启动实施青少年寒假社区托管项目,致力于解决社区“双职工”家庭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寒假“看护难”问题,帮助青少年学生度过一个文明愉快的假期。基于此,本文拟对江岸区的三个试点社区进行调查,探索其中托管教育实施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

二、对象与方法

为深入了解江岸区三个试点社区(J、H及Y社区)的托管教育实施现状,本研究对托管课堂进行观察研究,向社区家长发放调查问卷,走访社区负责人、志愿者、托管班教师等,多途径了解情况。

(一)J社区

J社区开设“四点半课堂”已近十年之久,因此其在资金运转、师资来源、志愿者招募、课程设置、教学器材配备等各方面经验丰富。其招生对象没有明确的限制,以该社区辖区内的小学低年级学生为主。据以往招生情况,报名参加社区“四点半课堂”的学生有二十几人,但最终固定下来的只有十几个。

1.物质条件

J社区托管服务中心环境较好、设备齐全;托管服务由社会组织承接,具体为社会组织与街道签订协议(包括资金使用、质量评估标准细则),并由区、市两级民政局拨款15万元用于人员工资等。

2.社区文化

这里的小学生大多数由爷爷奶奶照看,由于老人辅导学生完成作业的能力不足,因此,托管服务在该社区需求较大。除此之外,J社区良好的志愿文化氛围促进了“四点半课堂”的开展,社区活动丰富 (如“万家宴”“灯展”腰舞队),居民凝聚力较强,且居委会也会向托管中心推荐志愿者。

3.课程设置

“四点半课堂”以辅导学生完成作业为主,在完成作业的前提下,会开展如课外阅读,带领小朋友参与小游戏等兴趣类课程。其主要特点在于课程设置灵活,主要根据学生的需求来制定课堂内容。在“无作业日”,社区“四点半课堂”还会开展一些文体活动以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丰富课外生活。此外,居委会也不定期地与社区托管中心联合举办红色文化教育。

總体而言,该社区实现了社工、社区、社会的“三社联动”,还达成了“社区+志愿者”的合作办学模式,但还未涉及到与企业和学校的合作。

(二)H社区

该社区“四点半课堂”在办学模式上,与第三方机构——H外语学校合作,由该机构安排教师和志愿者。当前能保证每天有一个固定的老师和志愿者负责看管学生,招生人数也在不断增加。

1.物质条件

H社区“四点半课堂”的资金是由江岸区民政局拨款到街道,随后街道将相关资金拨给第三方机构——H外语学校,作为非盈利的社会性组织,该校为H社区的“四点半课堂”提供教师及志愿者。

H社区“四点半课堂”教学场地具备,有充足的图书、投影仪等教学设备,但体育健身器材目前并没有为学生所使用。

2.课程设置

“四点半课堂”由第三方机构、社区与社工组织多方参与,实现了社工、社区、社会的“三社联动”,达成了“社区+志愿者”的合作办学模式,但缺少与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因该社区所在辖区内没有学校,因此还未涉及到与学校的合作。

H社区“四点半课堂”主要有以下教学内容:

①完成作业(这是最基本的前提,也是家长最看重的地方)。

②室内兴趣拓展(内容和时间均不固定,视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安排,有英语短片、下棋、魔方等)。

③红色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并没有专门化、系统的课程,一般融入到日常的课程中,如观影教育)。

④常识教育:教授学生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识,并进行安全教育。

同时该社区托管中心极为重视与学生家长的及时沟通,以家长的需求为主。因家长最主要的需求就是保障学生的安全及辅导学生作业,所以其“四点半课堂”的重心也放在这两个方面,家长的满意度较高。

(三)Y社区

Y社区“四点半课堂”尚未开展,正处于准备阶段。据计划,招生对象为该社区辖区内小学一至三年级的学生。社区将购买社工组织负责托管服务项目,同时,该社区托管中心不打算与企业合作,认为私人企业会进行商业宣传。作为同辖区的共建单位,S路小学会帮助社区托管中心进行一定的联合宣传。

总体而言,调查的三个试点社区开展“四点半课堂”的时间不一,但最晚开展的也已进入前期准备阶段。前期宣传都有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接收的对象多为小学1-3年级学生,以各社区所在辖区的学生为主,且所接收学生人数均较少,最多的J社区固定下来的也只有十余名。托管时间方面,均为上学期间每周一到周五,从下午16:30放学至18:30,周六周日不提供托管服务。同时教学资源、条件整体来看均较为齐全。

社区“四点半课堂”由民政局拨款,保障了资金来源。而社区联系社会性组织承接,保障了师资来源。同时三个社区均实现了社工、社区、社会的“三社联动”,在办学合作模式上达成了“社区+志愿者”模式,但均未达成“社区+学校”及“社区+企业”模式。

社区的“四点半”课堂的课程内容以辅导学生完成作业为主,在完成作业的前提下开展一些兴趣课程,丰富学生的兴趣爱好,如课外阅读、组织开展小游戏等。同时,已开展托管的社区也都有对学生进行一定的红色文化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

三、问题与原因

此次调研中的三个社区“四点半课堂”开展中共同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托管班专业化程度不高

从总体上来看,调查中的三个社区都存在着托管班专业化程度不够高的问题。

1.教学人员专业素质不够高

“四点半课堂”的教学人员安排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专业性,其最主要体现为教学人员专业素质不足。而主要原因,即为这三个社区都缺乏了“社区+学校”的合作办学模式。三个社区“四点半课堂”的教学人员均主要由志愿者及社工机构的社工人员组成,他们当中大部分都没有从事教育教学方面工作的相关经验,且没有获得我国教师资格证的认定,同时可能缺乏学科方面的相关知识储备。相关教育教学知识、学科知识、教学技能及自身素质等,使得社区“四点半课堂”的教学人员专业素质有所欠缺,不利于更好地对学生进行作业辅导和兴趣课程的讲授。

2.课程设置专业性不够强

托管班在其课程设置上也缺乏专业性。实际上,社区“四点半课堂”在课程设置上,存在着托管班自身课程设置与家长期望辅导作业、提升学业成绩之间的矛盾。通过与三个社区负责人访谈以及问卷调查对社区学生家长的采访来看,大部分家长希望托管班以辅导和帮助学生完成作业,提升学生学业成绩为主。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40.8%的家长希望托管班以提升学生学业成绩为主,明显高出另三个促进学生课外综合发展方面的期望。

图1 家长对托管服务的期望

当问及有关该社区“四点半课堂”课程开设的情况时,社区负责人均表示,社区“四点半课堂”在作业辅导之外必然会开设一些促进学生兴趣发展的课程。但考慮到家长的期望和学生实际的需求,不得不更多地以保证学生完成作业为主。

H社区负责人介绍到,该社区“四点半课堂”自身课程的时间安排非常灵活,完全视学生完成作业情况而定。若学生没有在托管时间内完成作业,该学生就不必参与课外课程学习。但实际上,一方面,课程安排过于灵活将导致课程时间的零散,另一方面,托管班的课程安排完全由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而定,完成作业后剩余时间的多少也将影响课程内容的选择。这表明当前社区“四点半课堂”的课程在时间安排和内容选择上均不够系统,未形成课程体系。

(二)学生间干扰难以避免

社区“四点半课堂”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学生之间的学习注意力相互干扰的情况。J社区负责人表示,当学生们都在认真地完成作业时,其中一个学生突然做出引起其他学生注意的举动,如突然说话,或因完成作业开始玩耍,都会一定程度上干扰其他人的注意力,甚至让全班同学都开始议论起来,直至教学人员使之平息,学生们才会恢复到之前的专注状态。

导致这种“散漫”的学习环境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方面,从社区“四点半课堂”自身性质来看,其并非属于正式的班级。传统的班级被定义为一种将年龄相同、文化程度大体相同的学生按一定的人数规模建立起来的教育组织。而该托管班由于学生人数过少,也并未将其按年龄进行划分。不同年龄、不同年级的学生,由于家庭环境、成长环境、自身知识储备、学习能力、性格和身心发展等方面的差异,对托管班的辅导工作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另一方面,托管班可能缺乏相关的课堂规范及规则的制定,由此使得社区“四点半课堂”中不可避免存在学生之间注意力的相互干扰。[3]

(三)宣传力度不够

调研发现社区对于其“四点半课堂”的宣传仍有所欠缺。一方面,宣传对象不够广泛。从问卷调查过程中对家长的采访情况来看,许多家长表示并不知情;另一方面,宣传深度有所欠缺,大部分的家长表示完全不了解或只了解一点,而真正做到非常清楚的家长占极少部分。如图2所示,仅有18.4%家长比较了解,而59.2%的家长表示只了解一点,还有22.4%的家长并不知情。这表明社区在对其宣传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

图2 所调研的所有家长对该社区“四点半课堂”的了解程度

(四)接送安全难以保障

三个社区均表示不能够保证学生放学后从学校到社区托管班路途上的安全。社区负责人在访谈中表示社区只能保证学生在托管班场地内的安全,而对于学生路途上的安全难以负责,因此三个社区均不提供接送服务。

托管班难以保障学生路途上安全的最主要原因在于安全责任体系的不健全。社区作为无偿为学生提供课后托管服务的机构,主要由志愿者和社工组织提供的社工构成。若提供接送服务,学生在路途上发生意外,安全责任到底归结于哪一方?是应当由社区负责?还是志愿者?抑或是社区的社工,甚至是家长负责?社区“四点半课堂”的安全责任体系没有健全,安全责任没有进行划分,从而难以保障学生路途的安全,没有提供接送服务。这也将不利于吸引更多家长前来托管,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其发展。

(五)合作模式较为单一

三个社区在“四点半课堂”办学上,均存在办学合作模式较为单一的问题。他们均只采用了“社区+志愿者”的合作模式,而未涉及“社区+学校”和“社区+企业”模式。缺少与学校的合作办学,将难以为社区托管班提供有较高专业素质的教师,也不利于托管班进行系统的课程设置。缺少与企业的合作办学,也将不利于社区“四点半课堂”获得更多更充足的资金和活动平台等的支持,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社区“四点半课堂”的发展。

四、对策与建议

针对试点社区“四点半课堂”共同存在的问题及其开展所得成果,将提出相应建议使其能更好地推广。

(一)促进家庭、学校、社区和社会四位一体

社区“四点半课堂”的开展需要做到家庭、学校、社区和社会的四位一体。一方面,通过四方联合,要进一步拓展合作模式,促进“社区+学校”和“社区+企业”合作办学。通过社区与各类专门学校的合作,如让小学派专门的学科教师前来社区托管班进行授课,以此提高教学专业性;通过参与初高中学校举办的如生涯规划课程、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以及参与大学举办的特色讲座等,来丰富学生经历、拓展视野;同时获得大学生志愿者的支持有助于社区“四点半课堂”更好地开展。

另一方面,通過四方联合,进一步加强相互沟通。不仅需要加强社区与学校之间的沟通,使得社区“四点半课堂”能够更进一步了解所托管学生在学校上课的课程进度、学习重难点等,以便于更好地辅导学生作业的完成,同时也要通过与学校的沟通交流,使得社区“四点半课堂”的教学人员从中学习教学经验和技巧等,并个性化了解每个托管学生的学习情况等,以促进托管班在学生作业辅导和教学上更好地开展。

另外,社区也需要加强与每个托管学生家庭之间的沟通。不仅需要通过沟通从家庭中获得有关托管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更需要将学生在社区托管班中的表现等积极及时地与家长沟通,以促进每个托管学生个性化的更好地成长。

(二)建立特色科学的课程体系

社区“四点半课堂”需要建立一定的课程体系。首先,其应对自身托管班性质进行准确定位。社区“四点半课堂”作为在减负背景下出现的新型课堂,不应当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其在完成保障学生安全及辅导作业的基本任务的情况下,应具备自身特色。其功能应当是开展素质教育,以弥补学生在学校所接受的应试教育的不足。其目的应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个性品性、人格、兴趣爱好和能力等的发展。

其次,社区“四点半课堂”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应当具备系统性、科学性和趣味性。一方面,可设置一些如手工、音乐、美术、书法等方面的兴趣类课程,促进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另一方面,也可适当设计实践类课程,通过让学生参加服务社区敬老院老人等的公益活动,参观科技馆、博物馆甚至参与初高中或大学举办的知名讲座等活动的形式,丰富学生经历并开拓眼界。同时,甚至可形成社区“四点半课堂”的品牌课程。如此次调研中,Y社区在其“四点半课堂”的开设计划中,明确提到要建立一支由其托管学生组成的特色服务队,以此促学生和社区的共同发展。

另外,在社区“四点半课堂”课程的时间安排上,应当有一定的规则,不能太过灵活而导致课程时间的零散,也不能像H社区完般全以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来安排,应形成较为固定的上课时间,可依据学校的作业时间(如有的学校有“无作业日”)以及收集家长和学生的意愿之后来较为固定地安排课程。

(三)提高宣传广度和深度

社区“四点半课堂”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提高宣传的广度和深度。一方面,需实现宣传方式的多元化,不仅做到线上在社区相关Q群、微信群、公众号、社区相关网站等的宣传,同时也要做好线下的在宣传栏贴出告示、制作宣传海报、在召开居民大会或社区活动举办时集中宣传等宣传工作,实现多样化的宣传。通过宣传方式多样化的实现,来克服如老年人较少上网、年轻人较少关注社区公告栏等的不足,以扩大宣传对象的覆盖面。

另一方面,也需要提高宣传的深度,注重宣传中对社区“四点半课堂”介绍信息的完整性、深入性和易懂性,方便居民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有助于吸引更多家长前来托管。

(四)发展特色社区文化

社区文化的发展对于该社区“四点半课堂”的开展至关重要。需要通过更多地举办社区特色活动,来拉近社区居民间的距离,融洽关系,提升相互的信任程度,以此促进社区文化的发展。

一方面,社区活动的开展为该社区“四点半课堂”提供了独特的活动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居民对社区居委会信任度的提高,也有助于其理解和认同该社区“四点半课堂”的办学宗旨、特色等,从而更加积极地让学生报名参加,帮助扩大招生,促进其发展。

同时,居民对社区事务参与积极性的提高也有助于其发展。如J社区“四点半课堂”从不缺乏志愿者,社区中许多老人或家长等都义务担任其志愿者。居民积极性的提高有助于吸引社区有一定教学经验、水平和素质的居民担任该社区“四点半课堂”的教师,并吸引更多居民前来担任保障学生安全的志愿者,有助于该社区“四点半课堂”的发展。

(五)完善安全责任体系

应当进一步完善社区“四点半课堂”的安全责任体系。当前我国的社区“四点半课堂”的开展,虽有政策支持,但仍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规定。基于社区“四点半课堂”免费特点,其自身性质决定了许多责任划分的不明晰。当前其安全责任体系还未健全,经调研的三个社区均不敢提供接送服务,仅只承诺保证学生托管班场地内的安全。因此,进一步完善社区“四点半课堂”相关制度、法律,促进其安全责任体系的完善,不仅对托管学生的安全,也对于其发展而言至关重要。

五、结果与讨论

“四点半课堂”是社区主动应对中小学生减负专项整治带来的新情况所采取的模式,本研究通过多方途径实地调研,对武汉市江岸区社区托管教育的实施现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究了解。研究发现,试点社区在此模式下采取的措施对于家长需求和学生成长两个方面已有成效,如,保证学生课外安全、减轻家长经济负担、丰富学生兴趣爱好等等。其中,目前的暑期托管教育依然以辅导和看管为主,而课外活动、特色课堂为辅;同时,基于不同的社区文化和居民特点,它们又在课程、管理等方面各持特色。但是研究也发现,目前的实施在专业化、安全性方面还是有所欠缺,且在非寒暑假时段的社区托管模式则尚未成形。

基于此,为进一步完善、发展、推广社区托管教育,首先,社区“四点半课堂”应对自身托管班素质教育的性质进行准确定位。其次,希望各类专门学校和社区实施合作,如让小学派专门的学科教师前来社区托管班进行授课,以此提高教学专业性;大学生志愿者提供支持将有助于社区“四点半课堂”更好地开展。另外,不仅仅是社区相关人员,包括关注的居民、学生志愿者、自媒体运营平台等也应多多关注民生教育,均可以提高宣传广度和深度。线上利用相关Q群、微信群、公众号、社区相关网站等予以宣传,线下的利用宣传栏、海报、或社区活动集中宣传。最后,进一步完善社区“四点半课堂”相关制度、法律,促进其安全责任体系的完善,不仅对托管学生的安全,也对于其发展而言至关重要。

当然,通过调研情况来看,当前若要真正进一步发展其“四点半课堂”,并非单靠社区就能完成,而需要多方的合作参与才能最终促成。在此,特呼吁社会引起重视,不仅早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及社区“四点半课堂”安全责任体系,同时也需要家庭、学校、企业及众多社会力量的配合。只有各方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及早行动,才能将社区“四点半课堂”更好地推广下去,有助于真正减负的早日实现,使得学生们能够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 [2] 周纯义,任晓秋,王娜.“四点半课堂”的现状、困境及出路[J].现代教育科学,2011(08).

[3] 谭慧容.上海市小学生晚托班现状研究——以H晚托班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作者简介:张思进(1998-),女,湖北红安人,湖北大学教育学院2016级本科生。

猜你喜欢
问题
保障性住房选址问题分析及选址建议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避开“问题”银行股
试析中小企业成本核算的管理及控制
浅谈制造业企业成本控制有效性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完善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探讨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