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工作坊 助力我成长

2019-09-16 02:36刘露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工作坊课程设计素养

刘露

人生的成长需要长年累月的积淀。在我的人生中,特别是近三年来,我跟一个团队紧紧联系在了一起,这个团队就是“李斌名师工作坊”。在这里,我学到的不仅仅是好的实践经验,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整合与提升。

思维方式的改变,似乎不好用具体的数据来衡量,那我就以“周末课程”来谈谈“李斌名师工作坊”带给我的改变和收获。

“周末课程”就是利用周末时间,通过探究、动手、实践而完成的一门课程,它注重学生在跨学科实践中的感受和体验,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主,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

我曾经任教于重庆市巴蜀小学校住读班,在住读班里一教就是七年。通过这七年的时间,我发现住读学生特别期待周末,因为一到周末就意味着大“解放”,当然这跟他们父母的观念意识也有很大关系,学生在校学习了整整五天,是该好好休息休息了。于是周末就变成了“纯天然、无污染的散心日”了。而当新的一周开启的时候,学生们却迟迟回不到学习的状态。

基于这样的情况,从2015年起,我就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如何合理安排学生的周末时间。于是,我便开始了漫漫“周末课程”之路的探索。这个课程定位于既能够放松学生的身心,又能够让其学有所获。趋合时代,顺应潮流,一开始的思考是以“项目式主题”为单位进行每周的课程设计。设置提升学生知识广度的单一课程,先后有“节假日系列课程”“生活实践系列课程”“科学创新系列课程”“美食文化系列课程”“旅游创意系列课程”“阅读提升系列课程”等。

在这个阶段,我主要是以“知”“诵”“画”的思维方式对课程进行设计,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事物,然后背诵跟事物相关的诗词歌赋,最后通过自己的画笔再次在脑中留下直观可感的形象,以加深印象。我们知道,小学生的思维方式是比较单一的,表达能力也较弱,但是我们可以帮助学生从小养成积累生动形象的习惯,相信这些内容会对学生后期的表达起到奠基作用。

如在《我们的节气——小满》一课中,设置了“知小满、诵小满、画小满”三个学习内容。在“知小满”环节中,让学生自主选择一种方式(诸如上网浏览、父母讲解等),了解小满的相关知识,然后抄一抄、写一写,达到了解常识、热爱祖国文化的目的。接下来在“诵小满”中,要求学生选择并背诵一首关于小满的诗歌,起到阅读积累的作用。在“画小满”中,让学生用画笔画小满,同时渗透表达内容的训练——尝试在图旁配上几句话。

综合来看,这样的设计更多的是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知识传授,以教师的方式给学生填充一些知识,学生只是按照这样的学习过程学习,很多内容现在看来只是流于表面,只停留在“了解了”“知道了”“画了一幅画”等浅显的层面,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做得还远远不够。

说到发展学生的思维,我们定会想起小学语文课程核心素养。全国小语会理事长陈先云在《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清单》一文中提出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四大清单”:语言理解能力、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初步审美能力。从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得出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有四种能力表现:阅读理解力、语言表达力、思维发展力和文化感知力。《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了将发展学生思维作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虽然有了这样的纲领性文件,但是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特别是在对像“周末课程”这样的课程进行设计的时候,我觉得还是不够专业和有效。也就是说,很难体现“以训练学生思维为目标”,我的“周末课程”进入了一个瓶颈期。

正当我一筹莫展时,工作坊给了我方向和方法,因为我们研究的内容就是“思维写作”。我们的研修方式跟其他工作坊的研究方式不一样,其中一个就是每月一“晒”:晒出自己每月的阅读书目,晒出自己每月的写作内容。在这个时期,最主要的是阅读思维型教学经典文献和接受专家指导。阅读文献可以加强自身的理论基础,专家指导更好地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特别是魏小娜教授的理论引领,让我对自己之前的“周末课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虽然这之前的“周末课程”只是对学生进行较为肤浅的知识填鸭,但是通过前面的培养,他们的隐喻思维有了较大进步。当代心理学研究发现,隐喻思维是人在逻辑思维发展建立之前的思维方式。在儿童成长的早期阶段,隐喻思维是他们最基本的思维方式,也是儿童语言中非常普遍的现象,同时也是人类的基本思维方式之一,能为科学发现提供重要的启发。比如18个月大的幼儿就会把长长的工具车叫成 “蛇”,并将其扭曲地放在手上;见到园林师傅修剪树木会说“叔叔在给树理发”;看到月亮会说出“月亮是天的眼睛”。越来越多的实验表明,儿童在4岁左右就具备了真正意义上的隐喻思维能力。儿童的隐喻能力富含创造精神,充满了想象,弥漫着诗性,是儿童认识世界、感受生活的重要思维方式。

有了这样的理论认知,我逐渐对自己的课程设置有了一定的自信和收获。因为在这个阶段,我仅仅是对学生进行了某一方面的思维训练,而且是从不同内容的课程设计,从不同角度和图画启发学生进行有序的持续训练,最终以促进学生借助隐喻思维认知世界、积累词汇、开发想象力为终极目标。有了这样的理论学习,我的思维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我也自觉地加强了关于思维方面的理论学习,也经常和工作坊的其他成员一起研讨。我们经常会讨论一个问题:如果教师自身的思维方式都不曾改变,那又怎么能够教出思维方式不一样的学生呢?

在“李斌名师工作坊”学习期间,恰逢我所在的学校正进行校级小课题的申报,我想正好可以抓住此次机会,利用“周末課程”的申报,把同样的学习思维、改变思维的方式带给更多的教师,让更多的教师和学生受益。所以在我所带领的校级历次课题研讨中,我都会将理论学习和案例分享放在提升教师思维素养的首位。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传帮带”,我所带领的课题组成员也进行了系列课程设计尝试。从第二次研讨开始,我们分成三个小组,分别进行了课程的实践创生。因为有了前期的理论培训和案例分享,课题组成员对自己所在年级的课程设计都特别精彩。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特点,结合语文、数学、美术等多个学科,进行跨学科设计。如“网红重庆真美”,这个话题既顺应潮流,又符合教育教学规律;一年级教师基于一年级学生的实际,以儿童化的语言设计课程,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充满童趣;二年级教师则是百花齐放,从不同角度设计课程,有精彩好玩的运动课程,有关心食品安全的食品包装类课程,等等。每一个课程无不体现了教师尊重学生、尊重教育规律的思维方式和教育教学理念。

当然,工作坊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对理论的学习,更是通过开展各种活动,理论联系实际,不断重构我们的思维方式。通过 “思维写作”课例的研讨,我明白了如何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通过“思维写作”教材开发,我知道了如何整合资源;通过“思维写作”专家研讨会,我认清了当下教育教学的趋势……

这些活动对我所进行的“周末课程”课题更是起到了促进作用。现在,我每次设计“周末课程”时,不单单只是 “知、诵、画”,而是先从整体角度去思考本次课程设计的总体思路,让学生感知思维过程。如在《我们的节气——清明》中,我设计了“选好课题、转化课题、探究方法、探究记录”四个环节,首先训练学生抓主干、抓研究方向,选择到底是研究清明节的诗词歌赋、饮食习俗、祭扫习俗还是清明节的由来、清明节的传说等,让学生清楚了解这次研究内容的中心是什么。接下来进行课题转化,在确定题目之后思考如何对题目进行有效、正确的表达,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如何写题目。我们都知道,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了一个好的题目,内容自然而然清晰得多。如学生选择了“清明节的名字有哪些”,我指导他们改为“关于清明节名字的调查和研究”,这样就更加妥帖了。然后就是探究方法环节了。这个环节的目标旨在引导学生研究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是多样的,以拓宽学生的思维。可以从上网、实地考察、采访、动手实验、观察、查阅资料、拍照录像等多角度进行发散性探究。最后就是探究记录,这个环节的设置最重要,是对学生表达最好的训练。首先让学生回顾研究的历程,然后把探究的过程、探究的内容及收获用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不仅在写作上有了提高,更对问题的思考、认识有了质的飞跃。

現在,我对设计“周末课程”越来越得心应手,设计思路也越来越清晰,对学生思维和表达的训练有了清晰的目标和方法。

当然,在工作坊的学习不仅仅让我在教学设计方面有改变,在其他教育教学中也都有所变化。如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课前的备课,整体把握课文的写作思路,用板书进行副备课。在整体把控的同时,结合具体的课堂生成,进行多角度、批判性思维的引导,不断发展学生的思维。经过一段时期的课堂教学,学生的思维活跃度有了明显提升。

总而言之,在工作坊近两年的学习中,我不断成长,不断进步,逐渐实现了从合格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变。

(作者单位:重庆两江新区万年路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

猜你喜欢
工作坊课程设计素养
“苏州园林:景致与情思”课程设计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麻阳:相聚工作坊研修共提升
名师工作坊促农村教师成长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赫山区小学语文工作坊促教师专业成长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A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Task—based Approach to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关于完善课程设计教学及教学管理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