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
我国传统的写作教学,偏重章法和技巧的训练,助长了习作崇尚形式主义的不良倾向。课改之初,习作教学倡导“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寫”,这种过度放任学生的写作教学让一线教师陷入另一种迷茫。近年来,各种写作教学研究风生水起,取得了不少“点”的突破,但遭遇的困境依然很多。写作教学的着力点究竟是什么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和思考,认为促进思维发展应该成为写作教学重点关注的问题。
1.“教会学生思维”是教育的使命
思维素养是21世纪技能的核心。21世纪的人才必须具有能够深度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跨界合作和沟通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讲话时强调,“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思维”“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这为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朝向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朝向提升人的生命质量的价值。德国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21世纪的教育要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培养和造就大批具备创造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教育必须把“教会学生思维”放在第一位,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能独立思考、有思想的人。
2.思维定位不断升格
1956年、1963年、1978年三个版本的语文教学大纲均将“思维训练”当作“逻辑训练”,要求结合语法、逻辑知识的教学进行。1986年、1992年、1996年三个版本的语文教学大纲均将“发展学生的智力”列入“教学目的”,思维培养由此上升到“发展智力”阶段。大纲规定,“发展思维”“重视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终身发展打好基础”是语文的“教学目的”,“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重视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是“教学中应重视的问题”。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课程标准将思维培养定位在“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这些教学的最高层面上,体现了思维培养在整个语文教育中应有的重要地位,更准确、科学地体现了语文课程自身的特点和语文素养应有的内涵。
2017年,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第一次明确将“思维发展与提升”升格为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思维发展”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等思维能力的发展;“思维提升”是指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普通高中课标修订稿对思维培养的认识和要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使命。将“思维发展与提升”提升到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标志着语文课程对“思维发展”的认识走向自觉的新阶段,实现了时代的新跨越。
3.思维与写作共生共舞
写作是语文学科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写作是一种以言语为工具的人脑心理功能的实践活动,是人的多种心理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的综合体现,其中的思维力是写作能力的核心与关键。在写作活动中,只有通过思维活动,才能有目的、有系统、有重点地观察和搜集所需的材料,做到言之有物;只有通过思维活动,才能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把话说到点子上,做到言之有理;只有通过思维活动,才能理清思路,把话说得有条理,并且重点突出,做到言之有序;也只有通过思维活动,才能展开想象的翅膀,驾驭得体的语言,做到言之有文。可以说,思维是写作的灵魂,没有科学的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就没有写作活动。思维的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与思维发展相适应,写作能力的发展也呈现一定的客观序列。思维能力发展的阶段性也就制约了写作能力发展的阶段性。此外,由于思维的发展具有层次性,所以思维发展的层次性制约着写作能力发展的层次性,写作能力的发展层次是不可能超越思维发展的层次的。
写作是交流思想过程和结果的一种手段,是描述思维轨迹的工具。思维活动单凭脑子想不容易清晰化、条理化、缜密化和具体化。写作为思想之父。通过写作,思维活动能凭借语言符号而物化、视觉化,思维的轨迹就能被凸显出来。通过写作,思维中的朦胧意象可以变得更清晰明朗,杂乱无章的思路可以变得更井然有序,思考中的某些肤浅的见解和观点可以逐渐深化或伸展,思维中的某些疏漏之处可以得到弥补和订正,思维从而变得更加严谨。
写作离不开思维,思维促进写作,思维和写作的辩证关系促使它们共生共舞。
1.营造写作思维场
写作教学应该把写作思维视作一个完整的圆镜系统,从场域论的视角进行考察。这是因为写作不是一种单纯的思维活动,而是一个包括知、情、意的复杂心理过程。儿童的兴趣、情绪、意志、气质、生活经历以及知识等对写作思维具有重大影响。在写作过程中,思维与思维、思维与知识、思维与情感等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交融,产生动态变化,形成具有能量的写作思维场,进而影响着儿童的写作活动。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真实的情境,制造情感冲突或认知冲突,营造写作思维场。情感或认知冲突,使得儿童产生情感的巨大反差或认知心理的不平衡,这种落差和不平衡往往能形成强烈的刺激信号,使儿童产生一种表达某种思想、倾泻某种情感的渴望。
比如,我在教学《写采访提纲》时,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1)同学们,作为学生,每天回到家里你们都要完成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做作业。开学初,一则与作业有关的新闻迅速成为热门话题,一起来看看。
(播放新闻视频:《晚十点后不做作业,让孩子睡好觉》)
(2)重庆要不要实行这样的规定呢?《重庆时报》對这个热门话题也特别感兴趣,决定做一期专题报道,他们想招募一批小记者去采访不同的人群,你愿意去体验一下吗?
(生自愿选择)
(3)好,祝贺各位小记者!作为一名小记者,采访之前肯定得做好充分的准备,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准备就是写采访提纲。
这一教学环节创设了真实的语境。《晚十点后不做作业,让孩子睡好觉》的新闻贴近学生的生活,“重庆要不要实行这样的规定?”“《重庆时报》打算邀请小记者去采访不同的人群。”“ 作为一名小记者,采访之前肯定得做好充分的准备,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准备就是写采访提纲。”这样的写作任务有明确的读者和写作目的,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冲突。这种“触动”既是作者感情闸门的开启,又是作者写作思维活动的起点,情感、思维、知识、生活经历互相交融,推动写作思维活动不断深入。
2.建构动态的写作知识
思维必须以知识为基础。写作教学要促进思维发展,离不开适宜的写作知识,特别是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由于传统的写作教学在知识的开发和呈现方式上存在泛化、僵化和碎片化等问题,很难真正激活学生的思维,抑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提升。所以,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发展的特点,建构动态的写作知识。
比如,我执教《写采访提纲》一课,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之后,并没有马上告诉学生采访提纲如何写,而是现场连线,电话采访了一位记者。采访结束之后,我引导学生结合刚才的电话采访明白一份采访提纲主要包括“采访目的、采访对象、采访时间、采访地点、采访问题”这几部分内容,其中最重要的是“采访问题”。这其实就是写采访提纲的陈述性知识。接着,我引导学生将刚才电话采访的提纲补充完整,目的是在语言实践中进一步内化知识。这节习作课的核心环节是教学生如何根据采访目的拟订采访问题。这个环节我没有通过例文的方式教给学生相关的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而是让学生先根据自己确定的采访目的和采访对象拟订出采访问题。在分享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真实存在的问题。比如,有学生发现“你对晚十点后不写作业的规定有什么看法”这个问题太宽泛,我就顺势点拨,让学生明白拟订采访问题时角度要小,要把大问题变成具体的小问题。这时候,我相机总结出“角度小”的写作知识。之后,我继续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问题,在交流碰撞中总结出“不跑题”“分先后”“想身份”“不重复”这几点写作知识。
这节习作课,所有的写作知识都不是静态呈现给学生的,而是一步步引导学生主动建构出来的,是动态的写作知识,促进了学生写作知识的内化。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就是在这种知识内化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和提升的。
3.思维可视化
“思维可视化”是指以图示或图示组合的方式把原本不可见的思维路径、结构、方法及策略呈现出来,使其清晰可见的过程。通俗地讲,就是把大脑中的思维“画”出来的过程。借助图示或图示组合可以提高思维信息传递及加工的效能,因为大脑对“图”非常敏感,所以被画出来的思维,更容易被理解、被评价、被迁移。当图示的直观性与思维的结构性、严密性、概括性结合起来以后,便会形成互补优势:一方面,抽象复杂的思维过程变得一目了然;另一方面,简明直观的图示被赋予丰富的思维,有了灵魂。
实现“思维可视化”的图示工具主要有模型图、流程图、概念图、鱼骨图、问题树等。每一种图示工具都有各自的优势,写作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比如,流程图描述了一件事情的整个过程,在最大的方框内,首先写好这个事情的主题,然后用小方框描述完成这个事情所需要的每个步骤,并且用箭头将这些步骤联系起来。流程图特别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思维的缜密性。
运用思维可视化图示工具,以思绘图、以思忆图、以思用图,同时以图引思、以图明思、以图理思,思维与图示共生并进,如竹拔节,妙不可言。这样的学习效能大大提高,思维能力也得到发展,其体验性、价值性、效能性都很好。
我在教学《未来衣服》时,在引导学生充分交流自己设计的未来衣服的基础上,这样引导学生:“作为设计师,你肯定希望更多的人了解并喜欢你设计的未来衣服,在服装公司举行的推介会上你该怎样推介呢?”此时,学生主动表达的愿望被充分激发,于是,我顺势出示《呱呱笔》和《百变手机》两篇范文,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这一类说明文的特点,进而明白:应该从“关注需要、展示功能、强调好处”三个方面来写推介说明,同时,我将这一写作知识用图式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如图1)。
这一思维可视化的过程是帮助学生理清思维的过程,从而使学生形成可迁移的写作技能。此外,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运用
概念图、鱼骨图、流程图等工具将思维可视化,帮助学生突破写作的难点。
在写作教学中,我们必须想尽一切办法,帮助学生打开“思维”这个总开关,进而在知识的内化、活化中理清思维,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发展思维、提升思维,这是写作教学的真谛。
(作者单位:重庆两江新区星光学校)
责任编辑 郝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