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雪灵 刘明华
产后风湿是女子产褥期和产后(包括人工流产或自然流产)百日内出现的肢体关节酸痛、麻木、重着为主的痹病,也称为“产后身痛”“产后关节疼痛”。产后风湿难与西医病名相对应,基本与产后的纤维肌痛综合症、产后抑郁、产后缺钙引起的关节疼痛相似。确诊前需排除其他风湿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狼疮等)。产后风湿应用西医治疗缺乏针对性的药物,常规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给予止痛消炎,往往收效甚微,且不良作用大。中医治疗产后风湿是通过以人为本,进行辨证施治、调节体质,促使人的脏腑功能恢复,达到阴平阳秘,具有不良作用低、复发率低的优势。我院2012—2014年对50例产后风湿的病人采用梅花针+拔罐联合参归养荣合剂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本研究70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人。其中治疗组50例患者,年龄23~40岁,其中23~29岁20例,30~39岁28例,40岁2例,平均年龄(30.64±4.40)岁;产后风湿发生在第一胎者16例,产后风湿发生在第二胎者34例,有流产史,发病13例;病程在产后至产后42 d内,产后1~2周者23例,产后2~4周19例,产后4~6周者8例;本病发生于冬春季者46例,发生于夏秋季者4例。对照组20例,年龄21~42岁,其中21~29岁11例,30~39岁7例,40~42岁2例,平均年龄(29.60±6.61)岁。上述病例排除其他风湿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风湿热、风湿性肌痛等病。
1.2 TTM热断层扫描系统(Therml texture maps,TTM)是以细胞代谢热医学为基础的功能影像技术。是一种对人体无损伤、无辐射、绿色、原位观察体内细胞群活性,细胞群与细胞群之间的关系,检测人体细胞群的代谢热变化,及该细胞群与其他组织及脏器之间的细胞代谢热变化,用于诊断、治疗疾病的一项新医学检测手段,我院并应用中医医学理论对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评估。治疗组50例患者均进行了热断层扫描:显经现象42例,主要是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足少阳胆经、手太阴肺经、任脉。手厥阴心包经29例,占69.0%;手少阴心经12例,占28.6%;足少阳胆经5例,占11.9%;手太阴肺经5例,占11.9%;任脉2例,占4.8%。阳气不足者34例,阳气亢盛者16例。气结点多23例,其中气结点多+中焦阻隔2例;阳气不足+中焦阻隔9例。其中因虚夹实32例,占64%;阳气不足18例,占36%。
1.3 诊断标准中医辨证标准参照高等中医院校教材《中医妇科学》[1]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分为风寒瘀痹、气血两虚、脾肾阳虚。风寒瘀痹证,以肢体关节疼痛或游走不定,或重着酸楚,或冷痛如掣,伴有神倦乏力,腰痛畏寒;气血两虚证,以肢体关节疼痛,酸楚、麻木,甚者筋脉挛急,肌肉瞤动,伴有乏力,头晕短气,心悸、汗出;脾肾阳虚,周身关节疼痛,游走不定,僵硬疼痛,伴有气短乏力,面白无华,形寒肢冷,腰背酸软,或足跟痛,便溏或五更泻,夜尿多而长。辨证主要以疼痛的部位、性质为主,结合兼证、舌象脉象进行分型。产后风湿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本文参照娄玉钤《中国风湿病学》中的产后风湿的中医证候和我院自拟症状量化评分标准及疗效评定标准。
1.3.1 西医诊断标准1)育龄期女性发病在产褥期,或产后百日内。其中产后包括自然流产、人工流产、药物流产、剖宫产及早产;2)主要临床表现:关节、肌肉疼痛、酸楚麻木、沉重、僵硬及屈伸不利;3)受累关节活动功能轻度受限,活动后功能恢复,绝大多数病例关节只痛但不肿;4)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沉(ESR)、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类风湿因子(RF)、抗环胍氨酸抗体(CCP)、C反应蛋白(CRP);5)X线检查:骨质无明显改变;6)治疗后病情可以完全缓解,受累部位及关节不留畸形,关节活动功能可以完全恢复正常;7)排除其他风湿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1.3.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主症:1)育龄期女性,发病在产褥期内或产后百天内;2)关节、肌肉酸痛,重着,麻木;3)关节活动功能轻度受限。次症:乏力、多汗;畏风怕凉;焦虑、易哭、烦躁、失眠、心悸、头晕等。舌质淡或舌质嫩,或紫暗有瘀斑、瘀点;苔薄白或薄黄,少苔,或苔白厚腻;脉沉濡细或弦细,或脉沉涩。凡具有主症1),有或无其他主症及或兼见1项以上次症可诊断为本病。
1.4 病例选择标准
1.4.1 纳入标准凡符合中医及西医诊断标准者可纳入观察病例。
1.4.2 排除标准凡具备下列一条者,应予以排除,即不纳入临床观察病例:RF、CCP抗体阳性者;X线示有明显骨质破坏;患有其他免疫风湿病,如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等。
1.4.3 剔除标准凡符合以下1条者为剔出病例:临床试验观察过程中患者自行退出者;疑对本试验药物过敏而未能完成观察疗程者;正在或3个月内参加其他临床试验者;未在有效时间内复诊者;自行服用其他能影响本临床试验可靠性的药物;在临床观察期间由于其他病变不能继续观察者;资料不全,影响有效性和安全性判断者。
1.5 治疗方法治疗组:以温补气血,通络止痛为主法,选用梅花针叩刺+拔罐联合我院制剂参归养荣合剂治疗。参归养荣合剂为我院院内制剂,其主要组成:红参、当归、川芎、桑寄生、白术、防风、薤白、牛膝、独活、羌活、熟地黄、炙甘草、肉桂、生姜。每日1剂,每次20 ml,日3次。一般10~30 d一个疗程。梅花针常规取穴:肝俞、脾俞、大椎、身柱穴,大椎、身柱梅花针叩刺+拔罐,肝俞、脾俞、梅花针轻叩,下肢足少阳胆经循经轻叩。每周1次,4~6次。对照组:参归养荣合剂20 ml,日3次,口服。2组均6周为一个疗程,治疗一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1.6 观察指标关节疼痛、压痛、证候积分量化指数。
1.7 疗效评定标准临床疗效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2]疗效评定标准和《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临床治愈:中医临床体征和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0%;显效:中医临床体征和症状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中医临床体征和症状均有改善,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中医临床体征和症状没有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30%。按照尼莫地平法计算症状减分率=(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见表1。
表1 临床证候分级量化标准
注:计算公式(尼莫地平法)为:[(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1.8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 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1 2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2组患者的年龄及治疗前的症状严重程度均无统计学差异,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例,
2.2 2组患者各项证候积分比较2组治疗前后各项症候积分均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见表2、表3。
表2 2组患者各项证候积分比较 (例,
表3 2组患者各项症候总积分及减分率比较 (例,
2.3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临床治愈7例,显效38例,有效5例,无效0例;对照组临床治愈0例,显效12例,有效7例,无效1例。见表4。
表4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产后风湿是妇人产后常见的一种疾病,在产褥期间,出现肢体、关节、肌肉酸痛、麻木、重着者,又名产后身痛、产后痹。中医历代医家对产后风湿的命名不一,其中产后身痛这一病名首见于宋代《当归草堂医学丛书·产育保庆集方》,名“产后遍身疼痛”,认为“产后百节开张,血脉流走,遇气弱则经络分肉之间,血多留滞,累日不散则骨节不利,筋脉引急,故腰背不能转侧,手脚不能动摇,身头痛也。”[4]故本病的病因为气虚血瘀,并立“趁痛散”以治之。宋·陈志明《妇人大全良方》云:“夫产后中风,筋脉挛急者,是气血不足,脏腑俱虚,日月未满而起早劳役,动伤脏腑,虚损未复,为风邪冷气初客于皮肤经络,则令人顽痹不仁,羸乏少气,风气入于筋脉,挟寒则挛急也。”[5]指出本病主要为产褥期机体血脉空虚,营卫失和,或起居不慎,或稍有劳累,风、寒、湿邪乘虚而入,使气血运行受阻所致;或素体肾虚,产后更显不足,胞脉失养而致,血虚为本病的基本病机。明·薛己《校注妇人良方·产后遍身疼痛方论》则在前人基础上,补充了“血虚”“血瘀”致产后风湿的病因,并丰富了产后风湿的治法。其曰:“产后遍身疼痛者,由气虚百节开张,血流骨节,以致肢体沉重不利,筋脉引急发热头痛,宜用趁痛散治之,陈无择云:若兼感寒伤食,宜用五积散。若误作伤寒发汗,则筋脉抽搐,手足厥冷,则变为痉,当大补气血为主。”《沈氏女科辑要笺正》则指出产后风湿治疗当以“养血为主,稍参宣络,不可峻投风药”,现代医家刘敏如等[6]用临床实验研究也证实了产后“多虚多瘀”的病机。由此可以看出历代医家多认为妇人产后多以“血虚”“血瘀”证居多。我院侯丽萍教授根据历代医家对妇人产后风湿病因病机的认识,结合当今社会妇人产后体质的特点,应用现代医学科技检测手段TTM,对70例产后风湿进行了临床观察,其中治疗组50例患者均进行了热断层扫描(TTM),得出结果:因虚夹实32例,占64%,其中气结点多23例,气结点多+中焦阻隔2例。阳气不足+中焦阻隔9例;阳气不足18例,占36%。据此提出产后风湿虚中夹实证、瘀证居多,认为其形成病因有三:其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已不再是颠沛流离、居无定所,而是安定祥和,物质丰富的生活,出行已不再是走路为主的方式,往往以车代步,或坐车,或骑车,人的自主运动量较古人大大减少,生活过于安逸,而且工作不再是简单的体力劳作,往往以脑力劳动为主,劳动强度增大,工作压力变大,工作中需要思想高度紧张和集中,思虑过度,《黄帝内经》云“思伤脾”,忧思过度,损伤脾胃,易致中焦脾胃气机阻滞,且通过TTM检查得到验证,治疗组中有11例中焦阻隔,占22%;其二,从妊娠至产后妇女活动量较正常人明显减少,或基本不运动,过度安逸,易致气机不畅,易致阳气不振,阳气失于振奋,加之产后耗气伤血,气血无力推动,郁滞经络、关节,痹阻不通,不通则痛,致产后风湿;其三,在备孕和妊娠期间,多一味地注重滋补,加强营养,无论是食补,还是药补,多为膏粱厚味之品,易致中焦脾胃气机郁滞。故当今产后风湿的妇人多表现为虚实夹杂之证,多以中焦气机郁滞为主,我院侯丽萍教授据此提出先通后补,疏通三焦,以中焦脾胃为枢纽,阳气渐复,瘀血得化,邪有去路,通补兼施,治疗上采用温补气血,通络止痛之法,以梅花针穴位叩刺+拔罐治疗联合我院制剂参归养荣合剂治疗产后风湿,在临床上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我院制剂参归养荣合剂是以趁痛散合八珍汤为主组成,趁痛散出自《校注妇人良方》,具有补气、活血、通络的作用,八珍汤出于《正体类要》,补益气血,是气血双补之剂。其中参归养荣合剂重用红参大补元气,使气旺以促血行,祛瘀而不伤正,红参乃人参的熟品,为补气之中带刚健温燥之性,能振奋阳气,为君。当归补血、活血,熟地黄补血,川芎入血分理血中之气,三药相配补血调血,补而不滞;白术、炙甘草,与君药红参相配健脾益气,偏于温,与归、地、芎相合共奏温补气血,振奋阳气,为臣。牛膝补血活血祛瘀,补肝肾,强筋骨,引药下行;羌活善行上焦而理上,独活行下焦而理下,三药相伍,一上一下,直通足太阳膀胱经,共奏疏散风寒,除湿通痹,活络止痛之功;桑寄生补肝肾,除风湿,通经络,兼养血;肉桂,辛,甘,热,温中逐寒,宣导血脉;生姜、薤白通阳和胃,为佐。炙甘草,甘温调中,为使。诸药合用,相辅相承,相得益彰,共奏温补气血、通络止痛之动。
梅花针,是集合多支短针浅刺人体一定部位和穴位的一种针刺方法,利用经络在皮部与脏腑之间的传注作用,以调整脏腑虚实,平衡阴阳,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使经络通畅,气血运行正常,脏腑功能协调。现代研究证明,闪火法拔罐除对局部皮肤有温热作用外,还通过对穴位或病变部位产生负压吸引作用,使局部血管扩张,毛细血管充血等变化,可改善血液循环,使经络气血畅达,皮毛组织有养,通过经络使脏腑功能促醒,鼓舞振奋人体的阳气,气滞、气郁证得散。我院侯丽萍教授根据妇人产后的症状、体征、舌、脉证,实验室检查,结合现代医疗科技热断层扫描系统(TTM)进行辨证论治,给予先通后补,通补兼施的方法,应用梅花针,大椎、身柱梅花针叩刺+拔罐,大椎穴为手足三阳与督脉之会,与身柱穴均具有补气壮阳之功,行梅花针叩刺+拔罐,以振奋阳气,温补阳气,肝俞、脾俞穴梅花针轻叩,以促醒脏腑,疏通三焦,鼓舞阳气,下肢足少阳胆经循经轻叩,疏肝扶脾,疏通经络。
综上所述,应用中医梅花针+拔罐联合参归养荣和剂治疗产后风湿,内服加外治,内外法结合,能够大大地提高临床疗效,且不良作用低,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