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平
冠心病在临床上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出现狭窄,使得心肌供血不足,心肌功能出现器质性病变情况,同时动脉存在粥样硬化情况,冠状动脉会发生堵塞现象,进而出现心肌缺氧、缺血情况,直接导致患者出现心肌坏死,触发心肌梗死。随着近几年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加上环境恶化日益加剧等因素,冠心病的发病率也呈现逐年增长趋势,而该病发生因素多种多样,例如环境因素、生活习惯、过往病史、遗传因素以及合并症等,其中冠心病发病率在合并糖尿病、高血压患者中高于健康人群。
不稳定型心绞痛作为冠心病的多发类型之一,具有特殊的病理机制与预后,若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会使病情发展到急性心梗,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西医对于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治疗发展得比较完善,但多数患者在治疗时依从性较差,主要因检查项目费用和手术治疗费用等方面,使得患者难以接受。而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被归属于中医学“心痛”“胸痹”等范畴,其病因包括气滞、痰浊、寒凝、血瘀等[1],致使心脉瘀阻发生,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与身心健康带来极大威胁[2]。有研究表明,中医在治疗该病上能够取得显著的效果,并且不良反应较小,费用更易于被患者接受。基于此,本次研究将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阴虚血瘀证应用西医结合滋潜通脉汤治疗进行观察,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110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阴虚血瘀证患者,依据盲选法原则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55例,其中男31例,女24例;年龄45~80岁,平均年龄(63.71±5.23)岁;病程最短5个月,最长7年,平均病程(3.21±0.96)年。治疗组55例,其中男32例,女23例;年龄44~81岁,平均年龄(62.78±5.36)岁。病程最短5个月,最长6年,平均病程(3.20±0.95)年。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对比无明显差异,有可比性,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1)纳入标准:①临床诊断符合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标准;②中医诊断符合心绞痛阴虚血瘀证的标准;③心电图检查明确存在心肌缺血变化且冠状造影显示存在冠状动脉狭窄情况;④存在同型半胱氨酸升高现象。2)排除标准:①临床诊断存在心绞痛严重发作,并存在其他严重心脏疾病;②严重心肺功能不全且重度心率失常患者;③处于妊娠期与哺乳期女性,有严重精神障碍患者;④合并高热、易感染、出血且过敏体质的患者。
1.3 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西医治疗,给予患者阿司匹林肠溶片口服每日1次,每次100 mg;阿托伐他丁钙片口服每日1次,每次20 mg;单硝酸异山梨酯片口服每日2次,每次20 mg;酒石酸美托洛尔缓释片口服每日2次,每次30~50 mg;盐酸地尔硫卓缓释胶囊口服每日2次,每次90 mg;若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突然发作心绞痛,则立即给予患者适量的硝酸甘油舌下含服。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应用滋潜通脉汤,药方组成:丹参30 g,木香10 g,赤芍20 g,红花10 g,豨莶草20 g,菊花10 g,生地黄15 g,何首乌10 g,川芎10 g,女贞子10 g,郁金10 g。开水煎服,每日早晚各服用1次,每次200 ml。2组患者均持续治疗8周。
1.4 观察指标临床疗效:显效:患者治疗后心电图显示恢复正常且各项临床症状完全消除;有效:患者治疗后心电图显示有所改善且各项临床症状好转;无效:患者治疗后心电图显示无任何改变且各项临床症状有加重迹象。详细记录治疗前后的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以及中医症状积分。中医症状积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主要症状包括轻(2分)、中(4分)、重(6分);次要症状包括无(0分)、轻(1分)、中(2分)、重(3分)。
2.1 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 (例,%)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的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对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但治疗后2组患者各项指标均有改善,且治疗组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积分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的中医症状积分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2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均有下降,但治疗组中医症状积分下降更为明显(P<0.05)。见表3。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对比 (例,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积分对比 (例,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在临床上是较为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作为存在急性心肌梗死与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之间的综合征[3],临床以持续性增加心绞痛为主要表现。中医将心绞痛归属于“胸痹”“厥心痛”等范畴,主要由气滞、寒凝以及血瘀等痹阻心脉所致,临床治疗当以活血通络、益气强心为治疗原则,以不通则痛使气机郁滞,瘀则不通使瘀血内阻进行诊治[4],阴虚血瘀证在冠心病心绞痛中属主证之一,中医辨证治疗上主要为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等。
在中医辨证上阴虚血瘀证多为肝肾阴虚且不足,伴肝阳偏亢,多见于中老年且体型瘦弱人群,常存在胸痹情况,并合并耳鸣、头痛、眩晕、口干舌燥及肢麻等,舌苔呈暗红色且有瘀点,舌底脉络有瘀斑且多迂曲,脉弦细。本次研究中治疗组患者应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滋潜通脉汤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各项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由此说明滋潜通脉汤在治疗该病上能够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药方由丹参、木香、赤芍、红花、豨莶草、菊花、生地黄、何首乌、川芎、女贞子、郁金所组成,方中的豨莶草味苦辛性寒,归肾、肝经,具有降血压、利筋骨及祛风湿等良效[5],主治半身不遂、风湿痹痛等,《本草正义》中曰:“凡风寒湿热诸痹,多服均获其效,洵是微贱药中之良品也”,现代药理学表明豨莶草能够达到舒张血管、抗血栓、消炎、降压、通经络以及清热解毒等作用;方中何首乌味苦甘涩,性温,主要功效在于消肿解毒、滋阴养血及通便润肠等良效,主治头晕血虚、养血益肝、失眠心悸等[6],现代药理学表明可增强心肌收缩能力调节血脂代谢异常,可有效抑制血脂、胆固醇等上升,可延缓动脉粥样硬化发展,并可降低血脂且使外周血管扩张,起到提高机体造血功能的作用;方中丹参味苦、性微寒且无毒,具有止痛消痹、祛瘀活血、调经等良效,《本草纲目》中李时珍曰:“丹参色赤味苦,气平而降,阴中之阳也”,丹参主治瘀血,据《本草纲目》“活血,通心包络且治疝痛”,说明能够扩张冠状动脉,抑制冠状动脉出现粥样斑块,促使血流循环增加,改善心肌功能,使心肌梗死范围缩小,并且可保护缺血后脑组织;方中郁金据《唐本草》记载:“味辛苦,寒且无毒”,主要功效为解郁行气、破瘀凉血等,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可起到降血脂、抗真菌等效果;方中川芎味辛性温,入胆、肝经,功效在于开郁行气、止痛活血且祛风散寒等,现代药理作用证明其能够对中枢神经系统进行镇静,兴奋中枢血管运动和脊髓反射,能够缓解心率失常,同时可抑制合成生成抗体与蛋白质,起到利尿作用;方中赤芍味苦性微寒,归于肝经,具有凉血养阴、止痛消肿及行瘀等功效,主治经闭瘀滞、癥瘕积聚、胁痛腹痛、跌扑损伤等,《药性论》中收录赤芍“治肺邪气,腹中疞痛,血气积聚,通宣脏腑拥气……强五脏,补肾气”,在活血化瘀和清热凉血上起着显著的效果;同时方中红花、女贞子、生地黄、菊花等中药在最大程度上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的预后效果,方中诸药联用共奏祛瘀活血、益气养阴之功。
综上所述,常规西药基础上联合应用滋潜通脉汤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阴虚血瘀证效果优于西医常规治疗,有利于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与预后,进而控制患者病情发展,起到促进患者身体快速康复的作用,值得临床应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