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阳还五汤合茵陈蒿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老年带状疱疹(气虚血瘀夹湿证)的临床观察

2019-09-13 08:25许光仓张栋梁
中国中医急症 2019年8期
关键词:茵陈蒿皮损例数

许光仓 章 纬 张栋梁

(1.南京中医药大学镇江附属医院,江苏省镇江市中医院,江苏 镇江 212003;2.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 合肥 230031)

带状疱疹(HZ)是由潜伏在神经节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经再激活引起的一种皮肤性疾病,与水痘呈散在分布的水疱有所不同,其主要临床特征以群聚小水疱沿神经走向单侧分布,多伴有明显的后遗神经痛(PHN)[1]。带状疱疹好发于中老年人,年发病率约3%~5%,且随年龄的增加,其发病率、住院率以及死亡率均随之升高[2-3]。老年人由于其机体技能衰退,自身免疫力及抵抗力均下降,新陈代谢慢,更易诱发HZ和留下PHN。HZ属中医学“缠腰火丹”“蛇串疮”“蜘蛛疮”等范畴,有中医学者认为本病多因正气虚弱和感染湿热邪毒而致病,二者相互为因,正虚乃发病之基础,湿热邪毒乃发病之关键[4-5]。本研究对补阳还五汤合茵陈蒿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老年HZ的临床疗效进行研究,并对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纳入标准:符合《中国临床皮肤病学》[6]中带状疱疹的西医诊断标准;符合《蛇串疮中医诊疗指南(2014年修订版)》中的中医诊断标准[7],经中医辨证为气虚血瘀夹湿证;年龄≥60周岁;初诊患者;老年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由笔者所在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实施。2)排除标准:合并有恶性肿瘤或有其他免疫缺陷疾病者;合并有严重心脑、肝肾、造血及代谢系统等功能障碍者;对治疗所用的药物过敏者;有精神疾病或依从性较差者。

1.2 临床资料 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6月镇江市中医院收治的老年HZ(气虚血瘀夹湿证)患者1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联用组各90例。对照组男性53例,女性37例;平均年龄(65.64±4.78)岁;平均病程(8.41±1.64)d;平均BMI(23.47±3.18)kg/m2;胸背部32例,四肢12例,腰腹部40例,头面部6例。联用组男性56例,女性34例;平均年龄(66.10±5.13)岁;平均病程(8.28±1.75)d;平均BMI(23.25±3.56)kg/m2;胸背部29例,四肢13例,腰腹部39例,头面部9例。两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盐酸伐昔洛韦片(丽珠集团丽珠制药厂生产,国药准字H10960079,0.3 g/片)口服,每次1片,每天2次,早晚饭前空腹服用;维生素B1注射液(石药集团欧意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3021007,规格2 mL∶0.1 g)0.1 g肌注,每日1次;加巴喷丁胶囊(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51068,0.3 g/粒)口服,首天一次性服用1粒,而后可根据缓解疼痛需要适当增加剂量。联用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补阳还五汤合茵陈蒿汤加减:生黄芪80 g,当归尾、茵陈各12 g,赤芍、川芎、红花、桃仁、地龙各10 g,栀子、大黄各9 g。随证加减:疼痛剧烈者,加全蝎、蜈蚣、延胡索各6 g;气虚明显者,加重生黄芪至100 g;瘙痒严重者,加蝉蜕、白鲜皮各8 g;夜寐不安者,加酸枣仁、牡蛎各6 g。部位加减:发于头面者,加白芷15 g;发于胸腹者,加木香、香附各10 g;发于上肢者,加羌活10 g;发于下肢者,加牛膝、黄柏各10 g。每剂加水1 L煎煮至300 mL,每次100 mL,每天3次。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周。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气短懒言、神疲乏力、刺痛拒按、脉络瘀血、脘腹胀满及舌体瘀斑)评分和临床皮损程度(皮疹面积、红斑、烧灼疼痛、瘙痒)评分,以无、轻、中、重度分别计0、2、4、6分[8]。采用简化McGill疼痛量表(SF-MPQ)和五指疼痛评估法(FFPSM)对老年HZ患者疼痛情况进行评估。SF-MPQ由疼痛分级指数(PRI)、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现在疼痛状况(PPI)组成,PRI以疼痛总分(PRI T)计(共11项,每项0~3分),VAS在0~10分,PPI在0~5分[9]。FFPSM以手指代表疼痛分数和语言描述,大拇指为5分,表示无法忍受的剧痛,小拇指为1分,表示可忍受或忽略的轻微疼痛,其余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分别为4分、3分及2分[10]。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止疱时间、皮损结痂好转时间、疼痛缓解时间及脱痂时间等差异。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T淋巴细胞亚群中CD3+细胞、CD4+细胞、CD8+细胞及CD4+/CD8+比值的差异。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相关因子白介素-12(IL-12)、白介素-21(IL-21)、白介素-26(IL-26)、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结果,并对两组组间差异进行比较。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治疗结束3个月后随访的PHN发生情况。

1.5 疗效标准 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1]拟定。治愈:皮疹消退,阳性体征消失,无后遗神经痛。显效:皮疹消退≥70%,疼痛显著减轻。有效:皮疹消退≥30%,<70%,疼痛减轻。无效:皮疹消退<30%甚至加重,疼痛未减轻。显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总例数×100%;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比及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 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见表1。两组治疗后的中医证候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均P<0.05);且联用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皮损程度评分比较 见表2。两组治疗后的皮损程度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均P<0.05),且联用组治疗后的皮损程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分,±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P<0.01。下同

组别联用组(n=90)对照组(n=90)舌体瘀斑4.23±1.49 0.85±0.32*△4.19±1.58 1.37±0.44*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气短懒言4.27±1.39 0.85±0.53*△4.24±1.45 1.62±0.67*神疲乏力4.15±1.43 0.82±0.57*△4.07±1.58 1.35±0.64*刺痛拒按3.97±1.42 0.90±0.36*△3.88±1.35 1.42±0.51*脉络瘀血4.08±1.55 0.65±0.36*△4.13±1.64 1.28±0.47*脘腹胀满4.14±1.52 0.76±0.43*△4.05±1.59 1.48±0.56*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皮损程度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皮损程度评分比较(分,±s)

组别联用组(n=90)对照组(n=90)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皮疹面积4.39±1.40 0.82±0.35*△4.27±1.34 1.75±0.62*红斑4.54±1.52 0.91±0.38*△4.42±1.49 1.87±0.53*烧灼疼痛4.23±1.40 0.75±0.29*△4.17±1.34 1.48±0.53*瘙痒3.98±1.39 0.64±0.41*△4.03±1.55 1.58±0.37*

2.3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评分比较 见表3。两组治疗后的SF-MPQ评分(PRI T、PPI、VAS)和FFPSM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联用组治疗后的SF-MPQ评分(PRI T、PPI、VAS)和FFPSM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评分比较(分,±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评分比较(分,±s)

组别联用组(n=90)对照组(n=90)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SF-MPQ评分PRI T 12.05±2.68 4.71±1.29*△11.83±2.74 6.57±1.53*PPI 3.42±0.57 1.09±0.44*△3.25±0.68 1.70±0.59*VAS 6.41±1.48 2.51±0.57*△6.35±1.52 3.27±0.94*FFPSM评分4.04±0.95 1.81±0.76*△3.93±1.16 2.67±1.24*

2.4 两组治疗后症状改善时间比较 见表4。联用组治疗后的止疱、皮损结痂好转、疼痛缓解及脱痂等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

表4 两组治疗后症状改善时间比较(d,±s)

表4 两组治疗后症状改善时间比较(d,±s)

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联用组对照组n 90 90止疱时间3.05±1.29△4.71±1.75皮损结痂3.56±1.13△5.62±1.47疼痛缓解4.36±2.14 7.15±3.07脱痂时间10.57±3.32 13.68±3.63

2.5 两组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比较 见表5。两组治疗后的CD3+细胞、CD4+细胞及CD4+/CD8+比值均升高,CD8+细胞则降低(P<0.05);且联用组治疗后的CD3+细胞、CD4+细胞、CD8+细胞及CD4+/CD8+比值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

2.6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相关因子比较 见表6。两组治疗后血清相关因子IL-12、IL-21、IL-26、ICAM-1及CGRP检测结果与治疗前比较均改善(均P<0.05);且联用组治疗后的上述血清相关因子检测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

表5 两组治疗前后淋巴细胞亚群结果比较(±s)

表5 两组治疗前后淋巴细胞亚群结果比较(±s)

组别联用组(n=90)对照组(n=90)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CD3+(%)54.27±5.28 66.68±6.01*△53.82±5.64 59.46±5.73*CD4+(%)32.65±4.76 39.11±4.53*△32.72±4.36 36.30±4.85*CD8+(%)29.72±3.65 24.31±2.52*△29.54±3.81 26.97±3.14*CD4+/CD8+1.12±0.45 1.57±0.41*△1.13±0.36 1.34±0.47*

表6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相关因子水平比较(±s)

表6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相关因子水平比较(±s)

组别联用组(n=90)对照组(n=90)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IL-12(pg/mL)80.52±19.53 15.64±7.47*△78.26±17.38 24.91±10.62*IL-21(pg/mL)593.82±58.47 72.45±18.39*△587.49±65.28 136.10±27.45*IL-26(pg/mL)15.05±2.54 9.26±0.71*△14.83±2.61 10.74±1.23*ICAM-1(ng/mL)133.14±22.39 46.35±7.86*△132.68±21.53 83.72±13.26*CGRP(IU/mL)253.95±70.33 57.34±26.19*△257.64±68.78 106.81±39.42*

2.7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7。联用组总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

表7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8 两组不良反应及随访PHN发生情况比较 见表8。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别不大(P>0.05)。治疗结束后3个月随访,联用组的PHN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表8 两组不良反应及随访PHN发生情况比较(n)

3讨论

老年HZ患者一般病程较长,神经疼痛明显,易引起失眠、焦虑、抑郁等,且治疗后PHN的发生率极高,给老人的正常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困扰。临床多以抗病毒、止痛、营养神经及缩短病程等对症干预为主,但远期疗效欠佳,特别是在提升患者的自身免疫能力以及预防PHN的发生等方面尤显不足[12]。

老年患者多为正气亏虚,免疫力低下,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气血不足,循行不畅,耗气伤津使气血更虚,因虚而致瘀,血脉瘀阻,疼痛剧烈,而湿热毒邪复亲机体,流溢于经络肌表,正不胜邪,加重此症。全国名老中医冯宪章教授认为本病属于本虚标实之证,“虚、瘀、湿、热、毒”五字可概括为本病的病因病机[13]。全国名老中医刘复兴教授认为带状疱疹在发病过程中以“气血不畅”为主病机,虚实夹杂为主,故行气活血之法必须贯穿始终;治疗时需注意“扶正”与“祛邪”并重,标本兼治,求本为要[14]。故益气活血、通络止痛、祛湿邪乃此证治疗之关键。

补阳还五汤出自《医林改错》,为经典名方,具有补气、益血、通络之功效,主治气虚血瘀、脉络瘀阻之中风后遗,丁凡等通过网络分析法挖掘到COX-2和PPAR-γ2个靶点可能是参与气虚血瘀型病症的重要靶点[15]。茵陈蒿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具有清热、利湿之功效。本研究将补阳还五汤合茵陈蒿汤加减,处方主要由黄芪(生)、当归尾、茵陈蒿、赤芍、川芎、红花、桃仁、地龙、栀子、大黄等10味药组成,其余随证或发病位加减。方中重用黄芪(生),甘、微温,具有补中益气,固表升阳之效,令气旺血行,瘀祛络通,使瘀消而不伤正,为君药;当归尾活血兼养血,化瘀而不伤血,茵陈蒿清热利湿,共为臣药;赤芍、川芎、红花、桃仁活血祛瘀,地龙行散走窜,活络通经,栀子、大黄利湿泄热,通利二便,祛除湿邪,共为佐药。诸药合用,扶正祛邪,标本兼治,共奏益气活血、通络止痛、祛除湿邪之功。

有研究报道[16],免疫功能低下与带状疱疹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HZ患者血清中T细胞亚群的CD3+细胞、CD4+细胞显著降低、CD8+细胞显著升高。大量临床和药理研究证实[17],黄芪具有提高细胞和体液免疫的功能,增加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功能,且能恢复紊乱的免疫机能。另外,本研究中进一步对血清相关因子(IL-12、IL-21、IL-26、ICAM-1及CGRP)进行检测,以对研究结果进行确证。Zajkowska A等研究发现HZ患者血清中IL-12、IL-21会较健康对照组升高[18],因此该指标对于临床疗效的诊断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李蜜等研究发现HZ患者血清中IL-26与HZ相关性疼痛密切相关,可能参与HZ的发病机制[19]。张战胜等研究证实人体血清中CGRP和ICAM-1对于HZ的疗效评价具有良好的指导意义[20]。

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提示补阳还五汤合茵陈蒿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老年HZ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显著改善患者中医证候和临床症状、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以及相关的血清因子水平,且安全性好,能有效降低PHN发生率。

猜你喜欢
茵陈蒿皮损例数
30%浓过氧化氢溶液外涂治疗脂溢性角化病的半边皮损自身对照临床观察和机制研究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探讨茵陈蒿汤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作用机制
清痘颗粒治疗痤疮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
129例湿疹患者皮损部位细菌培养及耐药性分析
茵陈蒿精油化学成分及抑菌活性研究
茵陈蒿汤抑制JAK2/STAT3信号通路调控肝癌细胞增殖与凋亡
二维超声与四维超声联合诊断产前胎儿畸形的临床价值
人工膝关节翻修例数太少的医院会增加再翻修率:一项基于23 644例的研究
茵陈蒿汤治无黄疸型肝炎
观察糖尿病足护理“五部曲”的健康教育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