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成才 李丽娟 陈吉波 吴 涛
(1.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辽宁 沈阳 110034;2.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沈阳 110032)
缺血性中风为现代医学中的脑梗死,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有逐年增多的趋势,已成为我国致残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1]。中医学对中风的治疗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悠久的历史,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2]。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髓,但辨证方法普遍根据疾病的临床表现,缺乏客观依据。本研究通过对缺血性中风中经络的辨证分型及颅脑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的表现进行分析,探讨缺血性中风颅脑MRA的影像学表现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为中风辨证分型提供新的客观辨证指标。现报告如下。
1.1 病例选择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3],并经MRI确诊;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的中风诊断标准[4]。纳入标准:符合上述缺血性中风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辨证标准,并且具有完整的资料;有MRI常规检查及MRA影像检查资料;均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且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不符合缺血性中风诊断标准者;动静脉畸形、动脉炎、静脉性卒中、烟雾病等相关的脑梗死;脑梗死并发脑出血者;中风后遗症者;有严重的心、肝、肾及造血系统疾病者。1.2 临床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神经内科收治的352例缺血性中风患者,其中男性187例,女性165例,年龄35~90岁,平均年龄(66.33±13.12)岁。
1.3 治疗方法 使用美国GE Brivo MR355 1.5T扫描仪,8通道头颈联合线圈,先用快速自旋回波(FSE)序列进行颅脑常规横断位及矢状位扫描,层厚6.0 mm,层间距 2 mm,T1WI(TR 1 750 ms,TE 24 ms),T2WI(TR 3 500 ms,TE 107 ms);T2FLAIR序列(TR 8 600 ms,TE 120 ms);MRA采用3D-TOF法成像(TR 25 ms,TE 4 ms),扫描范围包括Willis环、大脑主要动脉主干、部分分支及部分小脑动脉。
1.4 观察指标 观察缺血性中风中经络证型分布情况;颅脑MRA影像学表现与缺血性中风中经络证型的关系;各证型缺血性中风中经络各类型颅内动脉狭窄分布情况。
1.5 疗效标准 将采集后的3D-TOF血管图像传至GE ADW4.3工作站,对血管图像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得到可旋转多角度的脑血管图像。MRA分析血管狭窄程度参照Samuels的标准[5],将血管狭窄程度分为5类:血管正常;轻度狭窄(血管狭窄率<50%);中度狭窄(血管狭窄率≥50%,<70%);重度狭窄(血管狭窄率≥70%,<100%);闭塞(血管狭窄率为100%)。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2.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缺血性中风中经络证型分布情况 352例缺血性中风中经络患者中,肝阳暴亢证21例(5.97%);风痰阻络证134例(38.07%);痰热腑实证18例(5.11%);气虚血瘀证119例(33.81%);阴虚风动证60例(17.05%)。其中以风痰阻络证和气虚血瘀证两种证型所占比例最多。
2.2 颅脑MRA影像学表现与缺血性中风中经络证型的关系 颅内动脉狭窄的类型主要分为6种:无大脑动脉狭窄、大脑前动脉狭窄、大脑中动脉狭窄、大脑后动脉狭窄、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椎-基底动脉狭窄。352例缺血性中风患者,无大脑动脉狭窄67例(19.03%)、大脑前动脉狭窄80例(22.73%)、大脑中动脉狭窄90例(25.57%)、大脑后动脉狭窄92例(26.13%)、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54例(15.34%)、椎-基底动脉狭窄46例(13.07%)。
缺血性中风患者中经络证型与颅内动脉狭窄分布情况见表1。肝阳暴亢证患者中大脑中动脉狭窄所占比例最高(6例,28.57%);风痰阻络证患者中大脑前动脉狭窄所占比例最高(42例,31.34%);痰热腑实证患者中大脑中动脉狭窄所占比例最高(6例,33.33%);气虚血瘀证患者中大脑后动脉狭窄所占比例最高(36例,30.25%);阴虚风动证患者中大脑后动脉狭窄所占比例最高(23例,38.33%)。中经络各证型颅内动脉狭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缺血性中风中经络各证型颅内动脉狭窄分布情况[n(%)]
缺血性中风中经络各证型颅内动脉狭窄程度情况见表2。肝阳暴亢证患者中颅内动脉以中度狭窄所占比例最高(6例,28.57%);风痰阻络证患者中颅内动脉以中度狭窄所占比例最高(41例,30.60%);痰热腑实证患者中颅内动脉闭塞所占比例最高(9例,50.00%);气虚血瘀证患者中颅内动脉以重度狭窄所占比例最高(39例,32.78%);阴虚风动证患者中颅内动脉以轻度狭窄所占比例最高(18例,30.00%)。中经络各证型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缺血性中风中经络各证型颅内动脉狭窄程度情况[n(%)]
中风作为中医学“风”“痨”“臌”“膈”四大难病之首,历年来均成为各医家研究的重点。中风属于急危重症,其基本病机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多是在气内血虚的基础上,复加饮食不节、劳倦内伤、情志失调或感受外邪,导致气血逆乱,上犯于脑,主要的病理因素为风、火、痰、瘀、虚几类,其中痰和瘀是中风产生的重要病理因素[6]。中风病理属性为本虚标实,本虚为肝肾亏虚、气血不足,标实为风火相搏、痰浊壅盛、瘀血内阻。缺血性中风占中风总数的80%~85%[7],而缺血性中风绝大多数表现为中经络,患者的临床表现是中风辨证分型的基础,缺乏客观依据。因此,探讨缺血性中风患者颅脑的影像学表现与证型之间的关系,可提高辨证分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缺血性中风的辨证分型与影像学的相关性研究并不少见,但大多数都是基于病灶的分布、病灶的大小以及DWI上的影像学表现。李宝然对缺血性中风中经络患者进行MRI-DWI扫描,分析中医辨证分型与病灶部位、病灶大小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的相关性,发现不同中医证型之间病灶部位、病灶大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灶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陈永芊研究了缺血性中风中经络5种辨证分型的CT、MRI影像学表现,结果显示风痰阻络证病灶主要集中在基底节区,气虚血瘀证病灶主要集中在放射冠区,痰热腑实证CT和MRI病灶均以大片状病灶为主,其余4型以小片状梗死灶为主[9]。韦勇等研究热带地区急性缺血性中风中医证型与DWI脑梗死容积的关系,结果显示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与热痰腑实、风痰上扰证及气虚血瘀证间DWI脑梗死容积有统计学差异[10]。王振强等探讨了缺血性中风患者急性期DWI影像ADC值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研究表明各证型的ADC值在发病6~48 h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发病10 d时均有升高,风证和火热证的ADC值升高最明显,较其他证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
MRA作为MR常规扫描的补充检查方法,现已广泛应用于脑血管性疾病[12],已逐渐成为脑血管疾病诊断的优先检查方法[13]。MRA为无创性检查,无须对比剂,利用血流的流入增强效应使血管呈高信号,可以清晰地显示大脑动脉willis环以及大脑前、中、后动脉主干及其分支。目前关于颅脑MRA影像学表现与缺血性中风证型的相关性研究比较少见,故本文将MRA引入到缺血性中风的辨证分型中。本研究结果显示,352例缺血性中风患者中,中经络辨证分型以风痰阻络证和气虚血瘀证所占比例最多,分别为38.07%和33.81%;其次是阴虚风动证,占17.05%;肝阳暴亢证和痰热腑实证所占比例最少,分别为5.97%和5.11%,这可能是由于地域的差异所致。有研究发现缺血性中风在不同的地域存在着证候的差异[14-15]。
本组缺血性中风患者MRA显示肝阳暴亢证和痰热腑实证大脑中动脉狭窄所占比例最高;风痰阻络证大脑前动脉狭窄所占比例最高;气虚血瘀证和阴虚风动证大脑后动脉狭窄所占比例最高;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这说明缺血性中风各证型患者颅内大脑动脉狭窄的分布较为均衡。
本组病例显示中经络各证型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肝阳暴亢证和风痰阻络证患者中颅内动脉以中度狭窄所占比例最高;痰热腑实证患者中颅内动脉闭塞所占比例最多;气虚血瘀证以重度狭窄所占比例最高;阴虚风动证以轻度狭窄所占比例最高。由此可以看出痰热腑实证血管狭窄程度最为严重,其次是气虚血瘀证,阴虚风动证血管狭窄程度最轻,这与陈永芊等研究结果相一致[9],痰热腑实证的CT和MRI病灶均以大片状为主,表现为大面积脑梗死,病情相对严重。
综上所述,缺血性中风的中经络辨证分型与颅内动脉狭窄程度有一定相关性,可将动脉闭塞作为痰热腑实证的客观参考指标,将血管重度狭窄作为气虚血瘀证的客观参考指标,将血管中度狭窄作为肝阳暴亢证和风痰阻络证的客观参考指标,将血管轻度狭窄作为阴虚风动证的客观参考指标。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MRA为缺血性中风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了客观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