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芳
摘 要: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通过摘记、片段描写、书信、故事比赛、课堂写作多种方式,鼓励学生写作,提高写作水平,把生活变成写作,把写作变成生活。
关键词:写作;生活;初中
“写”是记录,“作”是创作。“写”就是把所见、所闻、所思记录在纸上,“作”就是使这种记录有恰当的体裁、形式、文采。“写”是求真,“作”是在真的基础上求美,使所写的东西具有感染力、说服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中学生写作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十多年,我提倡让学生快乐写作,让写作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让写作无处不在。
一、写作在广泛的阅读中
每个学生随身带一个小笔记本,把自己在书上、电视上、电脑上看到的有趣的故事、至理的名言、精彩的片段,以简单的方式记下来。三年的初中生活,他们的摘记一本又一本。里面的内容包罗万象,简直就是一个大百科知识库。
二、写作在精彩的课堂上
这种方式非常灵活自由,对一些比较宽泛的课题,由老师先写上开头,再让学生在每段的提示下写完整。当然,这些“提示”最好轻松、有趣一些。比如教学《皇帝的新装》时,老师作了几种提示让学生续写:1.皇帝在举行游行大典的时候,当场昏倒在大街
上……2.皇帝举行完游行大典回到宫中,发现两个骗子不见了……
3.皇帝举行完游行大典回到宫中,找到了两位骗子……4.皇帝回到宫中,找来了老大臣和诚实的官员……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想象出了很多种情况,四十五个学生,就有了四十五种故事结局。
三、写作在课外的活动中
紧张的学习之余,精彩的课外活动开始,蹲在校园角落里绘画的小画家,坐在树旁吟诗的小诗人,奔跑于操场的运动健儿,到处都是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我让学生把眼光从课内转到课外,从校园的一个角落写起,从身边路过的一个同学写起,素材丰富,形象丰满。初一进校时作文平常的男生彭××,最开始只能用简单的语言写人记事,每天放学后他把眼光瞄准在校园里的某一棵树、某一朵花、某一个同学身上,逐渐地,他从同学的汗水中看到了梦想,从盛开的鲜花中领悟到生命的绽放,作文也一步一个台阶。
四、写作在放学的路途上
农村的读书生活丰富多彩,大多数学生每天步行来上学,他们在上学路上和放学路上会看到不同的人,遇到不同的事,会惊喜于鲜花盛开,会留心于绿草生长,这给他们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正如“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我鼓励学生每天把生活当中精彩的片段及时写下来,每周星期三和星期五小组内部交流,每周星期一大组循环交流。这让学生不仅了解记录自己的生活,也了解到其他同学的生活,以此达到增进了解、相互提高学习的目的。
五、写作在亲人的交流里
在这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主要通过电脑、手机,却忽略了一种情感交流的很好方式——书信。写信是人与人之间感情寄托的最好搖篮,对于自己心境的提升、感情的丰富有很好的帮助,写信对于自己的写作能力、表达能力也是一种很好的锻炼。农村学校的学生有百分之五十以上是留守儿童,在家里和爷爷、奶奶交流甚少,爸爸、妈妈远在千里之外,得不到应有的关心和关爱,内心的情感不能正常宣泄,不能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也是极大的威胁。我鼓励学生每月给亲人、朋友或老师写一封信,谈趣事,谈成长,交流情感,形式多种多样。这不仅拉近了和亲人之间的情感距离,也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刚开始的时候,学生们常觉得无话可说,也不知从何谈起,我鼓励他们写身边的同学、老师,写学校的新鲜事,写家乡的变化……有一个学生田兴亿,父母离异,她跟着父亲生活,平时父亲经常在外地务工,节假日才回家,她从小性格怪僻,跟父亲说不上两句话就发脾气,到学校和同学合不来,每次作文觉得没有什么内容可写,只写几十个字。我鼓励她跟父亲写信,最开始一个月一封,到后来她等不及每月一封,过了几天就想写。短短一年的时间,她的作文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和父亲的情感交流也越来越顺畅。
六、写作在有趣的比赛中
学生都喜欢听故事、讲故事,每个同学都准备了一个笔记本,把他们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有趣的故事记下来。利用每周一节课开展讲故事比赛,故事的内容多种多样:家庭的、学校的、社会的、现实的、想象的,通过一年的坚持,班上有几位同学都成了写故事、讲故事的高手。
远在天空翱翔的雄鹰,近在脚下游泳的小鱼,开在枝头芬芳的花朵,长于地面顽强的小草,我们的学生每天都会看到这样的景象,这些都是写作中的新鲜血液,只要老师恰当利用,适当指引,把写作变成生活,让生活变成写作,我们的写作之花就会越开越艳,越开越香。
参考文献:
[1]赵雯雯.生活化教学,提高初中作文教学成效[J].课程教育研究,2017(47).
[2]蓼子冲.初中语文作文有效教学的构建策略[J].考试周刊,2018(5).
[3]方利萍.浅析初中语文随笔生活化教学的内容与策略[J].作文成功之路,2014(5).
编辑 王彦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