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生物教学不仅仅是传授学科知识,同时也在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在新课改要求教学立德树人的大背景下,对高中生物教学方式和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生物现象的发现和研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全面细致地看待问题,为我国高新技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高素质优秀人才。
关键词:高中生物;信息技术教学;核心素养
一、培养高中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的背景及意义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高中阶段是一个重要时期,高中生的知识储备已经比较丰富,思维正处于活跃阶段,求知求学欲望强烈,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成型阶段。在此阶段教师必须注重引导学生走正确的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提高自身,培养学生成为适应新时代的人才。
二、现阶段高中生物教学存在的几点问题
1.仍不能转变传统教学思维,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目标
我国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无论是进行教育改革还是提出新课改的大背景,高考仍是学生改变命运的一个转折点,这就导致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将成绩作为评判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然而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高学历人才越来越多,成为社会中流砥柱的是德才兼备的人才,成绩不是唯一指标。立德树人才是和谐社会教育追求的最高标准。
2.学习方式死板,信息技术与教学结合并不密切
传统教学方式以课堂为主,作业为辅,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讨论为辅。观察法和实验法虽有所运用,但次数不多,对很多高中生来讲,趣味课堂的学习效果远远高于传统课堂,但学校对趣味课堂的开设设计并不完善。生物课中学生对实验器材更是“只可远观,不可亵玩”,导致学生只有理论知识没有实操能力。
3.在框架内学习是自主思考的一层壁垒
传统生物课堂学习知识点单一死板,照本宣科,知识呈现框架化。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时候思想容易被束缚,触碰高中生物学课本知识的天花板,没有自主思考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很少在原有目标教学知识中提出问题,这就形成了一个知识壁垒,学生自己去打破是有难度的,需要教师进行思路点拨,提出问题,带领学生思考。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1.在立德树人背景下转变教学目标
近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正在不断进行改革,将学生综合素养问题作为教育问题的中心,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指导目标,对教学体系、教学方式、成绩评判标准等一系列内容做出调整,不断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高中阶段,学生的思想、思维方式正在逐步养成阶段,学生个人品质的培养甚至比成绩更重要。教师在这一阶段尤其要重视学生的思想状况,不要一味追求学习的用功程度。
生物学的学习不仅局限于课标内容,生物学核心素养更为重要,它包括很多方面:第一是生命观念,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生物学习中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明白生命的基本构成方式,生物的种类,以科学的眼光去看待生命。在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课中,必修一是分子与细胞,必修二是遗传与进化,必修三是稳态与环境,这三本必修都在讲生命,从构成到发展到存活环境。生命观念是人们对生命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特点进行抽象化系统概述后的被证实的理论观点,从生物学的角度阐释生命构成,让学生保持对生命基本的敬畏。
第二是科學思维,一个人科学思维的形成对其今后一个人思想的高度产生重要的影响,拥有论证严谨且逻辑通顺的思维会做出正确的人生路上的权衡抉择,科学思维有助于学生对事物进行合理的观察、分析、比较、归因、总结、归纳、借鉴,头脑清晰富有逻辑,是社会人才选拔的一大依据。在生物学科的教授中,教师应该通过系统有逻辑的教学让学生产生习惯性的逻辑推理,形成科学严谨的思考问题方式。科研教育容不得半点马虎,严谨的学风会让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少走弯路。
第三是科学探究,这要求学生将理论运用到实际,在生活中可以发现生物学的知识,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科学的进步就在于有人能不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在发现问题后能运用理论知识设计实验,进行观察比对,通过交流合作探讨得出问题答案,有自主钻研的能力。进行科学研究并不容易,尤其是习惯传统教育方式下的高中生,实操能力并不强,教师在引导学生时需要费一番力气。比如在学习人教版生物必修一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这一章节时,学生可以先提出设想,大胆猜测细胞中存在什么,该用什么样的实验方式来验证自己的猜测。然后由老师评价学生提出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和结果的合理性。课本实验部分不要跳过去或者简单了解就可以,应该让学生有动手的机会,亲自做实验,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这一实验中,所用器材并不罕见,学校实验室中的设备完全可以做出实验,这时候应该锻炼学生的动手实操能力,在实验中观察学习。
第四是社会责任,在经过系统学习生物学知识后,能够参与社会讨论和社会事务,生活中遇到问题时能够做出理性判断,解决问题并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这是生物学核心素养的最终要求,同时也是对社会人才的基本要求。教师在生物教学中不要局限于课本知识,可以从生物角度出发进行一些人文性教育,我们教育的最终目标是立德树人,为社会培养有道德、有信念的高素质人才,所有的学科教学都要紧紧围绕这一主题。只有通过生物学核心素养前三个方面的学习理解,做到第四点才能水到渠成。
2.改变学习方式,将信息技术与教学密切结合
生物是自然科学,是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社会是不断进步发展的社会,教材编撰、审核、印刷步骤繁琐,所以更新换代慢,有些知识内容不能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但正如上文所说,学校要培养的是与社会接轨的人才,不是与社会脱节的人才。在教材范围之外,教师要运用信息技术给学生传授知识,进行相关社会问题的探讨,共同进步发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已经过去,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公共事务,为他们展示生活中体现的生物知识,在学习的基础上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健全的人格培养。例如,教师在讲授“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这一部分的内容时,就可以先用电脑和投影仪进行物质跨膜运输过程展示,然后再让学生结合课本上所讲述的内容进行知识的理解。通过信息设备与课本知识的结合,学生就能够更好地理解生物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应该密切关注社会动态,积极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讨论,学会分析、比较、理解社会事务,提高和同学合作进行宣传、探讨、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学生生物学综合素质的体现。在进行生物学习的过程中,实验是进行学习的重要手段,学校实验室器材应该对学生开放,高中生是具有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拥有较高自制力的人,教师要信任学生,敢于让学生实操,使用实验器材。
在学习人教版生物“必修二 遗传与进化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这一章时,教师就应该运用多种信息技术手段来为学生讲解。达尔文提出的生物进化论认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生物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会不断进行改变调整,这些调整变化经过年复一年的积累向一个既定方向发展就是进化。进化最终的结果是出现新的生物物种,同时这一物种的出现也是新的进化过程的开始。在学习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在课前搜集关于生物进化的资料,为学生讲解一段达尔文与教皇辩论的趣味历史,开启新章节的学习,同时,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在后来生物科学的不断进步中又添加了很多新的内容,教师应该将最新的内容教授给学生。最后利用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来解释其他事物的发展,发散学生的思维,如中国古代朝代的更迭是否也体现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一道理。经过发散探讨来达成生物学核心素养的要求。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教学方式变得多种多样,教师要做的就是将一切有利于教学的信息技术手段应用于教学过程中,以期学生得到更大的进步。
3.打破教学壁垒,让学生学会自主思考
教育一直在强调培养创新型人才,未来社会是一个创新型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要越来越多。中学阶段是人们思维最活跃的阶段,在一定知识量的积累下能有好的创意、好的思想,这些新的想法和问题能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是教育希望得到的结果。
现代社会是一个网络化社会,知识碎片化、信息多样化。教师要善于抓住网络上海量内容中的闪光部分、有用的部分,分享传递给学生。不怕学生的想象力天马行空,相反要打破思想禁锢的壁垒,能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提出问题,敢于质疑,形成批判性思维。学生在提出问题的同时,要注意逻辑的清晰,表达的严谨,在生物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要善于思考解决,不要依赖老师。敢于想象、敢于推测,不怕出错误,而怕不出错误。独立思考的习惯越早形成,对人生的帮助就会越大,人虽然是群居性动物,但作为独立的生命个体,孤独和依靠自己才是人生的常态。
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和教师也有很大关系,在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通过严谨科学的论点、论据来为学生讲解问题,不要让学生一知半解。通过各种例子和信息为学生深入透彻地讲解。首先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其次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困惑,是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高中生物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方式。例如,教师在讲授“质壁分离”这一章的内容时,就可以先让学生通过电脑软件进行本章节内容的了解,然后教师再及时利用投影设备向学生进行教学课件的展示,最后教师可以选出学生代表进行知识的介绍,这样就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教育的首要问题是培育什么样的人,单纯灌输知识不是教育的目的,培育为社会、为人类历史前进创造驱动力的人才是教育的本质。学生通过对生物现象的学习来培养观察能力、逻辑思维、探究能力,提升社会责任感,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有着重要意义。生物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教育目标的基本要求,学校和教师应秉承立德树人的理念,为我国的科学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人才。
参考文献:
[1]柳燕.浅析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人文教育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8(2).
[2]徐龙.论新時期如何提高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性[J].中学教学参考,2015(8).
[3]李维明.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育[J].中国电化教育,2017(5).
作者简介:李凯(1971—),男,汉族,陕西柞水人,本科,高中生物教师,陕西省高中生物学科带头人,研究方向:生物教育。
编辑 王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