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台湾地区高等院校劳作教育具有优良传统。在劳作教育思潮影响下,劳作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均有所成就,东海大学和朝阳科技大学是院校中的典范。本文以两所院校为例,对其劳作教育的开展进行深度剖析,总结其在劳作教育目标、劳作教育形式、劳作教育制度,以及与通识教育间的关系等方面的规律或特征。
关键词:台湾地区 高等院校 劳作教育 现状和启示
我国台湾地区的高等教育分为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技职教育,这两类高等教育的办学机构分别称为大学院校和技专院校,统称为高等院校。台湾地区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始终伴随着通识教育领域的改革,在借鉴高等教育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通识教育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台湾地区通识教育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有所成就,是台湾地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劳作教育(Labor for Education)是台湾地区高等院校通识教育开展的特色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建立起了完善的制度,并已成为通识教育开展的重要方式与途径。
劳作教育起源于18世纪的欧美国家,当时各种学派开始主张劳作教育。到19世纪末,工业革命进程中,欧美国家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变革进一步带来教育思想变革,要求教育进行相应的改革,以为社会发展服务并促进社会进步。这一时期产生了社会本位教育思想,劳作教育思潮即为社会本位主流思想的反映,其代表人物是德国教育家乔治·凯兴斯泰纳(Georg Kerschensteiner)。
凯兴斯泰纳认为,“应从公民教育的目标出发,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职业技能、具备为国家服务的精神、和谐发展与行动自由的人”[1]。他主张公民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核心,公正、合法、劳作是教育培养“有用公民”应具备的三种美德。其中,劳作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互渗透的过程,是具有教育价值的个人活动方式,是真正具有陶冶价值的学生的独立活动,经验知识和生产技能只有通过身体力行的劳作才能获得。依据凯兴斯泰纳的观点,劳作教育是公民教育的内容,公民教育也是劳作教育的归宿和目标。伴随劳作教育思想在德国的兴盛,从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前期,其他欧美国家在教育改革中纷纷相互学习和借鉴,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广泛流行。20世纪初期,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生活即教育”思想也为劳作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思想支撑,杜威主张的“做中学”理念与凯兴思泰纳的“劳作教育”理念有相通之处,客观上推动了劳作教育在西方国家高等教育领域的实践。
台湾地区高等院校开展劳作教育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東海大学是最早倡导并成功开展劳作教育的大学。东海大学是台湾地区第一所私立大学,也是一所由基督教会创办的大学,为传承民国初期燕京大学、金陵大学等教会大学的办学传统和理念,于1955年创立。东海大学创校之始就有国际视野。欧美国家教育思想对其产生了深远影响,特别是在通识教育理念及劳作教育传统方面,长期以来在其办学中有深刻而生动的体现。东海大学劳作教育旨在使学生认识劳动的尊严和稼穑的艰难,体验手脑并重与人格平等,养成负责、守时、勤劳、合作、诚实、服务等美德,并应用于之后的工作与生活,从而在社会中传播美德。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勤勉淬炼和薪火相传,东海大学劳作教育模式已成为台湾地区高等教育领域的典范。
20世纪末是台湾地区私立技术学院和科技大学办学的繁荣期。朝阳科技大学创立于1994年,该校是台湾地区第一所私立科技大学。自创校之初,朝阳科技大学就重视学生的生活和伦理教育,借鉴东海大学劳作教育完备的制度和优良的传统,大力推行劳作教育并实施劳作教育课程。
东海大学和朝阳科技大学是台湾地区高等教育办学中践行西方劳作教育思想的典范,并结合大学通识教育改革进行了理论创新和相应实践。两所学校作为台湾地区大学院校和技专院校先行开展劳作教育的典范,已经有深厚的劳作教育积淀和良好的劳作教育传统,经过坚持不懈的开展,劳作教育理念得到了全校师生的认同,劳作教育成效得到社会广泛认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变迁,两校劳作教育精神仍然坚持如初并融入办学理念和育人特色,其具体做法有所改进和发展。此外,两校劳作教育还发挥了辐射引领作用。目前,台湾地区已经有超过半数的高等院校设立了劳作教育制度,在借鉴学习中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劳作教育实践探索。在推广劳作教育的过程中,发展了服务学习这一与劳作教育有内涵交集的特色教育形式。服务学习指专业教育服务社会实践的课程形式。在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相关政策的引领下,劳作教育和服务学习成为青年学生人格培育塑造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台湾高校中蔚然成风。
(一)人格完善和务实品德是劳作教育目标
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于2010年制定了《鼓励技专校院开设劳作教育及服务学习课程实施要点》,明确了台湾地区高校开展劳作教育与服务学习的目的——通过劳作教育及服务学习课程的推动,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工作态度与服务热忱,塑造健全人格及正确价值观念。
东海大学首任校长曾约农认为,劳作与课程在教育制度中有相辅相成的效果,做人与治学在教育精神上双翼并重,劳作教育能塑造青年学子勇于负责的素质、争取主动的态度,以及刻苦勤劳的精神,通过劳动体认人生的真谛。东海大学提出“课程教育之外推行劳作教育,以建立‘完人的教育训练”,让学生在正常的课程之外参加劳动服务,在学习之外学会做人。通过劳作教育,学生能更为扎实地运用知识,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凝聚出更具潜能的力量,从而促进德育和群体观念的养成。东海大学劳作教育有三方面具体任务:使学生在大学期间能逐渐培养自律、负责、合作、关怀等待人处事的态度;帮助经济困难学生获得工读助学金以顺利完成学业;经由专业服务学习、自组服务学习团队,培养学生关怀社会、尊重差异的品格,学习成为世界公民。[2]
朝阳科技大学首任校长曾腾光认为,劳作不只是工作,更具有教育目的和意义。基于重视学生的生活教育和伦理教育,朝阳科技大学全力倡导劳作教育并将其作为学生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通过开展劳作教育,培养学生负责、合作、勤劳、守时、服务和诚实的美德,在多元教育目标中促成“手脑并用、勤劳动手、团队合作、人人平等和劳动光荣”的教育功能。让学生身体力行来服务他人,养成学生自动自发、勤劳动手和爱校惜福的生活态度,以及刻苦耐劳的人格品质,使学生毕业后能以踏实负责的态度工作并服务社会。
(二)隐性通识课程是劳作教育课程的主要形式
通识教育是与专业教育相对应的概念,同时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引领了20世纪中期以来世界范围内的高等教育改革。东海大学在台湾地区最早倡导通识教育,创校早期的东海大学沿袭教会大学传统,从中西方文化交流开始推行通识教育,当时称为“宏通教育”或者“通才教育”,给当时台湾地区高等教育发展带来了新气息[3]。台湾地区大学通识教育历经60余年取得了很大成就,各高等院校已经普遍开展,并在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台湾地区高校通识教育开展有通识课程、通识讲座、通识活动等形式,尤其重视通识教育氛围的营造和隐性课程的建设。劳作教育是通识教育开展的有效途径和重要内容,一般以隐性课程形式列在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并且多为零学分必修课程。劳作教育是两所大学所有学生的必修科目,对学生均有严格而明确的规定,劳作教育不及格者必须重修,否则不能毕业。
首先,这两所学校均有劳作教育顶层设计文件,体现了对隐性劳作教育形式的重视。《东海大学劳作教育章程》规定:“劳作教育为必修零学分,总计实施一个学年;劳作教育成绩以60分为及格,不及格者,依情节之轻重须部分或全部重修;两个学期劳作成绩皆须及格方符合毕业资格。”《朝阳科技大学劳作教育实施办法》明确规定:“劳作教育为必修零学分,成绩以60分(含)以上为及格;劳作教育不得免修,成绩不及格者应重修,劳作教育成绩及格方准毕业。”台湾地区高校对于劳作教育的分类,以及对各类劳作教育的称谓有所差异。另外,从这两所学校对劳作教育的具体安排来看,均有对各类劳作教育形式的细化规定。东海大学劳作教育分为基本劳作教育和助学劳作教育。基本劳作教育为一、二年级学生所必修,要求每周劳作至少3小时,劳作场所覆盖教室、宿舍、餐厅、图书馆、操场、厕所等学习和生活区域;助学劳作教育则为家境贫寒学生设置,多为教学和管理工作助理,在给予经济困难学生一定报酬的同时培养其良好品德。朝阳科技大学劳作教育分为基本劳作教育和团体劳作教育,四年制技职教育(简称“四技”)新生修习基本劳作教育,选择早、中、晚一个时间段进行劳作,每天至少劳作半小时,每学期在3个不同地点劳作,二年制技职教育(简称“二技”)新生则修习团体劳作教育,由班导师指导、小组长带领,参加每周至少2小时的校园团体劳动。
(三)劳作教育考核体系规范严格
台湾地区许多高校建立了规范严格的劳作教育考核体系。如表1所示,东海大学将责任感、守时性、工作效率、主动性、合作精神、爱惜公物作为劳作教育考核体系的一级指标,从这6个维度考评学生的劳作成效,为了细化考核还将每个维度分解为4项考评条目,比如将合作精神细化为互助、温良、体认、同情。东海大学对于劳作教育实习组长也有细化的考评指标,2017学年度对实习组长评价从每日实务、人格特质、关系经营、器具管理和实习报告5个维度进行考量,对每个维度有进一步细化指标,比如将人格特质细化为应变能力、挫折忍受度、求知心、自信心、主动热心。总之,东海大学劳作教育考核标准很好地呼应了劳作教育目标,指向培养青年学子的完善人格和勤劳品德。
台湾地区高校将劳作教育评价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过程性、阶段性考核和毕业环节总评定相结合,合理设立奖励项目认同、鼓励学生在接受劳作教育中的成长与变化,有效发挥了激励作用。东海大学探索出了一套有效激励学生参与劳作教育的措施。例如,每月公布劳作教育荣誉榜,表扬月度优秀学生;设立由校长颁发的学校最高奖项“学行体劳奖”,对在平时劳作中表现突出的学生予以奖励,该奖项在东海大學享有很高的声誉;在学生毕业和升学环节,劳作教育成绩是学校评价、推荐的重要方面,并向毕业生中前10%的劳作成绩优秀者颁发“劳作教育成绩优良证明”。经过多年实践,劳作教育获得广泛认同,奖励也愈加有分量,学生也越来越看重劳作成绩。
(四)设立专门的校级劳作教育管理机构
在创校之初,东海大学即设有负责全校劳作教育管理的机构“劳作指导室”,之后升为学校一级机构“劳作教育指导处”,后又更名为现在的“劳作教育处”。劳作教育处与学校教务处、学务处、总务处并列,专门负责全校劳作教育策划、联系、协调、推行、承办等各项工作。劳作教育处下设基本劳作组、助学劳作组、服务学习组,对劳作教育分领域负责和管理。学校设有劳作教育指导委员会,负责督导劳作教育相关事务。
朝阳科技大学劳作教育管理机构为设立在学务处的服务学习组,具体负责学生的劳作教育计划与管理工作,以及有关劳作教育的行政事宜。学校还成立了服务学习指导委员会,负责统筹规划与推动全校劳作教育改革,指导其工作的改进。
由此可见,两所学校历任校长都很关注劳作教育,身体力行和学生共同参加劳作。东海大学要求学校各处室负责人、院系主任参加劳作以及聆听学生劳作教育分享。朝阳科技大学在《劳作教育实施办法》中规定“本校全体教职员对劳作教育均有参与推动与辅导之义务与责任”,彰显全校教职员工在劳作教育方面的全力参与和身先示范。“不流于形式”和“不断地沟通”是实施劳作教育不可忽略的两件事,不放松且勤于鼓励和认真考核是劳作教育实习组长和学生平日应关注的重点,校长和教职员工也要和学生沟通以及鼓励学生间沟通接触,了解学生的想法并适时与学生一起参与劳作。[4]
(五)劳作教育管理制度完善
依据台湾地区高等教育《施行细则》第24条“大专校院课程由各校院依其发展特色及产业需求自主规划”,为使各校开设劳作教育与服务学习有所依循,台湾地区的教育主管部门制定了鼓励和规范高校开展劳作教育相关法规,如《大专校院服务学习方案》《鼓励技专校院开设具劳作教育服务学习课程实施要点》。为保障劳作教育有效有序开展,台湾地区高等院校已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开展劳作教育的制度体系。
东海大学以《劳作教育章程》为全校劳作教育开展的纲领性制度,制定了一系列劳作教育规章,如《基本劳作獎励办法》《劳作教育学生请假规则》《劳作教育助学金实施要点》《劳作教育发展基金设置与管理办法》《校内外活动校园整洁维护要点》《劳作教育学生清寒急难扶助细则》等。这些规章涉及劳作教育开展的组织保障、聘任选派、培训辅导、助学金计算与发放、考核评价等方面,制度保障完备且实施程序规范严格。东海大学还建立了劳作教育资讯系统,发布全校各部门长期助学劳作生需求,实施劳作教育成效追踪制度,定期对学生劳作教育情况进行调查,并每月发布荣誉榜以表彰劳作优秀学生。
朝阳科技大学关于劳作教育的纲领性制度是《劳作教育实施办法》,也制定一系列劳作教育相关规章,如《服务学习指导委员会设置要点》《服务学习课程实施办法》《基本劳作教育实施要点》《团体劳作教育实施要点》《学生工读助学金作业要点》《学生兼任助理学习与劳动权益保障要点》等。朝阳科技大学每学年均制定详细的、合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学年度劳作教育计划和目标,指导师生开展劳作教育。学校在学生资讯管理系统中开发了劳作教育考勤模块,对学生劳作教育出勤进行信息化管理。学校在经费方面给予支持,每年编列除行政业务费外的劳作教育经费,包括劳作教育倡导费、劳作器具费、劳作项目计划费,以及工读奖助学金、实习组长勤工俭学费等。
(一)劳作教育的核心是德育
东海大学和朝阳科技大学是台湾地区劳作教育开展的典范,之所以能够长期开展并成为学校育人品牌,受到学生、家长、业界和社会的认可,是因为准确聚焦了劳作教育的本质,即以生产劳动或者生活劳动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品德养成和人格塑造。一切的教育都要落实在行动层面,德育实际上是通过高尚的人格来塑造人的活动、规范人的行为。劳作教育不仅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而且具有更深的意涵:塑造完善人格和优良品德,使其成为合格的家庭成员、产业劳动者和社会公民。在这两所学校中,品德和人格教育不是空洞口号,而是付诸于校园内外的劳作行动,是师生全员参与的身体力行。实践证明,台湾地区高等院校劳作教育的开展,体现了通过劳作教育传递人生价值、传播社会风尚、传颂人格美德的价值观,是将德育开展潜于无形无声且务实有效的途径。
(二)劳作教育的关键是示范
东海大学和朝阳科技大学开展劳作教育教职员工全员也参与其中并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在两所大学的校园里,经常可以看到校领导、师生一起参加校园劳作的身影,师生共同劳作已经成为校园里一道和谐亮丽的风景。如前所述,劳作教育更重要的是发挥其教育价值,尤其是德育价值。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育活动的引导者,在任何教育活动形式中都是如此,劳作教育也不例外,甚至更需要教师率先垂范、躬身践行、融入其中。这与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教育思想不谋而合。劳动教育要有效发挥教育价值,教师不可以缺位。身教重于言教,教师默默地躬身亲为所形成的感召力,更能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对学生的品德塑造和人格养成更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三)劳作教育的成功在于深入
以东海大学和朝阳科技大学为代表的台湾地区高等院校劳作教育成功开展,除了抓住了劳作教育的核心、聚焦了劳作教育的关键,更加重要的是劳作教育开展得全面、系统和深入。各高校都在劳作教育的德育意涵基础上,结合本校办学风格特色和历史渊源,形成引领全校劳作教育开展的理念,多数高校形成了以隐性通识课程为主的劳作教育形式,从“全人”培养的角度将劳作教育纳入大学通识教育范畴。
在组织架构上,台湾地区高校开展劳作教育不是零散的,而是有系统设计且有机制建设伴随推进的,多所学校设有校级劳作教育管理机构,或者在现有校级管理机构中增加劳作教育的管理职能,建立和完善保障劳作教育开展的系列规章,涵盖劳动教育课程教学基本文件、劳动教育实施管理和考核评价、劳动教育师资的遴选配置和培训、学生劳动教育管理等。目前,大陆已经有高校在借鉴台湾地区高等院校的劳作教育成功经验,结合校情开展劳作教育。例如,南京理工大学教育实验学院自2014级起面向本科生开展的“益心益意”劳作教育课程;北京联合大学在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工作中明确提出“0学分公益劳动和0学分社会服务”,并制定了《公益劳动课程大纲》,这都是借鉴成功经验的积极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1]顾明远. 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940.
[2]东海大学劳作教育处. 放低身段、不同视野:东海大学劳作教育制度介绍[EB/OL].http://labor.thu.edu.tw/,2018-10-24.
[3]曾腾光.实施劳作教育制度的教育功能——以台湾朝阳科技大学之经验为例[R]. 北京: 2008年海峡两岸高等职业(技职)教育学术研讨会,2008.
[4]梁燕.台湾地区大学通识教育开展的回顾与反思[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12):15-20.
编辑 吕伊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