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肩负着培养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任务。随着新媒体工具的融入,“思政课”的教学需要突破传统教学方式的壁垒,与时俱进,利用互联网、微信、微博、QQ等具有即时性、互动性、虚拟性[1]的新媒体来提高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及课堂参与度。
在“思政课”教学中引入新媒体也是开展混合式教学的基本要求。混合式教学指的是利用线上和线下同时开展教学的方式[2]。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3]教授首次提出了混合式教学概念,他认为混合式教学模式把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能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4]在互联网时代,学生的学习习惯、认知方式、知识来源开始受到互联网的影响,教师的教学模式也遇到线上课程的挑战。在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均受到互联网影响的大背景下,为了提高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质量,推进“思政课”的混合式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解北京部分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的实施情况,笔者以调查问卷的方式获取研究数据,通过对回收问卷数据的描述性统计进行了实证分析。
问卷调查对象为北京4所高校大一年级及大二年级的学生,同时也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4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对象。调查内容包括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对“思政课”学习的基本认识以及对“思政课”新媒体教学的评价3个方面。
笔者通过问卷星向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央财经大学4所北京高校的大一和大二学生发布了调查问卷,94%的被调查者是通过微信扫二维码的方式填写了问卷,共收到有效问卷129份。调查问卷数据收集途径见图1。
图1 问卷调查实施途径
在收到的调查问卷中,64.34%的学生来自于理工农医专业,32.56%的学生来自于经法教育管理专业,2.3%的学生来自于文史哲专业,0.8%的学生来自于艺术体育专业。89.92%和82.95%的学生表示自己上课的教室拥有多媒体设备和WIFI;93.80%的学生所使用的手机是4G网络,并且78.29%的学生所使用的手机是可以通过WIFI连接网络的。教室多媒体设备和WIFI安装情况见表1。
表1 调查对象享有的教室设施和上网条件情况
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在校大学生开始使用笔记本电脑进行课外学习,在本次调查中,高达95.35%的学生表示会在课外学习时使用笔记本电脑。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5],而高校的“思政课”即肩负着此教育的重任。在学生心目中,“思政课”在大学生培养体系中占据怎样的位置?笔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1.“思政课”的作用
截至2017年11月,通过对收集到问卷的统计分析,85.27%的学生认为通过“思政课”的学习可以“了解中国,获得知识,树立正确的三观”;68.22%的学生认为学习“思政课”是为了修学分;还有32.56%和36.43%的学生表示学习“思政课”是“为考研做准备”和“对入党有帮助”。学生对“思政课”作用的看法见图2。
图2 调查对象对“思政课”作用的看法
2.学生在“思政课”上的表现
在90分钟的“思政课”课堂上,81.40%的学生自认为可以做到“认真听课”,但依然有近79.84%的学生会在“思政课”课堂上“看其他方面的书或者写作业”,72.09%的学生选择“看手机”,还有24.81%的学生选择了“在课上睡觉”。学生在“思政课”上的表现见图3。
图3 调查对象在“思政课”上的表现
3.“思政课”的学习方法
如今“互联网+教育”风起云涌,越来越多的线上学习资料、学习方式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在“思政课”的学习中,大部分学生采用的是传统的学习方法,如69.77%的学生会在考前突击复习,61.24%的学生靠课上听讲,41.09%的学生通过课后看书复习课程知识。小部分学生开始使用新型的学习方法,从网上下载学习资料的学生比例为18.6%,上网观看学习视频的学生占比为9.3%。“思政课”的学习方法见图4。
图4 调查对象采取的“思政课”学习方法
大学生是新媒体技术使用的主要群体,将新媒体技术应用于“思政课”的教学中,既有其内容海量多元、形式交互及时、服务具有针对性的积极面,也有信息传播难以控制、分散学生注意力的消极面[6]。笔者从学生的角度,调查了学生对“思政课”新媒体教学的评价,以了解“思政课”新媒体教学给学生带来的影响。
1.教师在“思政课”上采取的教学方式
调查结果显示,95.35%的教师主要是以“多媒体ppt”作为授课媒介,其次是使用“观看视频课件”和“学生手机参与互动”这两种教学方式,比例均为73.64%。在新媒体教学技术的冲击下,使用传统板书进行教学的教师逐渐减少,仅为13.95%。教师在“思政课”上采取的教学方式见图5。
图5 教师在“思政课”上采取的教学方式
2.学生参与“思政课”新媒体教学的情况
在问卷中,关于“思政课”教师课堂上采取的教学方式一题,有95人选择了“学生手机参与互动”,占到被调查者的73.64%。针对这部分人群,本次调查设置了如下问题,用于了解学生参与“思政课”新媒体教学的情况。
(1)“思政课”上通过手机扫码开展互动的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对于“思政课”上通过手机扫码开展互动活动的用途,有93.68%的学生选择了“小组汇报打分评价”;有68.42%的学生选择了“考勤”;42.11%的学生选择“回答课堂提问”、18.95%的学生选择“课堂随时查阅资料”,9.47%的学生选择“其他用途”。“思政课”上通过手机扫码开展互动的用途见图6。
图6 “思政课”上通过手机扫码开展互动的情况
(2)学生对“思政课”通过手机开展新媒体教学活动的评价
调查结果显示,61.24%的学生表示这种教学活动是好的,73.42%的学生认为“人人参与很公平”、67.09%的学生认为“能够激发学习兴趣”、64.56%的学生认为“能及时检验所学知识”、43.04%的学生认为“符合互联网时代潮流”。学生对“思政课”通过手机开展新媒体教学活动的评价见图7。
图7 调查对象对“思政课”通过手机开展新媒体教学活动的评价
3.学生与“思政课”教师进行课外交流的途径
除了课上的手机扫码互动,“思政课”教师也会选择在课外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调查结果显示,87.6%的学生表示教师会通过班级的QQ群与他们进行互动,21.71%的学生选择了“班级微信群”互动,17.05%的学生会与教师通过电话、短信、邮件、微信、QQ单独交流,还有10.08%的学生选择了“教师微博”途径、8.53%的学生选择“教师微信公众号”途径,7.75%的学生选择“课间和办公室面谈”方式。学生与“思政课”教师课外交流途径见图8。
图8 调查对象与“思政课”教师进行课外交流的途径
4.“思政课”教师利用班级社群空间的情况
几乎每个班级在成立之初,都会由班委建立社群空间,诸如QQ群、微信群等。除了在社群空间里发布班级事务通知外,也会由教师或者班委、课代表发送学习资料,或者作为课程研讨环节的媒介进行问题讨论。调查结果显示,88.37%的学生选择了利用班级社群“发送时事新闻、热点话题”,55.81%的学生选择“课下教学管理、通知联络”,45.74%的学生选择“课前发放知识点的相关资料”,31.78%的学生选择“师生开展课前课后问题讨论”,21.71%的学生选择“课前发放知识点的微课视频”,14.73%的学生选择“发放课前简单预习问题”。“思政课”教师使用班级社群的用途见图9。
图9 “思政课”教师利用班级社群空间的情况
根据调查结果,笔者构建了“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混合式教学模式包括线上、线下两个部分。任课教师在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时,需要准备时事新闻、热点话题、阅读资料以及相关参考书清单。“思政课”线上教学可以是慕课或者微课,也可以是线上预习需要的课前学习清单等。开展混合式教学需要任课教师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储备、适合时代发展的互联网信息化素养、科学的教学设计能力以及互联网社群思维。“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框架见图10。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主体部分为线上、线下教学。开展线上教学需要任课教师投入一定的精力准备阅读资料、搜索与课程内容相吻合的慕课视频资源,并为学生提供自学的阅读清单,定时回复课程论坛以及社群空间中学生的困惑点与问题,维护其中的学习生态环境,使讨论围绕课程展开;线下教学主要指任课教师利用传统教学模式,根据课程知识点的实际情况使用“雨课堂”等新媒体教学工具,以增强课上与学生的互动性,提高其参与度和抬头率。
图10 “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框架
“思政课”实施混合式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以下素质和能力。一是能够在课堂上表现出正确的政治立场、价值取向、治学态度乃至人格风范[7],要拥有深厚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等相关专业知识。二是面对信息化技术的日新月异,任课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化素养,克服满堂灌的教育习惯,增加与新媒体信息化相融合的开放式、交互式、情景式、讨论式的教学方式[8]。三是需要教师具备科学的教学设计能力,也就是如何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运用新媒体技术设计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所以,开展“思政课”混合式教学的教师必须具备课程设计、开发、利用、管理、评价5个教学设计的能力[9],以适应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信息化环境。四是任课教师还应具备良好的互联网社群化思维,积极组织论坛、社群的讨论,引导不同性格的学生都能在社群里围绕既定的话题各抒己见,同时教师还要注意控制社群内话题讨论的集中性和拓展性。
对于“思政课”教学使用的慕课或微课等线上视频资源,教师可通过中国大学MOOC、华文慕课、学堂在线等国内知名的慕课网站获取,也可以搜索其他“985”“211工程”重点院校教师所开设的慕课,选取该课程中相关知识点的视频链接提供给学生进行课外线上的学习。对于一些时事新闻及热点话题,需要任课教师随时关注相关媒体、报纸、微信公众号等资讯信息,及时整理并发送给学生,以案例的形式将其引入课堂教学。
从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开始,北京林业大学在部分“思政课”教学中逐步推行了混合式教学模式,从课程教学评价成绩来看,“思政课”教评分数均值从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的87.08分,提高到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92.00分、第二学期91.32分,表明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满意度极大提升。
学生反映,通过观看教师提供的慕课、微课、预习清单、阅读材料等,极大地提高了自己的资料搜索能力,从而使“思政课”变得更加有获得感,除了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上有收获,在自主学习、提高专业课的学习效率方面也很有帮助。
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后,“思政课”教师的信息化素养不断提升。因为面对当代大学生,教师如果没有一定的信息化素养,是没有办法上好“思政课”的。教师只有具有较高的信息化素养,形成有利于“互联网+教育”时代的互联网思维,才能用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更好地讲授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内容,才能真正实现“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入脑入心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