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视角下的高校师生关系及其对教学评价的影响
——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

2019-09-09 09:42
中国林业教育 2019年5期
关键词:师生关系师生评价

(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3)

2015年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提出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计划,旨在培养更多的“高、精、尖”人才。2018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指出:“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由此可见,高等教育承担着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优质人才的重任。而在高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要素。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实现教学相长,而且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然而,近年来,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后勤人员的社会化,高校师生关系机械化、陌生化、功利化、自由化现象凸显,学生对教师缺乏尊重、师生矛盾激化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1]。因此,全面了解和剖析高校师生关系及其对教学评价的影响,促进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和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应成为高校教育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研究背景

(一)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意义

伴随着当今社会的巨大变化,教育正发生着相应变革。在变革中,师生关系的变化成为关注的焦点之一[2]。师生关系是师生为实现既定的教育教学任务,在知识传递过程中形成的能够引起情感和思想交流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尤其是在高等教育阶段,师生关系是一切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基础,保证了教育系统的正常运行[3]。

学生作为求学主体,与教师一同构成了教育关系的核心。对教师而言,在其职业生涯和个人幸福感的获得过程中,与学生的关系和交流是最为重要的。知识、情感、观念、道德教育的实现取决于师生之间的互动。只有师生关系保持积极、平等、互动的平衡,才能使教育教学得以有效实施,才能使学生健康成长、使教师感受到教育的快乐。对学生而言,面对浩瀚的知识海洋,积极主动地与教师进行交流是学习进步的基石,而优质的师生关系是师生间形成良好交往的前提[4]。由此可见,师生关系是大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需要构建的重要的人际关系。

师生关系类型多种多样,对构建何种师生关系才能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最优化,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观点。万作芳等[5](2011)将师生关系分为神圣型、权威型、平等型和服务型等4种类型。刘艳侠[4](2014)认为,师生在交往中经历的状态依次为“疏离—从游—共游”,理想的师生关系类型是朋友型。教师虽为教师,但应该加入学生的行列,在与学生的对话中培养对未知的探索精神,与学生共同进步。曹敏等[6](2017)在教育实践中提出“教师以爱育人,做学生的母亲”的观点,认为教师只有对学生产生了最无私的爱,才会愿意与学生交心,真正地去接触、鼓励、爱护、关心他们;而学生在爱的包围下能够更好地体验和获得幸福感,这将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6]。

(二)高校师生关系面临的问题

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和教学质量的提高。然而,现实中的高校师生关系仍存在很多问题。ZHANG L[3](2010)基于对广东省7所大学师生关系的调查,得出“学生对师生关系的整体评价是较为满意,但师生之间缺乏交流、互动较少”的结论。肖玲莉[7](2016)认为,师生交往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传话教学占主导、工具主义价值盛行、情感交流缺乏、师生地位不平等、教育方式不当等。范富霞[8](2017)从师生关系的亲密性、支持性、满意性和冲突性等4个方面,对河南省4所大学的学生开展了调查,得出“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对师生关系满意度的评价有较大的差别,高校需要提升学生对师生关系的满意度”的结论。陈霆[9](2018)从师生关系异质化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见解,认为师生关系存在“疏远化”“功利化”“呆板化”的问题。此外,高源蔚[10](2012)在有关研究生师生关系的研究中也指出,异化现象很突出,存在“功利化”“淡漠化”“紧张化”“消极化”和“不正常化”等现象。

(三)高校师生关系与教学评价的互动影响

近年来,伴随着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许多学者发现我国高校存在教学评价异化师生关系的现象,教学评价成为影响师生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高校实行教学评价的出发点有三:一是促使教师积极主动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二是为激励、奖惩教师提供依据;三是完善教师管理制度[11]。然而,教学评价采取学生评教等形式也造成一些负面影响。唐泳、段洪[12](2011)认为,目前高校实施的不当教学评价会使教师的名誉受损,打击教师的信心,在师生之间形成一道心理鸿沟,影响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等。丁宇露等[13](2017)认为,教学评价的实施导致教学方式变得单一化和教条化;同时,学生以“消费者”的身份享受教师的服务,上学只是为了获得毕业证书;而教师只为获得较高的评教分数,以便职位得以晋升。这使师生关系变得机械化和功利化。

对高校师生关系与教学评价间的关系,目前大多数研究的关注点聚焦在教学评价对师生关系的“作用力”上,指出有些教师为了在教学评价中获得较高的学生评教分数而过分地迁就学生,或者有意迎合学生,从而使纯洁的师生关系庸俗化[14]。但是,这些研究在关注教学评价异化师生关系现象的同时,却没有注意到师生关系对教学评价的“反作用力”。其实,高校师生关系与教学评价之间是存在相互作用关系的,在研究中不应将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割裂。在高校的教学管理改革实践中,学生评教始终饱受争议,没有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一是学生评教的评价结果失真。例如,很多学生打出的评教分数都接近或超过90分,不符合教学实际情况。二是预期的学生评教效果难以实现。例如,学生评教的结果主要是与教师的评优、晋级、加薪等人事奖惩挂钩,而非用于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诊断性反馈,没有在改善师生关系和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切实发挥作用。所以学生和教师都没有成为评教的真正受益者。

综上所述,笔者针对高校师生关系面临的问题以及高校师生关系与教学评价互动影响相关研究的缺失,组织开展了“北京林业大学师生关系及教学评价问卷调查”,以期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对当前高校师生关系的现状(包括学生对理想师生关系和现实师生关系类型的认知、师生主要交往方式的认知、师生关系满意程度的评价)以及师生关系满意程度对教学评价的影响2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从而为构建和谐的高校师生关系和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提供一些建设性意见。

二、研究方法

(一)问卷调查的设计

“北京林业大学师生关系及教学评价问卷调查”采用纸质问卷进行实地调研。问卷由3部分构成:第1部分是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级、所属学院;第2部分是有关师生关系的内容,包括理想的师生关系、现实的师生关系、师生间的主要交往方式、师生关系满意程度等;第3部分是有关教学评价的内容,包括学生对教学评价的了解程度、学生对教师教学(包括教学态度、课堂管理、教学内容、学习体验、课后交流等5个维度)进行评价的情况等。

(二)问卷调查对象

“北京林业大学师生关系及教学评价问卷调查”以北京林业大学的本科生为调查对象,采取无记名形式,通过随机抽样确定样本。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详见表1。

表1 “北京林业大学师生关系及教学评价问卷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三)问卷调查的组织实施及数据处理方法

2018年1月3—5日在北京林业大学第2教学楼组织实施了“北京林业大学师生关系及教学评价问卷调查”,随机向3门公共选修课课堂上的学生发放问卷,当场填写并即刻回收。共发放调查问卷250份,回收235份,其中有效问卷228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1%。调查对象中,男、女生比例分别为41.7%和58.3%;大学一年级学生所占的比例最高,为46.5%;经济管理学院、材料学院、园林学院的学生比例较高,分别为13.6%、8.8%和8.3%,大体符合北京林业大学各学院学生比例的整体分布情况。

问卷调查数据的处理在剔除不合格和无效样本的基础上,应用统计软件SPSS24.0和stata13.0进行数据整理以及描述统计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三、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

(一)理想与现实的高校师生关系类型

1.在“上下级关系”和“朋友关系”2种高校师生关系类型上,理想与现实之间有较大差异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详见图1、2):在理想的高校师生关系类型和现实的高校师生关系类型的选择中,大部分调查对象都倾向于选择“引导与被引导”师生关系类型,认为其为理想师生关系类型的学生比例为65.35%,认为其为现实师生关系类型的学生比例为62.28%。可见,在这一师生关系类型上,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很小。但是,在“上下级关系”和“朋友关系”2种师生关系类型上,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较大。27.63%的调查对象认为理想的师生关系类型应该是“朋友关系”,而只有7.46%的调查对象认为现实中的师生关系类型是“朋友关系”;同时,只有不足1%的调查对象认为“上下级关系”是理想的师生关系类型,而有17.98%的调查对象认为现实中的师生关系类型是“上下级关系”。

图1 调查对象对理想高校师生关系类型的选择情况

图2 调查对象对现实高校师生关系类型的选择情况

2.在“上下级关系”和“朋友关系”2种高校师生关系类型上理想与现实之间有较大差异的原因分析

在高校师生关系类型的选择方面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较大说明,在实际的师生交往过程中存在师生关系不平等、师生交往的现实情况与期望落差较大等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仍根深蒂固;另一方面是高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仍存在课堂单向灌输过多、师生平等沟通较少等问题,所以教师“命令式”输入、学生“机械式”吸收的互动关系势必导致师生关系更多呈现的是“上下级关系”。与此同时,由于本就为数不多的师生间的交流大多局限于教育教学内容,而较少就学习和生活中的困惑进行沟通,所以师生之间的互信程度较低,很难形成“朋友关系”。

冯淑慧[15]曾指出,高校师生关系是高校诸多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是其他一切关系的基础;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以及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和个性化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针对高校师生关系当前存在的理想与现实间有较大落差的问题,高校工作者应积极开展研究和探索,为构建真正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二)高校师生的主要交往方式

1.“微交往”方式盛行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详见图3),当前高校师生的主要交往方式仍以“面对面沟通”的传统交流方式为首要选择,调查对象中选择这一方式的比例高达57.90%;同时,由于微信等社交软件为高校师生获取知识、交流情感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所以越来越多的师生青睐于在网络即时通讯平台、社交软件上进行交流。“微交往”方式悄然兴起,调查对象中选择这一方式的比例已达到36.4%。

图3 调查对象对高校师生主要交往方式的选择情况

2.“微交往”方式盛行的原因分析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师生之间互相交流的时间、频率乃至内容都越来越有限,师生相互之间严重缺乏了解。与此同时,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以及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微信作为新型交流工具,能够实现语音、图片、文字、视频的传送,拓宽了人们沟通交流的渠道。借助微信特有的便利功能,师生可以同处于一个朋友圈,通过“微交往”方式展现自己生活和学业的方方面面。这种更为立体化和丰富化的交往方式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分享信息和感受更加轻松、便捷且不受时空约束,从而有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破除课堂教学中“讲台上”与“讲台下”的明确界线。

当然,与传统的线下交流相比,微信等社交平台也并非是完美的。微信作为一款功能强大、使用方便的社交软件,是一把“双刃剑”,在为人们的正常交往提供更多便利的同时,也使一些违法违规行为获得较为便利的条件。因此,高校需要合理有效地利用微信等社交平台,使其在推动师生关系和谐化中发挥积极作用;同时,加强管理和监控,避免其成为法外之地。

(三)高校师生关系的满意程度

1.高校师生关系的满意程度随学生年级的上升呈U型变化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详见图4),调查对象对师生关系的满意程度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满意度分值随年级的上升呈U型变化,大学一年级阶段的评价分值最高,大学二、三年级阶段的评价分值逐渐下降,但大学四年级阶段的评价分值迅速反弹。由此可见,大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和学习阶段对师生关系的看法是有一定差异的。这是大学生群体在不同阶段对环境的适应程度以及与教师的互动程度导致的必然结果。

图4 调查对象对高校师生关系满意程度进行评价的分值随年级变化的情况

2.高校师生关系的满意程度呈U型变化的原因分析

在大学一年级阶段,刚进入大学校园开始向往已久的崭新生活的新生往往都心怀实现理想的喜悦和对美好大学生活的憧憬,还延续着高中时期的学习惯性,对教师充满崇敬,与教师处于“新鲜期”,互动较为频繁。所以这一阶段的师生关系满意程度最高。

在大学二、三年级阶段,大学生逐渐对师生交往方式和学习模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适应,而且通过社团活动、学生组织、科研竞赛等有了更多学习交流机会,所以对教师的依赖性有所降低;同时,随着年级的上升,大学生开始面临毕业去向选择和职业生涯规划等问题,个人发展、人际交往以及学习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学习热情有所下降,焦虑程度不断上升,容易产生不满情绪和抱怨心理;此外,随着所修课程数目的增加,大学生接触到的教师风格越来越多样化,对在教育教学方式上具有个性化特色的部分教师很有可能不适应。而这些投射到高校师生关系上势必会影响大学生对师生关系满意程度的评判,所以在大学二、三年级阶段对师生关系的满意程度偏低。

在大学四年级阶段,大部分学生已修满规定的学分,处于撰写毕业论文和进行毕业实习以及为考研或出国留学做准备的过程中。此时,虽然在课程学习上与教师的交流相对较少,但是在毕业去向和职业规划等问题上颇受益于教师的指点,所以师生关系重回“良性互动”模式。此外,“毕业情结”也是这一阶段师生关系满意程度分值迅速反弹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四)高校教学评价的影响因素

北京林业大学现行的教学评价体系由教学态度、课堂管理、教学内容、学习体验、课后交流等5个维度构成。笔者在设计“北京林业大学师生关系及教学评价调查问卷”时,针对这5个维度设计了调查问题,并将每道题的答案选项从0~100分按5个同间距赋予连续变量1~5,用以表示由低到高的教学评价打分;同时,参考相关文献,将教学评价的5个维度和总体教学评价作为因变量Y,将学生的个体特征作为控制变量,将学生对教学评价的了解程度、师生主要交往方式、师生关系满意程度等作为自变量,运用stata13.0对问卷调查获得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详见表2)。其中,学生的个体特征以“性别”“年级”进行测量,“男生”赋值1,“女生”赋值2;大学一、二年级学生归为“低年级学生”,赋值1,大学三、四年级学生归为“高年级学生”,赋值2。“师生主要交往方式”以“线下交往,如面对面沟通等”“线上交往,如通过微信等社交软件、电子邮件等”进行测量,分别赋值1、2。

表2 高校教学评价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注:表中前6组数据中,每组的第1行数据为6个模型里相应变量在回归模型中的回归系数,第2行数据(括号里以斜体表示的数据)为回归系数的显著性值;表中后4个数据中,F是对回归模型整体的检验,P是判断F检验的显著性水平值,R是衡量回归模型拟合效果的指标,N是回归模型的样本数量;此外,*表示在p<0.1的水平下是显著的,**表示在p<0.05的水平下是显著的,***表示在p<0.01的水平下是显著的

从表2可知,高校教学评价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教学态度评价、课堂管理评价、教学内容评价、学习体验评价、课后交流评价、教学总体评价等6个模型的P值都小于0.05,全部通过显著性检验;同时,学生的性别和年级、学生对教学评价的了解程度、师生主要交往方式、师生关系满意程度等5个教学评价影响因素与教学总体评价之间的相关关系对教学评价的解释比例为23%,且各解释变量方差膨胀因子均小于10,显示共线性问题不明显。因此,从总体上看,这6个模型均具有较好的显著性水平和较好的解释度。

但是,从各项具体指标来看,学生的性别和年级、学生对教学评价的了解程度、师生主要交往方式这4个因素仅在部分模型中呈现显著性影响;而师生关系满意程度在6个模型中均呈现显著性影响,且偏回归系数值较大,都超过了0.5。因此,师生关系满意程度可以成为教学评价的关键性影响因素,且正向影响教学评价的各个维度。在问卷调查过程中可以发现,师生关系融洽的学生对师生关系的满意程度就高,相应的对教师的教学评价也很高。可见,学生在进行教学评价时会有意或无意地把师生关系纳入教学评价各个维度的考虑范围。这从实证的角度验证了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及其对教学评价的影响。

四、研究结论及启示

(一)研究结论

根据“北京林业大学师生关系及教学评价问卷调查”的数据和分析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①在高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的交往仍缺乏平等、互信以及心灵沟通,从而导致现实的师生关系与理想的师生关系有较大的差距。尤其是在“上下级关系”和“朋友关系”这2种师生关系类型上,现实与理想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②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高校师生之间的交往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师生交往已经不仅仅局限于面对面沟通,“微交往”方式逐渐盛行,线上交流正成为师生交往的重要途径。③大学生对师生关系的满意程度在大学4年中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呈U型变化态势。④大学生在进行教学评价时,会有意或无意地把师生关系纳入教学评价的考量范围,对师生关系的满意程度会直接正向影响教学评价的结果。

(二)启示

1.高校师生关系建设方面的启示

(1)从高校的角度,在教师选聘条件设置、业务培训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注重引导和促进教师提升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能力

高校教师虽然具备一定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但不一定都接受过师范教育方面的系统训练,所以对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有可能认识不足,甚至尚未掌握适合大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这在客观上势必会阻碍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而在教师培训和激励等机制中注重教师构建新型师生关系能力的培养,将有利于激励教师积极开展与学生的交流互动。

因此,首先,高校在师资选聘过程中,在设置选拔条件时,不仅要对教师的学术素养提出要求,而且要对教师与学生的“良性互动”能力提出要求。其次,高校不仅要对新聘教师进行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岗前培训,还要建立规范的教师培训制度,不断完善培训内容,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加强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最后,高校应充分利用微信的功能优势,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将一部分活动转移到微信上开展,用新颖的创意吸引大学生的关注和参与。例如,可以在微信上开展微演讲、微咨询、微辅导等活动[16]。

(2)从教师的角度,要保证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树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必须以爱和尊重为前提的观念

师生间的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信任是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17],所以教师要在思想认识上积极转变观念,合理进行角色定位。首先,高校教师应充分认识自身的职责所在,把学生看作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思想、有意识、有个性和创造性的个体,既要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又要避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发挥进行直接“显性控制”。其次,高校教师要积极探索研讨式、展示式等教学组织形式,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善于引导学生参与和融入教育教学过程,注重聆听学生的心声,努力创设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使学生能够自由地阐述观点、提出质疑、向教师表达自己的思想和看法。

(3)从学生的角度,除了要遵循尊重师长的基本行为规范之外,还应积极、主动地加强与教师的联系和交流。

首先,大学生应有意识地摆脱在课堂上被“喂”“灌”的局面,变被动为主动,主动吸取知识。其次,大学生要充分发挥自身在网络和新媒体应用方面的优势,借助新兴的手机、网络交流平台,加强与教师的联系与互动。最后,大学生要有意识地加强与教师的课外交流,注重保持师生关系的良性循环。例如,对科研感兴趣的大学生可以考虑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在课后与教师进行进一步的学习交流。

2.高校教学评价体系建设方面的启示

首先,要完善教学评价的内容,将有关师生关系的内容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也就说,高校教师的考核不仅要将学术水平、教学和科研成果、师德师风等作为考核内容,还应将教师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是否真正关心学生、是否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等师生间的交流、互动情况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纳入考核体系。

其次,要建立教学评价与反馈提升的联动机制,充分发挥评教作用,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高校的教学评价不能止步于“评”,要通过建立教学评价与反馈提升的联动机制,及时将评教结果反馈给教师并提供相应的建议,从而使教师不仅能够了解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而且知道如何针对问题去改进以及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最后,要建立“师生关系”与“教学评价”双向互动良性循环机制。首先,高校要引导教师和教学管理者对“师生关系与教学评价的双向影响在提升高校教学质量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有全面的认识。其次,高校要以“以师生关系满意程度的提高带动教学评价水平的提升,以教学评价的结果促进师生关系的改善”为预定目标,建立“师生关系”与“教学评价”双向互动良性循环机制,从而实现“师生关系”与“教学评价”在双向互动中的共赢。

猜你喜欢
师生关系师生评价
针刺治疗术后肠梗阻的系统评价再评价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谈小学班主任管理中师生关系的构建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